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6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269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122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黄铁矿型铜多金属矿床是与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建造有关的火山岩矿床,矿化赋存于一套微量元素总体含量水平较高的海相中酸性细碧角斑岩系中。赋矿地层、岩性具有以Cu,Pb,Zn为主,伴生Sb,Ba,Ag,As,Bi,Hg,Cd等多元素的特征组合,这些元素在成矿区域上形成大范围的地球化学异常,其主体异常对应于矿田。矿区大比例尺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显示,这些指示元素的清晰的原生异常相互交替叠置于矿床内矿化富集部位,水平分带不甚明显,而垂直分带清晰。具有不同指示意义的元素组合于矿化的不同部位聚集而出现的分带,是用于评价矿化剥蚀程度及其成矿远景的重要地球化学参量  相似文献   
962.
The occurrence and geological genesis of pyrites in Late Paleozoic colas of North china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erms of coal petrology,coal chemistry,elemental geochemistry and sulfur isotope geochemistry.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ight types of pyrite,i.e.,framboidal,automorphic graular,oolitic,massive,homogeneous spherical,allotriomorphic,nodular,joint-and fisure-filling pyrintes can be subdivided under the microscope,Four generations of pyrite are also reconized according to the shape,size,coexisting assemblage,spacial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with macerals,the contents of sulfur and iron.atomic S/Fe ratios and associated elements in pryites.Sulfur in Late Palozoic colas of North China is of diverse source as evidenced by sulfur isotope variations in the pyrites.The δ34S values of pyrite generated at the early stage ted to be negative,and at the late stage,positive.  相似文献   
963.
地球电化学勘查法寻找不同埋深隐伏金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隐伏金矿金离子晕的形成机制。金矿周围离子晕中的金离子主要来源于金矿的氧化溶解与电化学溶解,埋藏浅的矿体主要是氧化溶解,埋藏较深的矿体则以电化学溶解为主。理论上Au在Au^ 、Au^3 及金络阴离子溶液中的标准电极电位都比较高,但据实验测定,在中性或还原性溶液中的电极电位都低于黄铁矿的稳定电位。自然界中金多赋存于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矿物中,  相似文献   
964.
太白庙金矿床黄铁矿晶体形态学研究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镇安太白庙金矿床黄铁矿晶体形态学研究表明,{210}晶形黄铁矿多产于成矿阶段的富矿地段,呈五角十二面体,亏硫富铁型,Co、Ni含量较低,As、Cu、Pb、Zn含量较高,热电导型属P型和N-P混合型(P)N),包体成份明显较高,ao值较大,含金性较好,指示了金矿化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965.
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矿床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黄铁矿的化学组成、晶体特征及热电性的研究,发现含金高的黄铁矿的Ag、Cu、Te 含量及晶胞参数a0 均高于含金低的黄铁矿。而且,含金高的黄铁矿热电场为p - n 型,热电系数代数值高,而含金低的黄铁矿热电场为n 型,热电系数代数值低  相似文献   
966.
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依据硫化物中矿物组合和热液流体化学组成绘制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Fe-S-H2O系统布拜图(Peurbax diagram),阐明了实际情况下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流体由高温至低温的过程中,硫化物中优势矿物黄铁矿的稳定场的演化。结合已有的动力学实验和硫同位素分馏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沉淀硫化物的热液活动过程中形成优势矿物黄铁矿的可能的主要化学反应历程。在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海底热液系统中,热液流体由高温(T200℃)演化至低温(25~200℃)过程中黄铁矿的形成机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967.
叶涛  彭长琪  叶先贤 《矿物学报》2006,26(2):215-218
本文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长江武汉阳逻段江底沉积岩中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动物鹿角化石剖面的孔隙边缘,发现了许多尚未人知的结晶团聚体。这些结晶团聚体经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EDS),确定为黄铁矿晶体。研究表明,这些黄铁矿晶体以不同形态寄生于孔洞边缘,在特定的外界条件及环境下形成了这些黄铁矿结核。本研究可为探索生物矿化过程提供一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68.
杨建业 《地球学报》2007,28(3):277-282
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逐级化学提取技术(SCET)对贵州西部普安矿区晚二叠世煤中贵金属元素的含量、赋存状态和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普安矿区2号主采煤层的矿物组成主要为低温热液流体成因的黄铁矿和陆源碎屑成因的粘土矿物;与中国煤煤相比,该煤中Rh(38 ng/g)、Pb(640 ng/g)、Ir(9 ng/g)、Pt(98 ng/g)、Au(16 ng/g)和Ag(1620 ng/g)明显富集,其中Pb、Ir、Au的含量分别是中国煤的4.3倍、9倍和5.3倍.逐级化学提取结果表  相似文献   
969.
本工作首次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浅生区紫硫镍矿(Ni,Fe)3S4交代镍黄铁矿(Ni,Fe)9S8水热反应的机理及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起始反应矿物采用高纯自然镍黄铁矿,合成纯镍黄铁矿或合成镍黄铁矿-磁黄铁矿集合体。反应pH值采用0.2M醋酸-醋酸纳缓冲溶液控制在3~5的范围内。反应进程由X-射线衍射物相定量分析及扫描电镜观察进行跟踪。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恒定在80℃时,交代20(4)%的镍黄铁矿需792h。相同条件下加入少量H2S可将反应速率提高一倍。当反应在125℃饱和蒸汽压水热环境下进行时,完全交代纯镍黄铁矿需约168h。此过程由于磁黄铁矿的存在而被催化,交代集合体中的镍黄铁矿仅需68h,进一步反应磁黄铁矿被交代成白铁矿。磁黄铁矿的催化作用可能源于溶解产生的微裂纹加速了流体的传质过程。当反应温度升高至145℃时,速率反而下降,不遵循Arrhenius经验规律。动力学分析得80℃速率常数介于5.8×10-8~3.0×10-7/s之间,125℃及145℃速率常数分别介于2.8×10-6~2.08×10-5/s及1×10-6~5.1×10-6/s之间,远高于同温度下固相扩散反应的速率常数,表明该反应在地质时标上为一快速反应。此外,用背散射电子显微技术对矿物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发现交代产物紫硫镍矿具有颗粒细小及存在微裂纹等特征,与自然界浅生矿床中的紫硫镍矿非常相似;电镜实验还表明该交代作用是一个典型的耦合溶解-再沉淀反应。其耦合机制的驱动力可能与反应界面处微空隙对流体饱和度的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970.
对位于东海外陆架潮流沙脊分布区的DH03孔(进尺101.6 m,水深96 m)上部0~48 m层位的砂质沉积样品进行了岩石磁学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砂质沉积物中的主要磁性组分为陆源碎屑型磁铁矿(Fe_3O_4),并含有少量赤铁矿(Fe_2O_3);不同层位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的粒径差别非常显著,几乎涵盖从单畴(SD)、准单畴(PSD)乃至多畴(MD)的各种磁畴状态,不利于相对古强度(RPI)的应用,这与研究区复杂多变的水动力过程和物质来源密切相关;同时,部分层位沉积物中原生的铁氧化物特别是磁铁矿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成岩改造,形成了少量的自生胶黄铁矿(Fe_3S_4),指示了较高的有机碳供应和沉积速率;此外,磁性矿物含量随深度变化也较为明显。揭示了东海外陆架砂质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