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14篇 |
免费 | 764篇 |
国内免费 | 24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篇 |
大气科学 | 9篇 |
地球物理 | 199篇 |
地质学 | 6591篇 |
海洋学 | 33篇 |
综合类 | 332篇 |
自然地理 | 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221篇 |
2022年 | 237篇 |
2021年 | 240篇 |
2020年 | 227篇 |
2019年 | 218篇 |
2018年 | 188篇 |
2017年 | 212篇 |
2016年 | 221篇 |
2015年 | 233篇 |
2014年 | 318篇 |
2013年 | 242篇 |
2012年 | 301篇 |
2011年 | 316篇 |
2010年 | 230篇 |
2009年 | 223篇 |
2008年 | 191篇 |
2007年 | 212篇 |
2006年 | 219篇 |
2005年 | 177篇 |
2004年 | 154篇 |
2003年 | 139篇 |
2002年 | 166篇 |
2001年 | 132篇 |
2000年 | 148篇 |
1999年 | 132篇 |
1998年 | 140篇 |
1997年 | 183篇 |
1996年 | 139篇 |
1995年 | 175篇 |
1994年 | 187篇 |
1993年 | 174篇 |
1992年 | 194篇 |
1991年 | 180篇 |
1990年 | 150篇 |
1989年 | 161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4篇 |
1979年 | 7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6篇 |
1972年 | 6篇 |
1950年 | 8篇 |
1948年 | 9篇 |
1943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南岭东段龙源坝复式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龙源坝岩体是南岭花岗岩体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南岭东段,研究程度十分薄弱,至今未见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报道。本文在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岩体中的锆石进行细致的内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龙源坝岩体是一个印支期—燕山期多期次岩浆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其中主体形成于印支期,尤其是印支早期。印支早期花岗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41.0±5.9Ma和241.0±1.3Ma(两个样品),印支晚期花岗岩为210.9±3.8Ma,燕山期正长岩为149.4±1.2Ma。龙源坝岩体在时代和成因上不同于其东侧的陂头岩体,但相同于北侧的诸广山岩体有亲缘关系,因此在探讨该区的铀成矿前景时,应把诸广山与龙源坝两岩体整合起来考虑,并加强对龙源坝岩体的铀矿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22.
23.
中天山巴仑台地区变形花岗岩类LA-ICP-MS-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巴仑台地区中天山南北边缘的变形花岗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研究。中天山北缘花岗质片麻岩中岩浆锆石结晶年龄为630.0±5.0 Ma,代表了中天山微陆基底的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年龄;其变质增生锆石边的年龄为440.9±3.3 Ma,精确限定了中天山北缘洋盆闭合与碰撞造山作用的时代为早志留世。中天山南缘糜棱岩化花岗闪长岩中岩浆锆石结晶年龄为389.5±3.2 Ma,指示出中天山南缘洋壳在中泥盆世向北俯冲形成陆缘岩浆弧;其变质增生锆石边的年龄为362.1±4.3 Ma,精确限定了中天山南缘洋盆闭合与碰撞造山作用的时代为晚泥盆世末期。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天山微陆块具有年龄为2.5Ga和1.8Ga的古老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24.
从土壤到水系沉积物风化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行为对化探异常的圈定和解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北京西南房山花岗闪长岩体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盐水及盐酸溶液去除土壤中的活动态微量元素,以模拟含盐水系及酸性水系,实验查明从土壤到水系沉积物风化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变化行为。实验结果发现从土壤到盐水不溶物再到酸不溶物,花岗岩风化指数(WIG值)逐渐降低,表明WIG是表征其风化程度的良好地球化学指标。样品粒度越细其风化程度越高,热液成矿元素含量从粗粒级到细粒级含量逐渐升高,建议采样粒度为80~100目。 相似文献
25.
鲁西地区是全球完整保存新太古代早期TTG(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绿岩带的区域,是研究太古宙岩浆演化类型和太古宙时期壳幔作用以及构造模式的典型区域。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年代学、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等手段,探讨了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背景。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U-Pb年龄主要为2 537和2 566 Ma。花岗岩(TA1802)εHf (t)值为-1.4~2.9,平均值为0.65,二阶段模式年龄约为2.9 Ga;二长花岗岩(TA1812)εHf (t) 值为-0.4~2.7,平均值为1.31,二阶段模式年龄为 3 073~2 886 Ma,平均值约为2.9 Ga;二长花岗岩(TA1817)εHf (t) 值为0.3~4.7,平均值为3.35,二阶段模式年龄为3 032~2 762 Ma,平均值约为2.8 Ga。在εHf (t)-t 图解上,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年龄演化线均落在2.9~2.8 Ga地壳演化线上,且与二阶段模式年龄大致相同,即表明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源于2.9~2.8 Ga的古老地壳重融。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均表现为高w(SiO2)、w(Al2O3)和富Na2O特征,大部分属于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上,均表现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和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且中重稀土元素出现分馏。花岗岩样品中,有两个样品(TA1801-1与TA1824)表现出Ta富集,其余样品均表现为K、Rb、Ba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亏损。二长花岗岩也同样表现为K、Rb、Ba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亏损,部分熔融残余矿物存在石榴石、金红石以及少量斜长石、角闪石。根据上述地球化学特征, 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构造背景为同碰撞背景,该构造模式是大陆地壳有效增生。 相似文献
27.
