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04篇
地质学   218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重庆小南海地震崩滑体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重庆小南海地震崩滑堆积体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勘察等相关工作,阐述了该崩滑堆积体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认为其形成过程经历了风化剥蚀震荡抛射崩滑堆积堵江成湖4个阶段,其岩体破坏形式为高度破裂或严重高度破裂状态,其岩体破坏过程以崩塌为主,滑动为辅。研究发现,小南海地震崩滑堆积体的最终形成是受地震构造运动及应力、岩体构造、地形地貌及地震波作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该区NE向黔江逆滑(右行)断裂与NNW向仰头山逆滑(左行)断层形成的X型地震构造组合及轴向呈NWW向的构造压应力使小南海断块内部发生张滑(左行)破裂而导致61/4级地震发生;(2)该区呈X形展布的3组主要构造节理是崩滑体发育的物质基础,大、小垮岩在地震波作用下最终发生了向山体临空面(约145~155方向)的各自崩滑;(3)从崩滑堆积体中发现的灰岩块石证明崩滑体原始地层中曾含二叠系栖霞组和茅口组灰岩,这为恢复崩滑前山体地形提供了直接证据;(4)崩滑体中堆积岩块直径分布区域沿约150方向自WN到ES依次递减,间接证明了地震时崩滑体抛洒方向为约150方向,且大、小垮岩分别形成堆积区,交叉堆积部分较少。  相似文献   
152.
Based on gravity data processed with the matched filter, depth continuation and horizontal gradient we obtain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ravity field and made analyses of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South China. Then, inversion was conducted for the depth to study the depth variation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namely the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Moho).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oho depth in South China ranges from 30 to 40 km, and the crust thins from west to east, 27-29 km under the continent margin and shallow sea. We think it possible that the Tanlu fault crosses the Yangtze River and extends southwards along the Ganjiang and Wuchuan-Sihui faults to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at there is an E-W hidden structural belt along 24.5°-26°.  相似文献   
153.
在人类首次尝试地幔钻探50周年之际,Damon Teagle和Benot Ildefonse表示,曾经的科幻现在有可能变成现实。一个多世纪以来,地幔岩石取样一直是地球科学界追求的重要目标。1909年,克罗  相似文献   
154.
考虑到地壳和上地幔密度异常对地表重力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修正单纯利用重力资料 反演地壳厚度的算法.该算法利用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推算出地壳和上地幔密度异常分布,然 后计算由此分布引起的地表重力异常,再从观测布格重力异常中扣除上述密度异常引起的重 力效应,最后在地壳均衡假设的基础上顾及到对反演参考深度的修正,直接反演区域地壳厚 度.本文利用胥颐等地震层析成像的数据,修正了中国西北地区莫霍界面的深度.结果表明, 该区域地壳和上地幔密度异常引起的地表重力异常值为——60times;1O-5m/s2~30times;10-5m/s2. 与直接使用布格重力异常反演地壳厚度相比较,该密度异常对该区域莫霍界面将产生约6 km 的修正.本方法使得利用重力数据反演地壳厚度在理论上更为完备,实际应用中也比较可 行,为更进一步逼近莫霍界面的真实形态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5.
太湖定振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华 《湖泊科学》1992,4(4):23-28
初步分析研究了太湖定振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东、西太湖有各自的振动周期,东太湖变化范围在181—292min,平均为243min;西太湖在120—540min,平均为400min。(2)观测到的最大振幅(1/2波高)为120—130mm。(3)用差分法对定振波的特征值进行了近似估算,其周期误差为20min。(4)定振波引起的湖流相当大,当振幅为100mm时,最大流速可达±20cm/s。(5)定振波振幅的突变与气压场、风场和降水分布不均匀并在短期内发生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6.
中国东部大陆与东海海域地质构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分析了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和东海海域地球物理场、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特征.根据分析得出;东海海域的重磁场特征与中国大陆重磁场特征密切相关.分布趋势与走向均与大陆边缘重磁场相同,是大陆地球物理场向海域的延伸.东海陆架盆地地区具有大陆地球物理场特征.东海东部边缘、海槽具有大陆边缘地球物理场特征.根据研究区的重磁资料计算了该区莫霍、居里界面深度与分布.地壳结构特征表明:莫霍界面在中国东部的主要走向为NE—NNE向,与东海莫霍界面的走向基本一致,说明是大陆地壳向海域的延伸.在冲绳海槽以东海域,地壳厚度由十几公里迅速减薄到几公里,表明地壳由过渡壳向洋壳的转变.因此;中绳海槽应该是大陆地壳的自然终结.中国大陆东部居里界面的差异,反映了地壳结构的不同。陆区及陆架区的磁场特征主要反映了上地壳的磁性结构,相应的也形成了不同的磁场特征与居里界面特征.地球动力学特征表明:东海海域地球动力学特征与中国东部大陆地球动力学特征关系密切,这一地区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结合地带.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是研究中国大陆及其邻域构造运动,进行地球动力学特征分析的极为有利、重要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7.
利用文安~蔚县~察右中旗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进行了一维、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与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M面起伏较大,其埋深由冀中拗陷的31.0km向西至山西隆起区北部天镇达42.0km左右。浅部断裂较发育,根据对应其地壳深部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程度和反映断裂带附近各波组特征,推测了地壳深部断裂。  相似文献   
158.
地壳中的负荷应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由于地壳莫霍面起伏及地壳外动力作用产生的一种负荷均衡应力的计算。计算结果指出,这种负荷应力在某些地壳类型地区会产生数量可观的壳中应力,因此不容忽视。根据我国在华北地区进行的一系列地壳测深结果,发现华北地区莫霍面存在一系列近似正弦波型的起伏,波浪起伏的埋藏深度为-30至-40公里左右,幅差约10公里,波浪起伏单元的构造宽度为50至100公里左右,波浪构造的长度为百公里以上,面积为数千至万余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59.
几项大型地震试验正源源不断提供着印度构造板块在西藏之下俯冲的大尺度详尽图像。  相似文献   
160.
毛奕坤 《江西地质》1994,8(3):205-210
作者在进行暖水幅1:5万区调时发现了三条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的组成岩石以糜棱岩、糜棱岩化岩石及强片理化带为主。本文较为详细地对韧性剪切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剪切带的主要变形时代为中晚元古代,与这一时期的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