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9篇 |
免费 | 549篇 |
国内免费 | 7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8篇 |
大气科学 | 212篇 |
地球物理 | 437篇 |
地质学 | 2677篇 |
海洋学 | 366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183篇 |
自然地理 | 3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50篇 |
2022年 | 176篇 |
2021年 | 155篇 |
2020年 | 114篇 |
2019年 | 128篇 |
2018年 | 107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118篇 |
2014年 | 169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138篇 |
2011年 | 128篇 |
2010年 | 173篇 |
2009年 | 151篇 |
2008年 | 153篇 |
2007年 | 179篇 |
2006年 | 158篇 |
2005年 | 163篇 |
2004年 | 142篇 |
2003年 | 189篇 |
2002年 | 167篇 |
2001年 | 240篇 |
2000年 | 129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100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75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文章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4次MS≥7.8大震,即1970年云南通海7.8级、1976年河北唐山7.8级、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和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8级左右巨大地震的余震活动及分类,并以流变模型讨论了序列类型差异性的物理力学成因。初步给出:①4次大震的余震序列可归为两种类型,即低活动序列类型和高活动序列类型;②余震的差异性特征与主震孕育过程密切相联,理论模型和实际震例资料均给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长短与大震孕震时间长短之间呈正相关变化;③根据对汶川8.0级大震的研究,孕震区介质流变性和构造变形速率的高低可能是造成大地震余震序列差异性特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2.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在不同地区其勘探成果和油藏规模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分析其原因,对长8油层组油藏的油源、成藏期古物性特征、毛细管力、浮力和过剩压力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过剩压力远大于毛细管力、源储压差能够克服相应储层的毛细管力从而运移成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姬塬、陇东和陕北三个地区烃源岩和储层发育特征、物性及运移通道的特征,构建了三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具体表现为,姬塬地区的双向排烃、复合成藏模式:即长7段优质烃源岩异常发育,生烃增压作用强烈,使得生成的烃类流体在过剩压力的驱动下向上覆的长6-长4+5地层和下伏的长8地层中双向排烃,在多层系富集成藏;陇东地区的上生下储、下部成藏模式:长7烃源岩发育,存在较高过剩压力,下伏的长8油层组储层物性明显的要优于上覆的长6油层组储层物性,利于烃类大规模向下运移,在长8聚集成藏;陕北地区的侧向运移、上部成藏模式:长7段烃源岩在该区不发育,且上覆长6储层物性远优于下伏长8储层物性,烃类优先在长6成藏,长8油藏规模有限。这三种成藏模式代表了以长7为主要烃源岩的油藏的主要成藏机理,三者在油气分布规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53.
降雨对滑坡的作用机理及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1
从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两方面讨论了滑坡过程中的地下水作用机理和地下水动力场的时空分布问题,建立了二维极限平衡状态下的临界水位高度模型和描述滑坡剖面二维不稳定流动问题的动力学模型;以临界水位高度模型对重庆土台镇滑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的防治措施宜首先考虑地表水防渗和地下排水方案,在滑坡位移监测的同时更应考虑位移、降雨量、地下水动态三者的结合;采用数值模型计算了长江三峡库区鸡扒子滑坡因降雨入渗而引起的地下水动力场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水位和流速场的时空演化过程与滑坡发生的时空特点基本吻合,当降雨达到46h时,滑坡体中地下水流向与滑动面倾向基本一致,尤其是在滑体底部出现潜水流,此时的地下水流动对滑坡稳定性最为不利。 相似文献
954.
地震液化条件下重力式码头的变形破坏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场调查发现在神户地震期间重力式码头破坏时都发生了相当大的侧向位移,因此,阐明挡土墙有变形机理对于改善抗震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根据相似原理设计了重力式码头的地基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底土的强度降低和局部液化是挡土墙变形破坏的主导因素。墙后动土压力的增加为挡土墙的运动提供了条件。在液化条件下重力式码头地基的运动以侧向位移为主。重力作用是地基侧向运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减少作用于挡土墙上的动土压力和充分填实基底下的砂土是增加重力式码头抗震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55.
中非铜钴矿带是世界上规模大、铜钴品位高的层控型铜钴矿带,以拥有大型超大型铜钴矿床和众多的世界级铜钴矿山而闻名于世。本文综述了该成矿带的基本地质特征和矿化类型,分析了Co的超常富集机理,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中非铜钴矿带位于非洲中南部的赞比亚和刚果(金)境内,全长700 km、宽150 km,包括赞比亚铜带省矿带、赞比亚西北省矿带和刚果(金)加丹加矿带。钴矿的形成经历了裂谷期成岩成矿作用(880~735 Ma)和造山期成矿作用(530~490 Ma),分别与新元古代加丹加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演化和卢富里安造山作用相对应。其成因类型包括同生沉积型钴矿床和热液改造型富钴矿床。沉积型钴矿在赞比亚境内发育,钴含量相对较低;热液改造型富钴矿床在刚果(金)境内更为发育,钴含量相对较高。钴与铜共生或伴生,主要含钴矿物为硫铜钴矿、方钴矿、硫钴矿、钴黄铁矿、水钴矿、钴华、菱钴矿等。Co的超常富集与由卤水在深部交代基底岩石(矿石)形成的富金属成矿流体通过迁移-富集-沉淀作用的多期次循环有关。矿床的氧化带、原生带分带明显,局部氧化深度达到300 m,表生氧化作用往往造成钴矿化富集。该区富钴矿床整体地质研究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956.
针对X80腐蚀管道横穿滑坡时所涉及的安全预警问题,提出将极限宽度作为管道安全状态的判别因子,根据具体滑坡工况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管道不同腐蚀尺寸和空间位置对腐蚀管道的力学行为与极限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极限宽度可用于管道安全状态的评判;腐蚀的宽度和深度与管道极限宽度呈负相关,且对于腐蚀深度表现出高敏感性;内腐蚀对于管道安全状态的影响大于外腐蚀;坡度为30°的土质滑坡下,外径10.16 cm的无腐蚀X80管道的临界横穿滑坡宽度为21.2 m,含腐蚀管道横穿滑坡时的临界腐蚀深度为0.25倍的壁厚;腐蚀管道距滑坡区中部的距离大于6 m时对管道的极限宽度影响可忽略;管道应力与极限宽度呈负相关,腐蚀深度为0.2倍壁厚时管道最大应力始终在腐蚀处,其余位置的应力与无腐蚀管道一致。 相似文献
957.
958.
959.
断裂构造对斜坡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及成灾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断裂构造及活动强度对斜坡体的应力场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采用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有限元法,分别以正断层和逆断层与斜坡体的组合关系为例,剖析了断裂构造对斜坡体应力场的影响及成灾机理,揭示了含有断层的斜坡体塑性区的贯通过程。研究表明,包含断层的斜坡体在应力分布特征及斜坡变形破坏机理方面与无断层的斜坡体有较大差别:含断层的斜坡体在坡面和断层面附近的最大主应力迹线与坡面或断层面相平行,在天然状态下,塑性区同时出现在坡脚和断层面后方,随着折减系数的增大,塑性区分别从坡脚和断层面后方向坡体深部和上部发展,直至断层面前后两个塑性区相贯通,坡体发生破坏,并且对坡体变形破坏的影响程度以逆断层最强,其次为正断层,断层不活动时较弱。 相似文献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