滦家河花岗岩体是胶东金矿区内的重要岩体,其岩性主要为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滦家河花岗岩形成于149±2 Ma,属晚侏罗世。滦家河花岗岩Si O2的含量为64.58%~72.05%,相对较高;A/CNK值为0.98~1.22。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滦家河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K,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P;稀土元素特征显示轻稀土强烈富集,重稀土极度亏损,轻微正铕异常。岩石的Nb/La和Nd/Th比值显示壳源花岗岩的特征,Rb/Sr比值暗示可能有部分幔源物质混入。结合区域地质分析认为,侏罗纪开始,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引发大规模幔源岩浆底侵,导致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滦家河花岗岩。 相似文献
28.
贺根山缝合带白音呼舒奥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出露于贺根山缝合带梅劳特乌拉蛇绿岩北侧的白音呼舒奥长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LA- ICP- MS U- 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成因、构造环境及二连—贺根山洋俯冲消亡过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白音呼舒岩体富硅(SiO2=66. 50%~73. 04%)、高铝(Al2O3=15. 11%~16. 75%)、富钠(Na2O=3. 50%~6. 16%)、低钾(K2O=1. 46%~2. 38%),相对高锶(Sr=167. 0×10-6~441. 0×10-6)、低钇(Y=5. 30×10-6~9. 51×10-6),富集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和HREE,无明显Eu异常。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白音呼舒侵入岩体属于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TTG)岩系,与高Si 高锶低钇中酸性岩(Adakite,埃达克岩)类似,形成于大洋俯冲带岛弧环境,为俯冲洋壳脱水熔融的产物。锆石LA- ICP- MS U- Pb测年表明,白音呼舒奥长花岗岩体的形成年龄为309. 2 ±1. 6 Ma,表明该岩体侵位于晚石炭世,反映了贺根山缝合带晚石炭世大洋俯冲带TTG岩浆作用事件。结合二连—贺根山缝合带石炭纪蛇绿岩、石炭纪—二叠纪岛弧型岩浆岩和中生代后造山A型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与演化关系,表明古亚洲洋二连—贺根山洋盆在晚石炭世并未关闭,而是处于大洋俯冲消减和陆壳增生过程中。 相似文献
29.
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群吉A型花岗岩成因、地质意义及成矿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吉钠长斑岩具有富Si O2(65.3%~76.9%)、Na_2O+K_2O(6.02%~9.66%)、FeOT/Mg O(6.01~21.4),中等的A/CNK(0.90~1.04),低Al2O3(9.82%~15.64%)、Ca O(0.47%~1.84%)、MgO(0.13%~0.45%)的主量元素特征,同时富集Th、U、Ta、Zr、Hf等HFSE,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平坦分布。高的Zr(468×10~(-6)~707×10~(-6))、Y(20.7×10~(-6)~91.4×10~(-6))、Nb(21.3×10~(-6)~57.7×10~(-6))、Ga(11.2×10~(-6)~19.7×10~(-6))以及Ce(36.7×10~(-6)~98.2×10~(-6))和Zr饱和温度(880℃)特征表明岩体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群吉钠长斑岩的ISr值较低(0.70203~0.70549),εNd(t=303Ma)为正值(+4.1~+5.2),同时全岩Pb同位素落于地幔和下地壳之间的区域,表明形成该岩体的源岩可能为下地壳玄武质岩石。地壳的伸展引起了软流圈地幔底侵,在异常地温梯度下被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该地区晚古生代A型花岗岩岩体。群吉地区A型花岗岩的发现,表明在晚石炭纪西天山阿吾拉勒地区为伸展的构造背景,同时岩石圈的拆沉、下地壳的加厚在晚石炭纪就已发生。群吉钠长斑岩中有局部或全部的铜矿化,该岩体是阿吾拉勒成矿带主要的含矿岩体。钠长斑岩基质中含有自形-半自形的黄铁矿及斑岩中锆石较低的Ce4+/Ce3+(19.5~93.0,平均为39.6),反映了岩浆低氧逸度的成岩条件,这种条件使得S从高价态变为了低价态,有利于成矿。岩浆中Zr的含量与岩浆中的水分含量成反比,H2O的加入也可以使岩浆具有高的氧逸度,因此岩浆中高的Zr含量及低的氧逸度,说明岩浆的源区为"干"体系,H2O的加入很少,而较"干"的体系对形成大型斑岩矿床不利。 相似文献
30.
应用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岩浆物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对苏州地区I型和A型花岗岩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I型花岗岩为晚侏罗世火山弧压性环境产物,侵位较深;而A型者为A2型花岗岩,为早白垩世造山后张性环境产物,侵位较浅,具晶洞构造.A型比I型花岗岩以酸度、碱度、Al,F含量高而H2O+含量低,以REE及不相容元素丰度高,负Eu异常强,而w(LREE)/w(HREE)低为特色.A型者矿物结晶顺序先浅色后暗色,暗色矿物以富铁贫镁、REE分配系数高及负Eu异常明显及长石富碱贫钙,而与I型花岗岩不同.A型者副矿物40余种,属锆石-褐帘石-萤石型,锆石结晶温度高,(110),(111)晶面发育;而I型者仅10余种,属榍石-锆石-磷灰石型,锆石结晶温度低,(100),(311)晶面发育.I型花岗岩为幔源岩浆与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混合及AFC作用产物,而A型花岗岩为残余下地壳(麻粒岩相)熔融后分离结晶产物,二者并非同源岩浆演化关系.A型比I型岩浆来源浅,酸度大,含水少;故岩浆密度小,粘度大,上升慢,冷凝长.受密度筛影响,A型花岗岩岩浆房及侵位深度小于I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