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29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65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1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胜利河油页岩位于北羌塘盆地南部, 走向长超过34 km, 宽9 km。笔者对该油页岩各岩系干酪根进行了分离、镜鉴、元素分析和碳同位素分析, 结果表明, 该油页岩干酪根为Ⅱ型干酪根, 油页岩中干酪根含量较高, 介于15.79%~20.37%, 具有富氢少氧的特征, 其H/C和O/C比率分别为1.11~1.19和0.08~0.25, 为胜利河地区非常好的烃源岩。油页岩层干酪根13C相对富集, 具有相对较高的δ13CPDB值(-20.79‰~ -21.78‰), 与胜利河地区油页岩母源为较单一的藻类有关。藻类的大量繁殖造成了该类生物死亡埋藏速率远大于氧化速率, 在还原环境下大部分藻类还未被氧化就被埋藏, 从而保留了原始藻类略富13C的特征。胜利河油页岩的空间展布以及规模明显受古泻湖环境的控制。  相似文献   
642.
赵珍  吴珍汉  于俊秋  吴艳君 《地质学报》2019,93(8):1849-1866
尼玛—荣玛地区位于羌塘盆地中段,发育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尼玛以北主要发育自北向南运动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导致中央隆起带和班公—怒江构造带的岩石地层组合、三叠系和侏罗系地层逆冲在红层之上,其中北羌塘盆地侏罗系地层越过中央隆起,在南羌塘盆地发育滑脱构造并形成薄皮逆冲推覆构造及大型逆冲岩席;尼玛以南主要发育自南向北运动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造成侏罗—白垩系、白垩系岩石组合逆冲在红层之上。逆冲推覆构造普遍控制了红层盆地的生长,并被中新世湖相沉积角度不整合覆盖。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至古近纪,其中中央隆起和班公—怒江构造带最早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的抬升,随后整个研究区经历了古近纪的构造抬升,分别与新特提斯洋板片的北向俯冲以及印度—拉萨地块陆陆碰撞存在动力学相关;中新世以来的东西向伸展构造则导致局部差异抬升。逆冲推覆构造破坏了早期油气成藏,但同时伴生的断褶系统也促进地层增厚和有机质成熟,为二次生烃提供了有利的构造圈闭条件,桑列勒以及尼玛一带背斜圈闭是有利的油气靶区。  相似文献   
643.
羌南和羌北地块沿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碰撞对接,标志着古特提斯洋的最终闭合,然而古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尤其它的打开时限一直争议不断。本文对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以南荣玛地区的变质杂岩进行了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而约束古特提斯洋的开、合时限及其关闭后的构造演化特征。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本文首次报道了1件新元古代斜长角闪岩,其加权平均年龄为717±7Ma(n=61,MSWD=1. 9),表明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期,反映羌南地区存在前寒武基底;另获得1件中侏罗世斜长角闪岩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163±2Ma(n=26,MSWD=1. 9),表明其原岩形成于中侏罗世;获得2件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锆石边部谐和年龄范围分别为267~1349Ma和214~2050Ma;另对片岩中2组多硅白云母样品进行~(40)Ar/~(39)Ar定年,分别获得224. 2±1. 5Ma和223. 9±1. 5Ma的一致坪年龄,暗示区域变质作用可能从~224Ma持续到214Ma之后,且~214Ma的岩浆事件可能形成于碰撞过程中。新元古代和中侏罗世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前者原岩具E-MORB特征,后者原岩趋向于OIB特征。基于区域岩石组合与地球化学特征,推断二者均形成于伸展环境,前者可能形成于陆内伸展背景,响应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后者可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响应羌南、羌北地块碰撞结束后的裂解。综合前人与本文研究成果,认为新元古代中期(~717Ma),某未知陆块可能就已逐渐开始从羌南-印度大陆裂解,导致"古特提斯洋"在ca. 717~517Ma之间的某个时间点就已打开;古特提斯洋可能在~224Ma才完成闭合,羌南、羌北陆陆碰撞挤压持续到214Ma之后;中侏罗世区域为裂谷伸展环境,并发育OIB特征的碱性玄武岩和双峰式火成岩。  相似文献   
644.
羌塘盆地油气二维地震勘探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详细讨论了羌塘盆地二十多年来二维地震勘探所取得的进展。羌塘盆地除发育背景干扰外,还发育多种面波散射、线性干扰、折射波和多次折射波;检波器大组合能压制背景和面波散射干扰,但不能压制速度较高的线性干扰、折射波和多次折射波。最佳激发因素为常规可控震源振动台次3台1次,驱动幅度70%,扫描频率6~84Hz,扫描长度18s;低频可控震源振动台次2台1次,驱动幅度60%,扫描频率1. 5~84Hz,扫描长度16s;大吨位可控震源振动台次2台1次,驱动幅度70%,扫描频率6~84Hz,扫描长度16s。炸药震源为单井高速层下7m激发,最浅井深18m,药量18kg;组合方式激发为2口井×15m×12kg或3口井×12m×8kg。尽管可控震源单炮的能量、信噪比、频谱及子波一致性与炸药震源相比较并不占优,但可控震源激发在高密度高覆盖采集条件下仍能获得等同于或明显优于井炮激发质量的地震剖面资料。从"环保、安全、经济、高效"上考虑,羌塘盆地宜采用可控震源和井炮联合的宽线高密度高覆盖采集方案,3L3S或2L3S,960次以上覆盖为可控震源最佳观测系统;2L3S,360次左右覆盖为井炮震源最佳观测系统。北羌塘坳陷构造稳定,容易获取高品质地震资料,南羌塘坳陷构造过于复杂,资料信噪比低,可能不太适合开展地震勘探工作。文章最后还讨论了冻土层静校正和激发接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45.
