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4篇
  免费   764篇
  国内免费   2430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99篇
地质学   6591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332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40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21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175篇
  1994年   187篇
  1993年   174篇
  1992年   194篇
  1991年   180篇
  1990年   150篇
  1989年   161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4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6篇
  1972年   6篇
  1950年   8篇
  1948年   9篇
  194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四川石棉复式花岗岩体岩石谱系单位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石棉花岗岩基进行岩石谱系单位研究。按其相互间接 关系和先后生成顺序共建立8个单元,归并为3个超单元,建立了1个超单元组合。各超单元岩浆演化明显。  相似文献   
72.
戴传固  杨大欢 《贵州地质》2000,17(3):160-165,175
从江县南加花岗岩类包括似斑状花岗岩及二长花岗斑岩。本文论述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进行了不的分析。(1)主状花岗岩类具S型花岗岩的特点,这可能形成于先封闭“弧后盆地碰撞带”;(2)二长花岗斑岩既具有I型花岗岩的某些特点,也有S型花岗岩的一些特点,可能属碰撞后形成的钙碱性岩石;(3)似斑状花岗岩类与钨锡矿化关系密切,二长花岗斑岩则可能与铜矿化有关系。  相似文献   
73.
流体不混溶性和流体包裹体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卢焕章 《岩石学报》2011,27(5):1253-1261
大多数流体包裹体是捕获于均匀体系,但有一部分包裹体捕获自非均匀体系(不混溶体系)。在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不混溶的过程,这包括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之间,岩浆与热液,岩浆与CO2,盐水溶液与CO2等。液体的不混溶性对于成矿作用十分重要,这方面有3个典型的例子,第一个是金矿的成矿作用与NaCl-H2O-CO2体系流体的不混溶有着重大的关系;第二个例子是斑岩铜矿;第三个例子是伟晶岩,发现在伟晶岩演化和成矿作用中存在着岩浆和热液的不混溶作用。实际上不混溶的大部分证据是从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中获得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来确定哪些包裹体是从不混溶过程中捕获的。这种捕获于不混溶过程中的流体包裹体怎么来确定他的Th和成分。这种捕获于不混溶过程中的流体包裹体怎么与"卡脖子""拉伸作用"中捕获的包裹体和捕获自均匀体系的流体包裹体相区分。  相似文献   
74.
汪洋撰文批评笔者提出的"广西型花岗岩"没有任何意义,认为花岗岩类的全岩Sr、Yb含量不是指示花岗质岩浆起源压力的可靠指标,以Sr-Yb为基础的花岗岩分类没有地球动力学意义。笔者认为,花岗岩可以形成于不同的压力条件下不是笔者的发明,国外早有论述,例如Defant和Drummond(1990)关于埃达克岩和岛弧ADR的认识。汪洋认为,花岗质岩浆可以形成于下地壳部位,也可以形成于中地壳深度,还认为基性岩浆分离结晶可以形成花岗质岩浆,这都是笔者不赞同的,因为缺乏野外证据。广西型花岗岩以富Sr和Yb为特征,指示在相图上位于石榴石出现线之下和斜长石消失线之上,暗示残留相既无石榴石也无斜长石。汪洋引用了不同地区不同作者对广西型花岗岩成因的不同见解,与笔者关于广西型的概念没有任何关系,也不能据此否定笔者关于广西型花岗岩的认识。  相似文献   
75.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花岗岩:从碰撞后到非造山   总被引:34,自引:21,他引:34  
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将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中生代花岗岩类划分为钙碱性和高钾钙碱笥花岗岩、强过铝质淡色花岗岩、高锶花岗岩、碱质A型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五个类型。强过铝质淡色花岗岩起源于泥砂质变沉积岩在地壳加厚和隆升过程中的减压脱水熔融;高锶花岗岩起源于强烈加厚陆壳的下部或壳幔过渡带的中酸性或基性岩石脱水部分熔融;碱质A型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均为岩石圈伸展背景下的岩浆作用产物,但后者明确指示区域岩石圈已处于板内裂谷状态。在区域地质演化总体框架下,中生代各类型花岗质岩浆活动的时间序列,明确反映出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从碰撞后到非造山的演化过程: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强过铝质淡色花岗岩+高锶花岗岩+碱质A型花岗岩构成碰撞后花岗岩套,而碱性花岗岩+碱质A型花岗岩则构成板内非造山花岗岩套。区域花岗岩浆活动的演化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区中生代重大构造 转折应发生在160-150Ma之间。在160Ma以前的中生代早中期,区域岩石圈仍处于碰撞后前期的强烈加厚的过程之中,该时期以出现大量的高锶花岗岩和少量过铝质淡色花岗岩为特征;150-110Ma期间为碰撞后晚期的区域岩石圈强烈伸展时期,该时期则以高锶花岗岩侵位事件的急剧减少和碱质A型花岗岩大量出现为特征。在大约110Ma左右,区域岩石圈基本减薄到正常厚度(35-40km),并进入板内非造山的裂谷阶段,此时以出现碱性花岗岩为特征。研究认为,贯穿整个碰撞后阶段的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之所以具有消减带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因为它们继承了碰撞前西伯利亚板块向华北板块消减阶段及同碰撞阶段已经活化的源区(包括富集的地幔楔及下地壳)性质。  相似文献   
76.
