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247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养殖海鲡肌肉的生化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海鲡肌肉的营养成分含量及氨基酸、脂肪酸、无机质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鲡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为21.5%和5.5%,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9%和37.8%,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总量的65.2%,其中C20:5和C22:6的含量分别为4.5%和12.0%,3.4kg阶段的养殖海鲡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的比率最高。  相似文献   
332.
采用少量海藻样品,加入CH_3OH/HCl做脂肪酸抽提和酯化,一步完成。以正十七碳酸(C_(17:0))作内标,对海藻脂肪酸进行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本方法的重现性试验各脂肪酸CV为1.9~11.8%,回收率为82.9—108.2%,仪器重现性CV为0.16—2.7%。  相似文献   
333.
红树林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是我国优良的养殖品种。为提高红树林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对红树林下中华乌塘鳢铁笼养殖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并分析比较红树林下养殖鱼、光滩笼养鱼与野生鱼肌肉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以上各组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均较高(74.65%~83.08%),粗脂肪含量较低(0.89%~1.63%),其中红树林下养殖鱼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高于光滩养殖鱼;各组实验鱼的氨基酸总量(71.72%~79.27%)、鲜味氨基酸总量(29.03%~30.92%)、必需氨基酸总量(27.47%~31.57%)、非必需氨基酸总量(44.25%~47.69%)均以野生鱼为最高,光滩投饵组最低,红树林下养殖组高于光滩养殖组;各组实验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较高(66.83~74.90),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异亮氨酸和(蛋+胱)氨酸,支链氨基酸总量/芳香族氨基酸总量(F值)为2.17~2.22;红树林下养殖鱼肌肉中的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EPA+DHA)含量均分别高于光滩养殖鱼,红树林下养殖的中华乌塘鳢肌肉脂肪酸组成比光滩养殖鱼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34.
本研究采用冷冻 解冻的方法提取鳐鱼肝粗脂肪油,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精炼过程中影响较大的脱酸工艺,分析了精炼后鳐鱼肝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使用5%(质量分数)脱胶剂脱胶,20%(质量分数)氢氧化钠、75 ℃加热20 min进行脱酸,8%(质量分数)活性白土脱色,以及减压蒸馏(60 r/min,40 ℃)60 min脱臭的鳐鱼肝油精炼工艺为最优精炼工艺条件,所得精炼鳐鱼肝油呈色及各项理化性质均符合国家一级鱼油标准。脂肪酸组成与粗鳐鱼肝油、鳕鱼肝油以及鲨鱼肝油无明显差别,均含有C14~C22脂肪酸23种,但在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别,其中精炼鳐鱼肝油中EPA含量为8.65%,低于粗鳐鱼肝油(10.17%),远高于鲨鱼肝油(2.74%),约等于鳕鱼肝油(8.78%)。精炼鳐鱼肝油中DHA含量则为最高,为15.04%。  相似文献   
335.
深海热液区的热液物质喷发扩散会对周围海底的沉积物产生影响,研究沉积物中类脂物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热液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对东太平洋海隆西翼13°N附近E271和E272站位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和脂肪酸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在两个站位的沉积物中检测到链长C11—C 35的正构烷烃,其以双峰型分布为主,其中短链...  相似文献   
336.
采用氯仿-甲醇混合液提取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首次对造礁石珊瑚(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繁殖前后脂质与脂肪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繁殖过程对风信子鹿角珊瑚脂质含量、组织含量有较大影响。繁殖过后风信子鹿角珊瑚脂质含量减少约43.4%,组织含量减少约19.6%,而共生藻密度在繁殖过程中并无显著性变化;2)风信子鹿角珊瑚在繁殖前脂质含量大量累积,以顺利完成繁殖过程;3)首次表明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icosapntemacnioc acid,EP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ocosahexaenoic acid,DHA)是造礁石珊瑚繁殖过程中重要的脂肪酸,其含量在繁殖过程中具有显著变化。EPA含量繁殖前从15.7μg·gdw-1增加到22.16μg·gdw-1,增加41.1%,而繁殖后降为15.06μg·gdw-1,减少32.0%;DHA含量繁殖前从18.17μg·gdw-1增加到24.81μg·gdw-1,增加36.5%,而繁殖后降为16.31μg·gdw-1,减少34.3%。此外,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含量在繁殖后也显著性减少;4)造礁石珊瑚繁殖时可能会适当增加摄食,以满足繁殖过程对脂肪酸和能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337.
