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247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红姑鱼日粮脂肪水平和脂肪酸比例与脂肪肝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9种不同水平蛋白质与脂肪日粮饲养初始体质量约为2.73g的红姑鱼 (Sciaenopso cellatus),研究了不同水平脂肪与脂肪酸比例与营养性脂肪肝病的关系。结果表明 :(1)红姑鱼的各期生长率和存活率随着日粮脂肪含量增加而下降 ,且不同脂肪含量日粮组间差异显著 (P<0.05) ;(2)红姑鱼肝胰脏脂肪含量与日粮脂肪水平成正比 ,且不同脂肪含量日粮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肝胰脏中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 (即n-3PUFA)的比例随着日粮脂肪含量增加而下降,且不同脂肪含量日粮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肝体比率随着日粮脂肪含量增加而上升 ;(3)饲喂脂肪含量分别为8 %,12%的5组日粮的红姑鱼从实验第21天起开始发病 ,死亡 ,病变程度与日粮脂肪水平成正相关。另外 ,研究还发现 ,饲喂9种不同水平的蛋白质和脂肪日粮的红姑鱼均引起营养性脂肪肝病 ,且病变程度与死亡率随着日粮脂肪含量升高和肝胰脏中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减少而增加。红姑鱼日粮中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20∶5n -3和22∶6n-3含量减少可能是导致营养性脂肪肝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72.
为了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区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在图们江下游珲春市的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中的长芒稗(Echinochloa caudata)群落区、大叶章(Deyeuxia purpurea)群落区和皱果薹草(Carex dispalata)群落区,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采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法,研究表层土壤中菌类的磷脂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湿地类型、植物类型和土壤性质对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长芒稗群落区、大叶章群落区和皱果薹草群落区的表层土壤中,检测出17种磷脂脂肪酸,其分别表征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其他细菌)、真菌、丛枝菌根真菌和放线菌;河流湿地中的大叶章群落区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含水量和pH都明显小于湖泊湿地中的大叶章群落区;河流湿地中的皱果薹草群落区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含量和含水量都明显大于沼泽中的皱果薹草群落区;在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中,各植物群落区表层土壤中15:0iso、16:1ω7c和10Me16:0的相对丰度都较大;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的大叶章...  相似文献   
273.
东南极戴维斯站企鹅粪土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婧  王新明  孙立广 《极地研究》2009,21(2):141-150
研究了位于东南极西福尔丘陵地区Gardner Island企鹅粪土的沉积泥芯DG2的分子地球化学组成特征。DG2沉积物的正烷烃以短链为主,主要来源可能为淡水湖相沉积的藻类和细菌输入。脂肪酸组分偶奇优势明显,以C16,C18和C24一元饱和脂肪酸为主,主要来源可能是浮游动物、细菌及水生苔藓;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以C18∶1(Δ9)为主,表明沉积源单一稳定,无大波动。醇类组分以高浓度的植醇、胆甾烷醇和胆甾醇为主,分别代表了植被和企鹅数量,指示了研究区域历史时期的生态变化。综合DG2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反映该沉积物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企鹅粪、细菌和藻类;沉积环境在不同深度也有变化,0-30cm为氧化环境,30-63cm为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274.
Parietochloris incisa is an arachidonic acid-rich snow green alga. The main physiological profiles, such as ash free dry weight (AFDW), chlorophyll, carotenoid, protein and total fatty acids (TFA), in this alga exposed to old culture supernatant (OCS) at the decline phase or its crude ethyl acetate extracts (CEAE)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ubular photobioreactor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OCS and CEAE had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abov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The longer the culture was exposed to OCS and the more CEAE were added into the algal culture, the more the above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were inhibited. Arachidonic acid (AA), the dominant component of fatty acids in this alga, was also seriously inhibited with respect to total TFA, AFDW of cell mass, or culture volume, due to a prebable reduction of enzymes activities catalyzing chain elongation from C18:1ω9 to AA. These results incontestably evidenced that some CEAE dissolving substances existing in OCS, like auto-inhibitors, inhibited P. incisa growth through feedback. Hence, any efficient removal of auto-inhibitors from algal culture to decrease their bioactivity could be good for maximal production of desired products like AA.  相似文献   
275.
采用生长评价、生化分析等方法,比较了饲料中不同脂类营养对中华绒螯蟹幼蟹(2.4g左右)生长、成活和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实验分为A组饲料雌体(AF组)、A组饲料雄体(AM组)、B组饲料雌体(BF组)和B组饲料雄体(BM组).结果表明,饲料中缺乏PL和HUFA对幼蟹60天内的生长和成活并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其肝胰腺指数、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脂及18:2n-6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其肝胰腺和肌肉的胆固醇、PL和HuFA含量均呈下降趋势(BF和BM组),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幼蟹的内分泌调控和生殖蜕壳.  相似文献   
276.