辽北-吉西南地区早白垩世富碱质花岗岩主要由碱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组成,同位素年龄为125 Ma左右,岩石化学以富碱、富硅为特征,具A型花岗岩特点,但铝质偏高,又具过铝质花岗岩的特点,应属于后造山期之PA型花岗岩。其构造背景为晚印支期-早燕山期滨太平洋造山带造山晚期坍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77.
江苏省东海、宁镇和苏州地区分布有若干分属于两类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类岩体。在这些岩体的边部和顶部分布着许多形态极不规则、大小各异的暗色包体,它们的矿物组合、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与主体岩石相似,为同源产物。包体中矿物的结晶粒度明显细于主体岩石,并含有大量因骤冷而晶出的针状磷灰石,且见不同程度的重熔现象。故它们是由于岩浆脉动上侵、挤碎并重熔的早期形成的岩体边缘相岩石,而不是早期火成岩和围岩捕虏体,也不是岩浆析离体和深源包体。  相似文献   
78.
均洞花岗岩体出露于钦杭结合带西南部,对揭示桂东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岩石组合为石英黑云母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岩.文章运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获得均洞岩体的结晶年龄为423~430 Ma,为加里东期造山作用的产物.均洞岩体的SiO2含量较低(55.47~62.95 wt%);其中一...  相似文献   
79.
东昆仑造山带在三叠纪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构造-岩浆带,也是一个对于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该区在三叠纪形成了大量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域构造运动的关系目前尚未明确.在莫河下拉银多金属矿花岗斑岩岩相学、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东昆仑地区三叠纪与成矿有关花岗岩的基本特征,并探讨了它们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 东昆仑与成矿有关的三叠纪花岗岩年龄为250~200 Ma,具有一个由低K系列-中K钙碱性系列向高K系列-钾玄岩系列过渡的明显趋势,240~200 Ma,A/NK比值由2.00降到1.00;(2)(87Sr/86Sr)i为0.710~0.715,εNd(t)值为-0.6~0.0,εHf(t)主要集中在-5~1,峰值为-2~-1,表明东昆仑与成矿有关三叠纪花岗岩物质主要来源于古老的地壳物质,同时有少量的幔源物质加入;(3) 东昆仑地区在240 Ma进入后造山阶段,出现大规模的钙碱性花岗岩,220 Ma之后花岗岩大量减少,210~204 Ma出现的花岗岩以碱性A型花岗岩为主,标志着碰撞造山结束进入到板内裂解阶段.   相似文献   
80.
天然花岗岩块的熔融实验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论述了马兰峪中生代脉状花岗间长岩固体块样品的熔融实验结果,并据此讨论了部分熔融过程中的结构与成份平衡问题。实验表明,最初熔体产生于不同矿物的接触边界上,而且石英—碱性长石之间的熔体量较石英—斜长石间熔体多,而同种矿物之间一般不出现熔体。当熔融程度增高时,两种长石间也开始出现熔体。熔体成分的研究表明,初始部分熔融过程中,局部体系的平衡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