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270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123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81.
开鲁盆地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是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查的重点地区,自钱家店铀矿床发现以来,盆地内上白垩统姚家组目的层中相继发现了一些具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为查明该层位中黄铁矿成因及其形成机制,探讨其与铀矿化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含矿层砂岩中黄铁矿与铀矿物矿物学特征、黄铁矿S同位素开展细致研究.研究表明:(1)开鲁盆地姚家组砂岩中铀主要以独立铀矿物及吸附铀形式存在,独立铀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含少量的钛铀矿及部分铀石,多数沿黄铁矿周边生长.吸附态的铀与黏土矿物密切相关.(2)姚家组砂岩中黄铁矿主要以草莓状、胶状及粒状产出,多与沥青铀矿共生,其中黄铁矿S同位素(d34S=–55.6‰~23.2‰),平均值–20.87‰,变化范围很大,说明硫的分馏程度较高,硫的来源范围较广.(3)分析表明黄铁矿具有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及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两种成因,并探讨了这2种成因黄铁矿的形成机制.综合前人研究,结合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认为黄铁矿为铀成矿作用提供了发生还原反应所需要的还原剂,且黄铁矿及铀矿物的形成与区内热流体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82.
永新金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东北部黑河—嫩江构造混杂岩带,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地区新发现的受构造带控制的大型蚀变岩型金矿床之一,其矿床成因和找矿预测的相关研究较少,许多地质问题还不清楚。为了给深部找矿提供依据,开展了永新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的研究,采用BHTE-6型热电仪,对从永新金矿床32个钻孔及探槽孔矿石样品中挑选出的3 200粒黄铁矿单晶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永新金矿床黄铁矿热电导型以N型为主,占比约99%,P型占比约1%,黄铁矿热电系数变化范围为-306.0~296.0 μV/℃。通过黄铁矿热电系数计算永新金矿床成矿温度为190.2~313.5℃,属于中低温型热液矿床。黄铁矿热电系数离散性、导型分布、剥蚀率变化梯度及矿物填图等均表明永新金矿床西北部深部仍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83.
铀矿开采过程中及井场退役后,含铀浸出液的扩散会对地下水造成一定影响,该影响范围和程度决定了铀的天然衰减特征。本文以北方某地浸铀矿区砂岩含水介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溶液化学特征和黄铁矿含量对砂岩吸附和转化铀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岩颗粒对U(VI)的吸附基本在12 h可达平衡。线性等温吸附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吸附特征;砂岩颗粒对U(VI)的吸附率总体随着粒径增大而减小,当岩石粒径增大到0.200.25 mm时,吸附率趋于稳定。溶液pH值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通过控制溶液中U(VI)的络合形态和岩石颗粒表面带电荷情况,在库仑力的作用下促进或者抑制吸附,在pH=6时,达到最佳吸附状态。共存离子对U(VI)吸附的抑制程度是: HCO 3 ->Ca2+>Mg2+> SO 4 2 - HCO 3 -主要通过与 UO 2 2 +络合形成带负电荷的络合阴离子抑制U(VI)吸附。近中性pH值试验条件下,黄铁矿含量的增加对U的去除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吸附和还原作用,被吸附的Fe2+在吸附剂表面通过电子转移还原吸附态的U(VI),还原产物是UO2+x,吸附和还原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弱碱性pH值试验条件下,黄铁矿对U(VI)去除的影响不明显,水解沉淀作用和较低的吸附率抑制了还原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4.
陕西凤县庞家河金矿黄铁矿基本特征权志高(核工业203研究所,咸阳712000)关键词黄铁矿,化学成分,热电系数,金矿陕西凤县庞家河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礼县-柞水冒地槽褶皱带中段东部,是产于上泥盆统下东沟组浅变质碎屑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黄铁矿为最主要...  相似文献   
885.