为研究生物气气源岩中指示细菌活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柴达木盆地涩北地区第四系泥岩样品进行了脂肪酸分析,在所分析的16个样品中,三个样品中检出了较完整系列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较丰富的异构脂肪酸生物标志物,以及含类异戊二烯结构的酸类,对这些脂肪酸进行了详细鉴定。根据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和异构脂肪酸的组成特征,结合地质背景,认为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和异构脂肪酸以及类异戊二烯酸的主要来源可能与细菌有关,它们在生物气主要生气层段出现,进一步反映样品所处地层环境有利细菌发育,可为生物气气源岩细菌发育程度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77.
两种甲藻和两种硅藻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梦坛  李超伦  孙松 《海洋科学》2010,34(10):77-82
研究了4种海洋微藻的脂肪酸组成。研究结果显示,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主要脂肪酸有16:0、18:4ω3、18:5ω3、20:3ω6、22:6ω3,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的主要脂肪酸为14:0、16:0、16:1ω7、20:5ω3。两种甲藻和两种硅藻分别都表现出典型的甲藻门和硅藻门的脂肪酸特征。从总脂肪酸、PUFA、ω3和ω6脂肪酸的含量来看,单位干质量的两种甲藻能够比两种硅藻提供更多的脂肪酸类营养物质。但是某些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脂肪酸(如20:5ω3)在硅藻中的含量却高于甲藻。因此实际应用中单种饵料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通常需要将不同饵料混合以获得营养价值更高的饵料。对4种微藻的脂肪酸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不仅反映了4种微藻在分类上亲缘关系的远近,也反映了几种微藻各自的脂肪酸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278.
脂肪酸的组成分析对认识红树植物脂肪酸资源、红树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营养关系、食物网的结构,以及红树植物对生境的适应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分析了海南岛铁炉港和清澜港两个港湾的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杯萼海桑(Sonneratia alba)、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角果木(Ceriops tagal)、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等7种不同红树植物叶片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在样品中共检测出25种脂肪酸,其中月桂酸、棕榈酸和肉豆蔻酸等8种存在于所有样品中。样品中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均为棕榈酸(占比44.32%),其次为硬脂酸(占比7.7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有油酸(占比7.61%)、亚油酸(占比9.81%)和二十碳烯酸(占比12.16%)。植物样品的脂肪酸不饱和指数为0.24~1.13。除木果楝和清澜港采集的木榄样品外,其余样品种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低于饱和脂肪酸。铁炉港的红海榄、杯萼海桑、角果木和榄李4种植物叶...  相似文献   
279.
滇池的富营养化过程:来自结合态脂肪酸C16:0δ13C的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云贵高原浅水湖泊滇池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湖心一个63cm柱状沉积物中δ13Corg、δ13N、C/N比值和TOC含量测定的基础上,以近现代沉积物有机质中结合态脂肪酸的组成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结果为主要的讨论对象,并与相应游离态脂肪酸的组成及碳同位素值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近二百年来滇池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基本参数变化按沉积深度可以划分成三个主要阶段,其中20cm至表层段,δ13N、TOC显著增大,与该时期湖泊富营养化密切相关.结合态脂肪酸总含量为38.5-209.6μg/g,游离态脂肪酸总含量为12.0-318.1μg/g,都在表层段20cm出现迅速增加的趋势;利用脂肪酸单体分子组合CPIA、∑C20/∑C21+、TARFA、C18:1w7/C18:1w9、(i-C15:0+a-C15:0)/nC15:0比值的特征变化,表明其以内源的浮游生物和细菌输入为主,内源藻类的大量繁殖,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加剧.相比游离态脂肪酸,滇池沉积物中的结合态脂肪酸具有较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正反异构脂肪酸,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抵抗早期化学和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将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结合态脂肪酸中C16:0的δ13C变化较好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加剧,可作为反映湖泊重富营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80.
对红虾虾头和虾肉中的脂肪进行了提取和测定。脂肪甲酯化后,采用50m×0.35mmi.d.PEG-20M玻璃毛细管柱,FID检测器,并结合GCLMS进行了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虾头中脂肪含量达10.8×10-2,其不饱和脂肪酸68.8×10-2,EPA+DHA占24.1×10-2;虾肉中脂肪仅为3.9×10-2,其不饱和脂肪酸69.8×10-2,EPA+DHA为27.3×1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