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14篇 |
免费 | 1834篇 |
国内免费 | 407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9篇 |
大气科学 | 457篇 |
地球物理 | 878篇 |
地质学 | 11910篇 |
海洋学 | 470篇 |
天文学 | 30篇 |
综合类 | 575篇 |
自然地理 | 2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1篇 |
2023年 | 346篇 |
2022年 | 446篇 |
2021年 | 432篇 |
2020年 | 419篇 |
2019年 | 429篇 |
2018年 | 335篇 |
2017年 | 379篇 |
2016年 | 418篇 |
2015年 | 416篇 |
2014年 | 593篇 |
2013年 | 479篇 |
2012年 | 566篇 |
2011年 | 669篇 |
2010年 | 492篇 |
2009年 | 521篇 |
2008年 | 464篇 |
2007年 | 447篇 |
2006年 | 428篇 |
2005年 | 384篇 |
2004年 | 431篇 |
2003年 | 396篇 |
2002年 | 393篇 |
2001年 | 401篇 |
2000年 | 340篇 |
1999年 | 363篇 |
1998年 | 387篇 |
1997年 | 399篇 |
1996年 | 431篇 |
1995年 | 373篇 |
1994年 | 379篇 |
1993年 | 330篇 |
1992年 | 366篇 |
1991年 | 299篇 |
1990年 | 258篇 |
1989年 | 250篇 |
1988年 | 68篇 |
1987年 | 78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6篇 |
1973年 | 5篇 |
1954年 | 3篇 |
1948年 | 7篇 |
194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分析、理化性能测试和镜下观察等手段,确定了贵州大方猫场含黄铁矿粘土岩中主要粘土矿物为伊/蒙不规则间层矿物,其间层作用类型为R=1,即累托石型有序间层。 相似文献
62.
63.
逾渗现象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当物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变量变化至某一阈值时,其状态发生突变,此时关键变量的临界值称为逾渗阈值。岩石在水的作用下的损伤破坏过程中存在着逾渗现象,可通过重整化群的方法来研究。本文针对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红层软岩,探讨了其在损伤过程中的逾渗现象与破坏的本质关联。通过对典型红层软岩的微观结构分析,概化出红层软岩的骨架构件和胶结物构件,建立红层软岩的重整化群模型的基本单元,将基本单元进行组合,建立出红层软岩的重整化群模型。根据重整化变换规则,推导计算出其逾渗阈值。研究表明:当红层软岩在荷载条件下的破坏临近逾渗阈值时,其内部结构发生大量破坏,软岩内部从无序损伤突变为有序损伤,继之损伤破坏加剧,由稳定破坏向非稳定破坏突变,最终导致其失稳破坏。研究对揭示红层软岩损伤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根据完整井变流量抽水附近地下水运动的解析解,利用积分方程的方法,推导出了水井水位降深以任意一种函数关系随时间变化时含水层中地下水非稳定运动积分方程形式的解,并提出了该积分解相应的近似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5.
66.
67.
柯坪断隆新生代推覆构造是南天山南缘冲断系统的一部分,断隆上多排逆冲岩席被数条横向断裂复杂化,致使不同地段岩席排数不等,各排岩席在走向上的对应关系不明,形成了十分奇特的山弯构造.逆冲岩席的变形特点是南天山新生代造山运动的重要表征.笔者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和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对横向断裂切割各排逆冲岩席之切点部位的构造特征及岩席内部中小型构造所显示的成因信息进行了详细分析,据此,对复杂岩席在走向上进行了连接,对其数量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杂岩席成因的斜冲褶皱模式,即在北西向应力场持续作用下,岩席向南东斜冲,并在其水平位移分量作用下,沿走向发生褶皱和斜冲错断:横向断裂是多排岩席褶皱翼部扭性断层的发展和连通. 相似文献
68.
69.
采用复合单元法建立了模拟裂隙多孔介质变饱和流动的数值模型。该模型具有以下特点:裂隙不需要离散成特定单元,而是根据几何位置插入到孔隙基质单元中形成复合单元;在复合单元中,分别建立裂隙流和孔隙基质流的计算方程,二者通过裂隙-基质界面产生联系并整合成复合单元方程;复合单元方程具有和常规有限单元方程相同的格式,因此,可以使用常规有限单元方程的求解技术。采用欠松弛迭代、集中质量矩阵以及自适应时步调节等技术,开发了裂隙多孔介质变饱和流动计算程序。通过模拟一维干土入渗和复杂裂隙含水层内的流动问题,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模拟结果为进一步认识非饱和裂隙含水层地下水流动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