采用直接甲酯化、乙醚抽提、正己烷提取等3种方法对微拟球藻进行前处理,用索氏法提取油脂,经气相色谱分析,对比前处理方法对微拟球藻油脂提取率及脂肪酸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醚提取藻粉油脂的提取率(微藻的油脂质量分数)为12.70%,正己烷提取藻粉油脂的提取率为11.00%,乙醚提取油脂的提取率大于正己烷的提取率;直接甲酯化后测得微拟球藻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质量分数为20.04%,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含量最丰富,占总脂肪酸13.0%;经过乙醚和正己烷提取后的油脂,脂肪酸组成更加简单,PUFAs含量明显增加,乙醚提取油脂EPA含量是直接甲脂化法的2.3倍,正己烷提取所得油脂EPA含量是直接甲脂化法的2.08倍。  相似文献   
338.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玉米淀粉为糖源,以豆油分别替代25%、50%、75%和100%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50.26%—51.03%)、等能(20.82—21.01k J/g)实验饲料,每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进行为期6周的生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过高的豆油替代会引起生长的下降。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饲料转换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高值(1.96±0.42)出现在全豆油替代水平组,而蛋白质效率(PER)表现为相反的结果。全豆油替代组呈现相对最高的肝体比(HSI)值,但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鱼水分和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投喂25%替代水平组的全鱼脂肪含量最高(P0.05),但是在50%—100%替代水平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赤点石斑鱼鱼体脂肪酸组成明显受到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随着饲料豆油水平的升高,全鱼鱼体中的亚油酸(C18:2n6)含量显著升高(P0.05),ARA(C20:4n6)、EPA(C20:5n3)和DHA(C22:6n3)含量在全豆油替代组最低。总之,饲料豆油替代水平不宜超过75%,过高的豆油替代水平可能会对赤点石斑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鱼的品质。  相似文献   
339.
通过对神狐海域表层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脂肪酸组成及其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总脂肪酸含量分布为5.14~8.99 μg/g,碳数分布范围从C12到C32,类型包括正构饱和脂肪酸、支链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类异戊二烯酸等计48种;样品中饱和的短链脂肪酸主要来自细菌与浮游生物,而长链饱和脂肪酸来自陆源高等植物,其比例表明研究海域中海洋细菌与浮游生物输入量远远大于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支链脂肪酸10me16:0与单不饱和脂肪酸18:1ω9、16:1ω9主要来自硫酸盐还原菌,而单不饱和脂肪酸16:1ω7很大可能来源于硫氧化菌,比较相对含量得出神狐海域表层沉积物为还原环境。样品中检测出8种类异戊二烯酸,主要是植烷酸和17,21-ββ二升藿烷酸,及少量的姥鲛酸,推测为叶绿素a和细菌微生物的共同贡献。  相似文献   
340.
Parietochloris incisa is an arachidonic acid-rich snow green alga. The main physiological profiles, such as ash free dry weight (AFDW), chlorophyll, carotenoid, protein and total fatty acids (TFA), in this alga exposed to old culture supernatant (OCS) at the decline phase or its crude ethyl acetate extracts (CEAE)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ubular photobioreactor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OCS and CEAE had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abov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The longer the culture was exposed to OCS and the more CEAE were added into the algal culture, the more the above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were inhibited. Arachidonic acid (AA), the dominant component of fatty acids in this alga, was also seriously inhibited with respect to total TFA, AFDW of cell mass, or culture volume, due to a prebable reduction of enzymes activities catalyzing chain elongation from C18:1ω9 to AA. These results incontestably evidenced that some CEAE dissolving substances existing in OCS, like auto-inhibitors, inhibited P. incisa growth through feedback. Hence, any efficient removal of auto-inhibitors from algal culture to decrease their bioactivity could be good for maximal production of desired products like A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