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2篇
  免费   609篇
  国内免费   556篇
测绘学   375篇
大气科学   351篇
地球物理   994篇
地质学   1230篇
海洋学   567篇
天文学   179篇
综合类   275篇
自然地理   31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2篇
  1950年   6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1.
武夷山地区加里东期深熔混合岩化-岩浆作用普遍,且两者时代一致或相近,但是加里东期深熔作用的启动时间尚不明确。赣南寻乌县岐山岩体位于武夷山构造带南部,该岩体形成时代缺乏精确的年代学依据。基于锆石LA-ICP-MS U-Pb测年手段,在该岩体中发现两期锆石,早期锆石为深熔成因,晚期为岩浆成因。本次研究获得的晚期锆石形成时代为445~440Ma,具有从外向内年龄渐新的规律,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晚期-早志留世,可能是从源区上升的不同批次岩浆就位的结果,即该岩体为加里东期深熔-幕式、多期次岩浆活动的结果。边缘部位与岩体中心部位分别获得早期深熔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值(458±4Ma)与岩浆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值(460±4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武夷山地区在加里东早期,大约460Ma左右发生了一期深熔-岩浆活动,为武夷山构造带加里东运动深熔作用的启动时代提供了制约。  相似文献   
812.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持续冲刷,床沙与推移质、悬移质泥沙不断交换,从而造成该河段床沙发生不同程度的调整,对长江中下游河床演变及非平衡输沙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在新水沙条件下,总结分析了沙波运动特性及床沙交换方式,引入Markov三态转移概率及非均匀沙隐暴系数,得到基于状态转移概率的沙质河段床沙级配调整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4年,沙市站年内床沙中值粒径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监利站年内床沙中值粒径则先减小后增大,且荆江河段年际床沙中值粒径总体呈上升趋势,粗化程度约为6.9%~9.3%;(2)20092014年,沙市站床沙组成中粒径d<0.062 mm的泥沙所占比重不变,0.062 mm≤d<0.25 mm的泥沙所占比重逐年减少(累计减少11.4%),d≥0.25 mm的泥沙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累计增加11.4%),而监利站床沙组成均存在波动性变化;(3)荆江河段床沙转换为推移质的概率随着泥沙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床沙转换为悬移质的概率随着泥沙粒径的增大而减小,而推移质和悬移质转换为床沙的概率均随着泥沙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河床发生冲刷粗化时泥沙输移的主要形式为悬移质(概率为81%~87%),而淤积细化时床沙补给主要来源于推移质(概率为8%~12%).通过验证,本文概率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符合较好,能够应用于长江中游沙质河段年际床沙粗化及年内床沙级配调整过程预报,为进一步开展三峡工程下游非均匀悬移质泥沙沿程恢复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13.
广西加里东运动构造古地理问题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加里东运动的典型地区,志留纪末的造山运动使早泥盆世莲花山组砾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但是,实际上莲花山组只分布于广西中部的大明山-大瑶山地区和东北部扬子地块边缘,并且,它不具备同造山期磨拉石沉积特征,而是古陆剥蚀面上新海侵序列底部的滨海相沉积。广西西部的晚古生代台地相区,泥盆系底部为泥岩或粉砂岩,超覆于寒武系台地相沉积层之上。滇东南和越南北部邻区情况类似。推测在早古生代时它们属于一个地块,可称为“桂滇-北越地块”。早奥陶世云开地块和桂滇-北越地块、扬子地块的会聚和挤压,形成了大明山-大瑶山地体寒武系东西向的线形褶皱带。这是广西加里东运动的主幕。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的碰撞带在广西仅限于它的东北部,表现为震旦系-下志留统近南北向的线形褶皱带。志留纪末并无造山运动的证据。早泥盆世开始,可能由于地幔柱活动而使桂滇-北越地块裂解,形成北越地块、靖西台地和其他更小的块体。  相似文献   
814.
西藏易贡滑坡物质运动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4月9日20时05分,西藏波密县易贡乡发生的大型山体崩滑,造成极大危害。在野外调查基础上,运用离散单元法模拟该崩滑体破坏、运动的全过程,此次灾害为扎木弄沟源头的山体崩塌,振动引起沟内崩坡积物发生沙土液化而随崩塌体一起运动,形成高速碎屑流的破坏运动机制,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815.
中国南方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属性和南华造山带褶皱过程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郭福祥 《地质学报》1998,72(1):22-23
笔者阐述了中国南方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属性是陆上三向造山带,是在陆上无海侵的大地构造环境下,由特提斯,北西太平洋和昆仑-秦岭三大构造域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NW、NE、WNW三向优徒选大地构造线的造山带 ,是由晚二叠世以来多期次继承性造山运动累积辍  相似文献   
816.
秦岭造山带的印支运动及印支期成矿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秦岭碰撞造山经历了长期的板块构造的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于印支期最终完成对接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并由此转入陆内变形。众多Au、Mo多金属矿床的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印支期是秦岭的重要成矿期,其成矿作用明显受到构造演化的控制,反映特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作用过程。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不仅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作用的先导和开始,奠定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基础,而且为碰撞期和碰撞期后构造体制快速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重视秦岭以及中国印支期成矿作用的研究,对正确认识秦岭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规律、造山带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建立符合中国和东亚实际的印支期成矿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17.
一次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6月7-8日焦作地区高温期间的环流形势特征,并对涡度场和垂直速度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稳定的西北气流造成的下沉运动是形成此次高温的主要原因,大气的干燥程度也是影响温度升高的原因;高空图上河套地区强盛暖脊,地面上暖低压形势,高空较强的暖平流是本次高温天气出现的有利条件;高空到近地面层深厚的负涡度系统对应的反气旋所伴随的整层持续下沉气流产生的绝热增温和晴空区辐射增温是这次高温天气形成的重要因素.此外气流沿太行山山坡下滑所产生的下沉增温效应对高温的产生起到了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818.
武炳义 《大气科学》2005,29(5):747-760
利用国际北极浮冰运动观测资料(IABP)(1979-1998)以及NCEP/NCAR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1960-2002),通过求解海冰运动异常的复斜方差矩阵,研究了冬季北极海冰运动主模态构成及其与海平面气压变化的关系。冬季海冰运动主模态是由两个海冰运动优势模态的一个线性组合构成,与这两个运动优势模态有直接关系的海平面气压变化主要发生在北极海盆及其边缘海区。尽管北极涛动(北大西洋涛动)通过影响海平面气压进而影响北极海冰运动,但是,北极涛动(北大西洋涛动)并不是决定海冰运动主模态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819.
利用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针对强对流天气下的回波块,提取面积S、形状描绘子R和矩不变量M3个特征量,作为判别因子,对强回波块进行跟踪,然后作出回波移动预报。对7次降水过程的实测雷达资料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跟踪和预报准确率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820.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 6 h再分析资料等,着重从水汽和上升运动的垂直结构上对发生在渭河流域的三次致灾暴雨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次暴雨过程具有相似的水汽通量散度场垂直结构,即低层辐合、中层或高层辐散,但低层辐合远大于其上层辐散,低层强水汽通量辐合不仅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水汽,也导致并促使水汽在垂直方向上从低层向高层输送,从而增强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发展;600 hPa(或400 hPa)水汽辐合或辐散突然增强,预示降水强度将增大,其突然减弱,则标志着强降水趋于结束;三次暴雨过程中,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整层上升运动形成前后和450 hPa附近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最快时段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