新桥硫铁矿床是铜陵矿集区重要的硫(铁、铜、金)多金属矿床,长期以来对其成矿作用存在争议。采用光学显微镜、粉晶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 S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 TEM)等矿物学研究手段,对新桥硫铁矿床层状矿体中胶状黄铁矿—菱铁矿型矿石矿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主要由黄铁矿和菱铁矿组成(含量分别为743%和244%),含少量石英和伊利石;黄铁矿主要呈现纳米—亚微米粒径的自形、半自形立方体形态,菱铁矿以20~50μm的半自形菱面体产出,石英和伊利石呈现碎屑颗粒形态;偏光显微镜下胶状黄铁矿和菱铁矿呈现共生关系,FE SEM下观察到微米粗粒菱铁矿与纳米—亚微米黄铁矿之间呈现镶嵌关系,可观察到菱铁矿表面存在黄铁矿的印模。FE SEM和HR TEM观察和能谱分析确证胶状黄铁矿—菱铁矿型矿石中仍然保存有少量的微生物残体和有机质。这些综合信息反映新桥胶状黄铁矿非岩浆热液成因,而是生物化学沉积成因。该层状铁硫化物—碳酸盐建造由于具有较高的地球化学活性,对燕山期岩浆活动驱动热液形成层状矿体发挥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86.
草莓状黄铁矿形成机制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铁矿是沉积物中较为常见的矿物之一,而草莓状黄铁矿是由等粒度的亚微米级黄铁矿晶体或微晶体紧密堆积而成。基于已有的草莓状黄铁矿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阐述了其对古环境恢复的意义。目前普遍认为草莓状黄铁矿的成因主要有两种,即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前者认为有机质或细菌参与草莓状黄铁矿形成;而后者主要认为过饱和的黄铁矿浓度是微球粒草莓状黄铁矿形成的必备条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的大小是其古沉积环境的直接反映,被作为比较可靠的古氧化还原条件判别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及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古环境恢复。目前,虽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判别古环境的大小及分布范围还不统一,但普遍认为封闭的水体环境(硫化环境)草莓状黄铁矿粒径较小且变化不大,且随着含氧程度增加,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增大且分布范围趋于加宽。  相似文献   
887.
通过淮北宿临矿区不同类型构造煤中黄铁矿形态和分布的显微观测,结合常量及伴生元素分布特征分析,探讨了构造煤中黄铁矿的分布规律、形成机制及其地质控制作用。黄铁矿是典型的多期成因矿物,其分布受沉积环境和应力-应变环境共同作用,可划分为4 个形成阶段12 种类型;构造煤中的Co、Sb、Mn 等元素与黄铁矿关系密切,其分布反映应力-应变环境;进一步发现构造煤中的Hg 与硫化铁硫(Sp.d)呈良好相关性,随构造煤变形程度的增加呈“高-低-高”的演变趋势,受构造煤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影响;构造煤中的黄铁矿可分为同生和后生两种模式,前者受控于沉积环境和古构造条件,而后者与构造改造和构造煤变形相关。分析认为,脆性变形阶段煤体结构的物理变化及过程为黄铁矿发育提供了赋存空间和条件,而韧性变形阶段中的动力变质和力化学作用为元素的迁移、散失及富集提供了动力,从而影响了黄铁矿的形成类型和分布。  相似文献   
888.
坑头金矿产于江南造山带西南缘低绿片岩相的下江群清水江组浅变质岩中,本文采集了与金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成矿期—成矿阶段黄铁矿样品进行单矿物LA-ICP-MS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发现黄铁矿中金含量较低,蚀变岩石中金主要以游离金的形式存在,金与砷的相关关系反映坑头金矿可能的成矿热液来源于造山过程中深部的变质流体。  相似文献   
889.
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矿床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黄铁矿的化学组成、晶体特征及热电性的研究,发现含金高的黄铁矿的Ag、Cu、Te 含量及晶胞参数a0 均高于含金低的黄铁矿。而且,含金高的黄铁矿热电场为p - n 型,热电系数代数值高,而含金低的黄铁矿热电场为n 型,热电系数代数值低  相似文献   
890.
应变影是中、浅变质.变形区常见的,研究变形体制与变形历史的理想构造现象之一。贵州雷公山地区早古生代变形带发育于低绿片岩相绢云板岩、(含)粉砂质绢云板岩、(含)凝灰质绢云板岩为主的岩石中,带内发育大量黄铁矿应变影构造。详细的显微镜下观察鉴别出三种原始应变影类型:位移控制型,边界控制型,以及混合型。这三种应变影形成后均经较强变形改造,形成不同形状的应变影残片。黄铁矿应变影的形成与改造表明该变形带具有复杂的变形历史,变形岩石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在变形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流体活动。应变影的发现为进一步开展变形特点、流体活动及与成矿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