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1篇
  免费   415篇
  国内免费   248篇
测绘学   242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490篇
地质学   990篇
海洋学   13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15篇
自然地理   412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4篇
  1954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陕西凤太矿集区丝毛岭金矿床成矿时代的Ar-Ar年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毛岭金矿床位于陕西凤太多金属矿集区的西北部,产于NWW向脆-韧性剪切构造带中,矿体赋存于丝毛岭向斜北翼上泥盆统星红铺组的斑点状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金矿化类型包括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种,成矿过程可划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对其早期成矿阶段热液蚀变形成的绢云母开展40 Ar/39 Ar测年研究,获得其坪年龄为(211.9±1.5)Ma,指示其成矿作用始于211.9Ma左右,即晚三叠世。结合前人有关区域地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成果,认为丝毛岭金矿床与凤太矿集区中的八卦庙-柴蚂、双王等金矿床一样,都属于造山型金矿床,它们是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位于东古特提斯构造域中的南秦岭碰撞造山带大规模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2.
首先,深入分析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面临的时代背景,指出当前城镇化政策、区域格局、管理模式正处于不断变化中,城镇化模式、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化。其次,结合我国各地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践经验,指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表现出政策性、综合性、立足部门事权、落实战略意图、注重时序引导、强化近期实施、增强针对性等发展动向。最后,基于可实施的理念,从8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框架。  相似文献   
153.
针对省域小尺度资源环境研究领域对空间型社会经济数据的需求,以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为依据,采用GIS与SPSS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广西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与夜间灯光指数的相关性,构建广西2010年GDP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模型,并制作广西1km*1km GDP密度专题图。结果表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与省域GDP的空间分布相关性明显,相关系数为0.9755。估算得到的GDP密度能够完整地反映广西GDP宏观分布现状,可为今后经济决策和产值估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4.
基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中国Argo实时数据中心发布的Argo网格化产品,对台湾以东海域的表层和深层海温进行了分析,证实了日本南部海域存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提出暖水团概念,分析了其成因和垂直结构,并利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和WOA09(World Ocean Atlas 2005)数据对暖水团进行验证。揭示出台湾以东海域各层次温度大面分布大体呈3个模态特征,并依此将台湾以东海域分为热带、副热带和温带三个海区;对各海域截取断面图,对其温跃层进行分析,归纳出永久性温跃层和季节性温跃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和季节性变化,并对其成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5.
In this paper, a coupled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responses of soil moisture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of vegetation (NPP) to increas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The analysis uses three experiments simulated by the second-generation Earth System Model (CanESM2) of the Canadian Centre for Climate Modelling and Analysis (CCCma), which are part of the phase 5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The authors focus on the magnitude and evolution of responses in soil moisture and NPP using simulations modeled by CanESM,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effects of increasing CO2 concentr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nd their combined effect are separately accounted for. When considering only the singl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the soil moisture and NPP have a linear trend of 0.03 kg m^-2 yr^-1 and-0.14 gC m^- 2 yr^-2, respec- tively. However, such a reduction in the global NPP results from the decrease of NPP at lower latitudes and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lthough increased NPP has been shown in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The largest negative trend is located in the Amazon basin at -1.79 gC m^-2 yr^-2. For the individual effect of increasing CO2 concentration, both soil moisture and NPP show increases, with an elevated linear trend of 0.02 kg m^-2 yr^-1 and 0.84 gC m^-2 yr^-2, respectively. Most regions show an increasing NPP, except Alaska. Fo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increasing atmospheric CO2 and climate change, the increased soil moisture and NPP exhibit a linear trend of 0.04 kg m^2 yr^-1 and 0.83 gC m^2 yr^-2 at a global scale. In the Amazon basin, the higher reduction in soil moisture is illustrated by the model, with a linear trend of-0.39 kg m^-2 yr^-1, for the combined effect. Such a change in soil moisture is caused by a weakened Walker circulation simulated by this coupled model, 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effect of increasing CO2 concentration (experiment M2), and a consequence of the reduction in NPP is also shown in this area, with a linear trend of-  相似文献   
156.
那陵郭勒河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内陆河流,随着流域中下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供需问题将日益突出。通过对那陵郭勒流域从水资源量、赋存条件及水化学特点等方面分析,讨论水资源现状是否满足近期用水规划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那陵郭勒流域水资源量为10.68×10^8m^3,流域生态需水量达9.06×10^8m^3,可供开发利用水资源仅有15%。近期的开发利用量在地下水的可承载范围之内,但若超出所能支配的水资源量,长期发展无疑会对会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7.
<正>中亚造山成矿域是全球最显著的显生宙大陆增生区,该区域大陆增生改造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和大规模成矿机理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北山造山带地处中亚造山成矿域南缘,是我国西部重要的金、铜、镍、铅锌成矿带。1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与动力学背景选取相关中酸性侵入岩体展开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分析,  相似文献   
158.
江西德兴铜矿大坞河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建平  赵元艺  薛强  路璐 《地质通报》2014,33(8):1154-1166
江西德兴铜矿是中国超大型斑岩铜矿,随着矿业活动的增加,德兴铜矿区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查明德兴铜矿土壤重金属累积作用及原因,可为政府机构、矿山开展环境整冶提供科学依据。在大坞河上游、中游、下游选定3个剖面,采集50件土壤样品,得出其基于地球化学基线的累积特征。整体来讲,Cu、Mo累积作用最为显著,Cr、As累积作用明显,同时发现一级、二级阶地上累积显著,并从矿石组合、地化背景、河流阶地、元素形态、矿山生产等角度开展累积作用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59.
高雅玉  张新民  谭龙 《水文》2014,34(5):61-66
根据马莲河流域水资源总量极端贫乏、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常规水资源量低、水污染问题较严重等特点,利用系统分析理论和优化技术建立了流域的大系统、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利用优化的NSGA-Ⅱ方法进行求解,得到流域2020年期望水资源配置下的最佳分配方案为:流域总供水量57 086×104m3,工业供水量21 690×104m3(总产值约为144.6亿元),能源基地供水量4 329×104m3(总产值约为346.32万元),农业供水量20 840×104m3,生活供水量9 452×104m3,生态供水量811×104m3。对比期望方案供水量增加了6 710×104m3,综合缺水率减少了11.41%。并根据预测的流域的分配方案和预测的流域需水量,进行了流域的水资源平衡分析,通过平衡分析的结果进行流域的综合管理研究。2020年在最优水资源分配方案下,工业缺水率3.21%、减少了4.51%;能源基地缺水率0.00%;农业缺水率4.64%、缺水率增加26.17%;生活缺水率0.00%;生态缺水率1.00%、缺水率增加了1.00%。配置方案实现了流域内水资源的最佳分配,使宝贵、有限的水资源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为流域经济、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60.
溶蚀试片法和水化学径流法是计算岩溶作用碳汇强度的两种重要方法,利用这两种方法对贵州普定陈旗岩溶泉系统的岩溶作用碳汇强度分别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通过溶蚀试片法估算出的岩溶作用碳汇强度仅为水化学径流法估算值的1/6左右,这主要是因为陈旗岩溶泉域内埋放溶蚀试片处的上覆土体中含有石灰岩角砾和土骨架中存在少量原生与次生碳酸盐矿物,这些碳酸盐的先期溶蚀大大降低了下部试片的溶蚀量。可见,溶蚀试片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在该方法应用之前,必须对试片上覆土体的碳酸盐矿物含量进行分析,以评价该方法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