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7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308篇
测绘学   409篇
大气科学   415篇
地球物理   415篇
地质学   642篇
海洋学   215篇
天文学   113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981.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对破裂井筒详细调查,建立由多个含、隔水层组成的厚表土底部固结沉降井壁侧摩阻力的概化模型。指出这类井壁不仅有负阻力,同时还有正阻力及零阻力井段,它们的分布决定了井壁挤压破裂及拉伸的部位。从有效应力的变化阐明了井壁破坏与降水季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82.
风廓线仪与气球测风资料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风廓线仪和气球同步探测风场资料对比,分析了风廓线仪探测风场资料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稳定天气过程中,由于风廓线仪的探测盲区和地物杂波的影响,自地面至高空200m范围内,廓线仪探测的风向、风速与气球探测的风向风速值有一定偏差,200m高度以上风廓线仪和气球探空所测得的风场廓线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复杂天气过程中风场廓线形状出现较大偏差,主要原因是由于气球探空资料在各高度层之间的整体连续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风廓线仪的观测资料无论在各高度层之间还是整体连续性方面都明显好于气球探空。这与在较高海拔地区,气球观测期间的大气局部不稳定有关。由于气球在经过某高度层时的取值明显受到当时大气层局部小湍流活动或者较强的下沉或上升气流影响,使气球经过该点时的位移与其相邻两点之间出现明显的飘逸,从而造成气球在某个高度范围内的风资料观测值出现较大偏离。但由于探空气球的资料不连续,无法准确判断气流扰动情况,而风廓线仪获取的不同高度上的风资料是10min内的平均观测值,一般不受小范围的空气扰动而出现较大偏离,另外,风廓线仪的观测是连续的,每组观测值之间只存在10min的时间差,通过对前后几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当时气流的扰动情况。因此,风廓线仪探测在资料的连续性和分析气流扰动情况,尤其是大尺度湍流活动方面更有探空气球不可替代的作用,风廓线仪观测资料的可靠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3.
On 2002 July23,a 2B/X4.8 flare was observed in the Hα line spec-tropolarimetrically by the Large Solar Vacuum Telescope of Baikal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Linear polarization of 3%-10% was detected in the Hα line,particu-larly where the line showed central reversal.The linear polarization is mainly radial on the solar disk and appears at the impulsive phase of the hard X-ray and γ-ray bursts.It is limited to some relatively small regions of the flare.The polarization in a limited small region(~4″-5″)changed its direction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10s).  相似文献   
984.
传统的相位差式电子测距设备要采用内外光路切换机构、减光机构以及光闸机构,一般少不了切换马达、减光马达等部件.但采用这些部件不仅成本增加,而且故障率比较高,受部件的限制测距部要做得很大,从而又增加了整机重量和功耗等.介绍一种全新的不采用这些马达机构的电子测距方法.  相似文献   
985.
吴江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吴江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的研究,证实地面沉降在时空分布上与地下水开采量基本一致,地面沉降速率与地下水位呈明显的相关性,地下水累计开采量与地面累计沉降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运用太沙基的有效应力原理及一维团结理论,对地面沉降极限量进行估量,提出控制地面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986.
首先介绍了GPS水准高程的拟合原理及方法,并对其一次曲面拟合、不完全二次曲面拟合以及二次曲面拟合高程模型进行详细的介绍;然后用最小二乘原理进行参数估计,将其3种模型用自己编写的C语言程序进行精度评定及可靠性的验证;最后选取了工程中的测量数据进行精度评定和模型之间的对比,并将两种方案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987.

利用闪电作为辐射源来探测电离层D层是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江淮流域六站同步闪电观测站网,实现了一种利用闪电双极性窄脉冲事件(Narrow Bipolar Events,NBE)来探测电离层D层等效高度的方法.基于此方法,对两次分别发生在日出和日落阶段的雷暴分析结果显示,上述两个阶段D层反射高度变化特征呈现显著的不对称性:日出期间D层反射高度随时间线性降低速率为5.9 km/h;而日落期间D层反射高度随时间线性递增速率为8.6 km/h.综合日间太阳耀斑期间D层反射高度剧烈波动的观测事实,与日出、日落期间D层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太阳辐射电离中性大气分子的电子生成机制在日间D层电子密度变化中占主导地位.本文结果展现了利用NBE事件监测电离层D层变化特征的可行性,这一方法与基于地闪回击波形的D层探测方法结合在一起,有望把现有具有闪电事件定位和电磁波波形记录能力的闪电观测站网扩展为实时对电离层D层时空变化监测的网络.

  相似文献   
988.
研究速度脉冲地震和结构质量偏心综合不利条件下新型重力柱-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弹塑性反应规律。选取速度脉冲和非速度脉冲地震加速度记录各10条,进行地震动双向输入,采用结构非线性分析软件CANNY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研究脉冲型地震和结构质量偏心对新型体系弹塑性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速度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各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和层间扭转角显著高于非速度脉冲地震下的相应值。质量偏心对结构弹塑性抗震需求影响显著,层间位移角和层间扭转角都随着偏心率的增大而增大,而层间剪力则随偏心率的增大呈减小趋势。建议在重力柱-核心筒结构设计中应重视速度脉冲地震和结构偏心的耦合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89.
詹艳  范宏瑞等 《地震地质》2001,23(2):264-270
PROTEM-37仪器具有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抗干扰能力强,探测深度较大等优良性能,简要介绍了该仪器的测深原理,工作装置,野外施工步骤以及资料的处理解释,对TEM和MT资料的联合反演作了有益的尝试,介绍了该仪器在探测地下洞穴,勘察金属矿以及煤田水文地质调查等方面的3个实例。  相似文献   
990.
The engineering community has devoted much effort to understanding the response of soil-structure systems to seismic ground motions, but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effects of an outcropping fault offset. The 1999 earthquakes of Turkey and Taiwan, offering a variety of case histories of structural damage due to faulting, have (re)fueled the interest on the subje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ology for design of bridges against tectonic deformation. The problem is decoupled in two analysis steps: the first (at the local level) deals with the response of a single pier and its foundation to fault rupture propagating through the soil, and the superstructure is modeled in a simplified manner; and the second (at the global level) investigates detailed models of the superstructure subjected to the support (differential) displacements of Step 1. A parametric study investigates typical models of viaduct and overpass bridges, founded on piles or caissons. Fixed-head piled foundations are shown to be rather vulnerable to faulting-dnduced deformation. End-bearing piles in particular are unable to survive bedrock offsets exceeding 10 cm. Floating piles perform better, and if combined with hinged pile-to-cap connections, they could survive much larger offsets. Soil resilience is beneficial in reducing pile distress. Caisson foundations are almost invariably successful. Statically-indeterminate superstructures are quite vulnerable, while statically-determinate are insensitive (allowing differential displacements and rotations without suffering any distress). For large-span cantilever-construction bridges, where a statically determinate system is hardly an option, inserting resilient seismic isolation bearings is advantageous as long as ample seating can prevent the deck from falling off the supports. An actual application of the developed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a major bridge, demonstr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design against tectonic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