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3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287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1049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1年   2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Major,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contents of Fe- and Al-rich metapelites from the Korda (Yenisey Ridge) and Amar (Kuznetsk Alatau) formations were determined to examine the natur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ir protolith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rocks are the redeposited and metamorphosed products of Precambrian kaolinitic weathering crusts, while the geochemical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studied metapelites are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weathering conditions in the source area and tectonic settings. The protolith of the Korda Formation metapelites was produced by erosion products of the post-Archean granitoid rocks, which accumulated under humid climate conditions in shallow-water basins along the continental margi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eper primary deposits of the Amar Formation suggest that volcanogenic material of mafic composition derived from an island-arc environment had a major role in supplying the erosion zone. These results agree with lithofacies data and with the geodynam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Yenisey Ridge and Kuznetsk Alatau during the Mesoproterozoic and Neoproterozoic, respectively. It was shown that REEs had limited mobility during contact metamorphism. The coherent mobility of REEs during collisional metamorphism may be attributed both to mineral reactions responsible for modal changes and to local chemical heterogeneity inherited from the initial protolith.  相似文献   
52.
钻井柱状图可视化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钻井柱状图是石油行业勘探开发最常用的一种图件。为了开发出灵活通用的钻井柱状图制作软件,为可视化分析提供良好基础,提出了“两库四类三层”系统设计方案,应用COM思想和模板定制技术,采用C#.net语言从底层进行了软件实现,所开发的软件模块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较好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53.
地形图符号是地图的语言,是空间信息的载体和传输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地图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纸质地图生产方式正向数字制图的方式转变,现在地图的生产完全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地图符号是一种专用的图解符号,它采用便于空间定位的形式来表示各种地物与现象的性质与相互关系.在1:500,1:1 000,1:2 000等大比例尺地形图中,地图的符号呈现多样性.许多的符号需要我们在作项目以前必须统一确定和完成符号的样式.本文主要介绍了在MicroStation图形编辑功能环境下如何制作地图符号.  相似文献   
54.
介绍宣伟军教授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经验。宣教授治疗本病从肝脾肾瘀立论,根据虚实不同分为肝郁血瘀,肾精不足型、肝郁脾虚,痰凝血瘀型以及脾肾不足,痰湿瘀阻型,治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窍为主,健脾补肾为辅,同时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及西医对本病病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遣方用药,标本兼治,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肾安汤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LN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和静脉滴注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肾安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6个月的SLEDAI评分,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沉及免疫相关指标(IgG、C3、C4)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7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BUN和SC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6个月2组SLEDAI评分均逐渐下降(P<0.01),在治疗后4、6个月,治疗组SLEDA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沉及免疫指标IgG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补体C3、C4水平均比治疗前高,治疗后治疗组补体C3、C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安汤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狼疮性肾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控制病情,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6.
中医学对卵巢早衰多从肾论治,以肾虚为主要病机,采用滋阴补肾、平肝降燥、填精补髓、补肾活血、补脾益气、补肾养血等治疗方法。其中药组方主要以益肾药、补血药、活血药、补气药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激素水平,抑制卵泡的衰竭,促进卵泡的成熟,达到治愈卵巢早衰的目的。  相似文献   
57.
58.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程长,易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本文通过分析狼疮性肾炎伴抑郁症的中医病机,考虑其内因为肾精亏虚,发病关键为心肾不交,治疗应以交通心肾为法,进而分析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59.
MapGIS和ArcGIS都是数字矢量化工作中常用的软件。通过大量的实践工作,本文研究了数字矢量化中的几个典型问题:影像配准、复杂的面状要素矢量化、软件自动矢量化,分析了用这两种软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比较异同。最终得出结论:这两种软件进行矢量化时差异不大,但Arc GIS的建库和检查能力比较强,推荐在矢量化时使用。  相似文献   
60.
沉积岩中普遍发育滑塌滑移建造。贵州天柱大河边地区寒武系第二统乌训组即普遍发育滑塌滑移建造,通过地质调查分析,可见滑塌滑移角砾岩建造、瘤状灰岩建造、散布于炭质粘土岩中的“钙质结核”和灰岩中的泥岩脉,以及一系列滑移褶皱褶曲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等类型。根据滑塌滑移角砾岩建造中的鲕粒灰岩角砾和乌训组沉积建造处于大陆斜坡环境的古地理背景分析,滑塌滑移角砾岩建造中的鲕粒灰岩角砾应来源于乌训组北西侧处于台地边缘相的清虚洞组,结合灰岩中的泥岩脉即典型震积泥岩脉现象,综合认为,乌训组普遍发育的各种类型滑塌滑移角砾岩建造和其它变形建造,系地震营力及其导致的滑塌滑移事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