昆仑山口羌塘组湖相层的ESR年龄测定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昆仑山垭口盆地内被磁性地层学定为羌塘组的湖相层[1~3]及其上覆冰碛物和冰水-冲积砾石层,被认为是西大滩断裂自西30km处左旋走滑位移至此[1,4]形成的。因此,确定湖相层和冰碛物的形成时代对恢复青藏高原第四纪早期气候环境演变过程和昆仑山断裂左旋滑动速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昆仑山垭口地区早更新世及以前的地层有惊仙谷组(>2.5MaB.P.)、羌塘组(2.5~0.7MaB.P.)和望昆冰碛层(0.7~0.6MaB.P.)。惊仙谷组地层由冲积扇沉积体系构成;而羌塘组则由湖泊和扇三角洲体系构成[3];望昆冰碛层不整合覆盖在基岩、惊仙谷组和羌塘组之上,以含原产地在西大滩西  相似文献   
646.
尕考查锐-西恰赛索闪长岩体由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和不等粒辉长闪长岩组成,其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83 Ma,形成于早侏罗世.岩石富铝,属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及高场强元素Th,相对于其他相邻元素而言,Nb、Ta、P、Ti、Y略显亏损,(87Sr/86Sr)i值为0.70424~0.70581,而εNdt)值为-0.6~+21.6,形成于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647.
西藏羌塘盆地侏罗系基准面变化及沉积充填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塘盆地侏罗系地层基准面变化表现为从上升到下降的一个完整过程,基准面的升降变化与盆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特别是受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班公湖-怒江洋演化过程的控制,而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侏罗系相当于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表现为由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组成的不完全对称旋回,其间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包括2个由碳酸盐岩沉积组成的层序,3个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合沉积组成的层序,一个由碎屑岩组成的层序.基准面变化过程中沉积充填特点表明,侏罗纪土阿辛期-巴柔期班怒洋已经开始扩张,巴通期-牛津期为洋盆扩张的鼎盛时期,其间由于气候干燥而影响海域面积减小,其后由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消减及碰撞,结束了海相沉积充填历史.  相似文献   
648.
西藏羌塘中部都古尔花岗质片麻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古尔片麻岩是最近发现和确定的一个非正式岩石单位 ,是西藏羌塘地区目前唯一确定的片麻岩产地 ,由花岗质片麻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组成 ,两类片麻岩均发生韧性变形。选择变形较弱的花岗片麻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获得单颗粒锆石U -Pb谐合线年龄 384 4Ma ,黑云母4 0 Ar -3 9Ar坪年龄 135 9Ma ,认为都古尔花岗岩 (片麻岩 )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缓慢冷却 ,侏罗纪末、白垩纪初 (135Ma± )抬升到距地表约 10km处 ,与羌塘盆地转换期一致。羌塘地区目前还没有发现和确定存在古老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649.
羌塘内流区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内流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其湖泊水系结构与水量的演变,开展内流区流域调查并科学估算其水资源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内流区流域划分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高程-面积联合阈值,以解决由气候变化与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等因素引起的洼地单元提取难题。基于已监测的羌塘内流区流域重组与湖泊水位的变动幅度,确定了高程-面积联合阈值分别为10 m和50 km2,并对洼地单元进行划分,共识别出163个具有合理集水面积、永久性分水岭的封闭内流区洼地单元。引入多个相关数据集及已有算法评估本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大尺度内流区洼地单元提取,提取精度优于现有算法及数据产品;依据洼地单元间水力连通特征,将全区163个洼地单元划分为5种主要类型,其中以“上下游互通型”(Ⅱ型)、“高山型”(Ⅳ型)洼地单元为主,“凹陷型”(Ⅴ型)洼地单元则多与其他类型复合存在,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50.
藏北羌塘盆地中部莫霍面形态及其动力学成因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羌塘盆地内49个临时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数据的接收函数分析,采用H-κ叠加和CCP 叠加成像两种方法,获得到了藏北羌塘中部莫霍面深度以及泊松比分布.作为羌塘盆地构造单元的南缘边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下的Moho存在一个南深北浅、断距约10 km的台阶;把羌塘盆地分为两部分的羌塘中央隆起带下存在一个3 km的Moho台阶;北羌塘盆地下的Moho 平均深度约为60 km,而南羌塘约为63 km.羌塘高原下的近水平Moho结构可能是受到印度大陆北向俯冲作用下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Moho再均衡所致或者与其构造演化有关.泊松比值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区特征,如南羌塘下的泊松比平均为0.31,双湖缝合带下的泊松比接近正常值,为0.265,而北羌塘的泊松比平均为0.2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