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5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282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1355篇
海洋学   19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中组合中下段成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中组合中下段为该盆地天然气勘探新发现层系。主要发育膏溶孔型和晶间孔型白云岩储层,其空间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综合分析表明,中组合中下段的气源为上古生界煤型气与下古生界海相烃源气的混源气,但以煤型气为主。加里东末期,由于盆地整体抬升造成古隆起地区马家沟组五段遭受强烈剥蚀,致使其东侧中组合中下段储层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直接接触,且海退沉积旋回中的局部洼陷也能提供一定的烃源,从而构成了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两类白云岩储层中,由于膏溶孔或晶间孔发育,因此物性明显好于周围白云岩体,空间上可形成岩性圈闭,当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及下古生界海相烃源运移至中组合中下段圈闭内,即可聚集成藏。整体上这种气藏具有"多层系叠合,混源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32.
右江盆地含油气成矿流体性质及其成藏-成矿作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右江盆地含油气成矿流体是一种多组分、多相态的不混溶体系,成藏流体具低温(多为90~160℃)和低盐度(多小于6wt%NaCl)的特征,其主要组分是有机质、CO2和H2O;金矿成矿流体以中低温(多集中于150~250℃)和低盐度(0.4~6.7wt%NaCl)为特征,其主要组分为H2O和CO2,次为烃类有机组分。盆地内古油藏与金矿床在空间上密切共存,在成藏和成矿流体活动时限上基本一致,在成因上一脉相承,表明两者均为盆地有机成矿流体演化的产物。加里东晚期至印支中期,"盆-台相间"的沉积构造格局为成矿和成藏奠定了物质基础,盆地有机成矿流体的活动使油气和金属分别聚集形成油气藏和金属矿床。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伴随褶皱造山作用的盆地流体活动使油气的原始分布格局发生改变,并造成了油气和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带。燕山中晚期强烈的构造抬升剥蚀,使油气藏和金属矿床遭受强烈的破坏与改造。  相似文献   
33.
阴极发光和红外光谱技术在金刚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总结了阴极发光(CL)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在金刚石研究中的应用。CL图像可以揭示金刚石的内部结构、生长机制、生长阶段及过程,提供塑性变形及是否含有CO2的信息,验证和解释微区FTIR分析、稳定同位素及地质年代研究的结果,为天然金刚石和合成金刚石的区分提供关键证据。合成金刚石的实验研究表明,氮的不同聚集态丰度值是聚集温度TNA、金刚石存留时间tMR及氮丰度值的函数,利用地质信息和FT  相似文献   
34.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的储层为奥陶系马家沟组白云岩风化壳,马五1层为其主力气层,该层可分为四个小层,沉积相为分布稳定的蒸发潮坪环境,经历了表生期和浅、深埋藏期岩溶作用,天然气主要聚集在岩溶孔洞缝中。  相似文献   
35.
油藏成藏年代学分析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成藏年代学研究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是揭示成藏过程、成藏速率研究的有效途径。文中系统介绍了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 ,即以储层自生伊利石年代学分析法为主 ,与其它传统地质方法相结合 ,对大庆油田的成藏年代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大庆油田北部的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块状背斜构造油藏成藏年龄在 65~ 4 0Ma ,南部受岩性控制的背斜构造油藏成藏年龄在 77.4~ 73Ma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了验证 ,揭示了石油二次运移、聚集成藏的动力学过程具有快速、高效的特征  相似文献   
36.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旋扭构造体系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综合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新华夏系第一、二沉降带中的十多个盆地进行了整体解剖和综合研究,揭示了各盆地的构造演化史、盆地充填史、埋藏史、油气生成和运聚史,建立了构造岩相模式,进行了油气藏预测;同时还对第二沉降带中岩性油藏、断块油藏和火山油藏等20多种油藏进行了动静相结合的研究和描述,建立了三维油藏地质模型,预测了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37.
论龙门山中段前缘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各种油气成藏必要条件的配置关系出发,把龙门山中段划分成半裸露带、单斜带和隐蔽带三种勘探领域。提出了“适时隆起”的概念,阐述了蓬莱镇组(J3p)气藏、白垩系气藏主要受燕山晚幕和喜马拉雅期运动的控制,表现为天马山组(K1t)或灌口组(K3g)为厚度减薄带。这些认识在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在龙门山前缘寻找富集油气藏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38.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基地,其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油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油藏成藏因素复杂、油藏分布受多种因素联合控制等特点。在回顾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和勘探历史经验基础上,认为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研究存在两大理论体系,即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和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前者从沉积特征出发,强调储层砂体沉积相、非均质性和成岩作用在低渗透性油藏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后者从石油运移与聚集过程出发,强调运移动力学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低渗透油气成藏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过分强调了单个地质因素的作用,其中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局限于沉积相划分和沉积模式建立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沉积相对成藏因素静态的控制作用,而忽视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态属性;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却过分强调了油气流体运移过程的模式化和公式化,过分夸大和随意解释了油气运移成藏记录——油气包裹体的作用及其原始地质意义,轻视了深部地层条件下油气运移的复杂性和油气包裹体记录的多解性。因此,传统的单因素控制油气成藏理论和相应的勘探研究方法已经不能确切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效指导勘探工作。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趋势是要重视分析油气藏地质记录,动态研究油气藏形成和演化历史过程,总结油气富集规律,为油气勘探战略部署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9.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和多旋回的油气成藏作用,研究叠合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和分布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叠合盆地指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或地层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叠加和复合,具有地层沉积不连续、地层构造不连续、地层应力应变作用不连续等三大标志性特征,依据构造剖面上地层年代的关联性,将叠合盆地分为五种类型,即连续沉积型叠合盆地、中晚期地层叠合盆地、早晚期地层叠合盆地、早中期地层叠合盆地、长期暴露型叠合盆地。叠合盆地普遍发育复杂油气藏,三种作用(剥蚀作用、断裂作用、褶皱作用)六种机制(渗漏、扩散、溢散、氧化、降解和裂解)形成复杂油气藏,依据成因特征分为五类,原成型油气藏,圈闭调整型油气藏,组分变异型油气藏,相态转换型油气藏,规模改造型油气藏。研究表明,复杂油气藏中天然气的地下产状特征和分布特征与地表产状特征和分布特征有很大差异。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受烃源灶、古隆起、沉积相、断裂带、构造变动和区域盖层等六大因素的控制。其中烃源灶(S)、古隆起(M)、沉积相(D)和盖层(C)等四大要素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形成和分布,并建立了多要素匹配(T-CDMS)成藏模式,用以预测有利成藏领域。油气藏形成之后,多期的构造变动对早成的油气藏进行调整、改造和破坏,主要受构造变动强度、构造变动时间、构造变动次数、构造变动时盖层的封油气性能等四大要素控制,并以此建立了多期构造变动破坏油气藏后剩余潜力评价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可以预测出有利勘探区带并评价出有利勘探区带中的剩余资源潜力。油气藏经过改造,表现出晚期成藏效应,并受相势耦合作用的控制最后定位,利用晚期成藏效应和相势耦合理论可以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并指出潜在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40.
运用地层厚度印模法(延9+延10+富县组地层厚度)恢复出了陇东上里塬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其形态为一级甘陕古河呈近东西向分布,二级庆西古河位于研究区南部向北注入甘陕古河,研究区的北部和南部分别发育姬塬和演武高地,在高地和河谷的过度带分别发育姬塬南斜坡和演武北斜坡,此外,在一级河谷中央还发育有河间丘,在斜坡上发育残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