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6篇 |
免费 | 156篇 |
国内免费 | 3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篇 |
大气科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38篇 |
地质学 | 687篇 |
海洋学 | 2篇 |
综合类 | 9篇 |
自然地理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西藏羌塘盆地上侏罗统索瓦组油藏发现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发现规模较大的上侏罗统索瓦组油藏带,主要分布在双湖南、鸭湖、才多茶卡及阿木错一带。利用抽提、分离、GC—MS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详细分析了油苗的族组分、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以及成熟度。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分析表明油藏中有机质沉积环境为具有一定盐度的还原性较强的环境,其中,才多茶卡油藏有机质的来源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而双湖南、鸭湖油藏有机质来源则具有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共同输入;阿木错油藏中有机质以陆源有机质的贡献为主。成熟度参数分析显示油藏样品有机质热演化已达到低成熟—成熟阶段,说明烃源岩的成熟度均已达到生油门限,暗示这些烃源岩曾经有过一定规模的生烃。双湖地区古油藏普遍受自北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影响,而位于逆冲推覆构造根带的北羌塘地块索瓦组地层出露较好且具有良好圈闭条件。因此,双湖地区索瓦组古油藏的发现及地球化学特征对于北羌塘盆地上侏罗统油气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92.
羌资5井位于藏北羌塘盆地,该井钻遇二叠系龙格组及展金组。储层主要是龙格组及展金组中的碳酸盐岩,其主要岩性是微晶灰岩、粒屑灰岩、生物屑灰岩、角砾灰岩以及粉/细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另发育裂缝。孔隙可分为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及晶间溶孔、沿缝合线发育的溶孔;裂缝可分为构造缝、压溶缝和溶蚀缝。物性数据显示,孔隙度变化范围在0.3%~2.3%,平均值为1.31%;渗透率变化范围在(0.0034~0.0062)×10-3μm2,平均值为0.0044×10-3μm2,储层评价为差。影响碳酸盐岩储集物性的因素主要是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有利成岩作用主要是压溶作用、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不利的影响因素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硅化作用等。 相似文献
593.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实测剖面和路线地质填图剖面为基础,采用地层优势相 (亚相 )法和综合分析法首次系统地重建了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生代的岩相古地理。指出晚三叠世以海陆过渡相占主导地位,形成海退沉积旋回;由NE向SW依次出现三角洲相→滨岸相→滨浅海相带。中侏罗世浅海相沉积较发育,从NE向SW依次发育三角洲→台地相→浅海陆棚相带,呈NWW~SEE向展布,沉积中心应在中部偏西南侧,在J2 q期和J2 b期形成两次海侵高潮,总体组成两个由海侵→海退的沉积旋回。晚侏罗世海陆过渡相沉积较发育,从NE向SW依次发育三角洲相→潮坪相→台地相带,呈NW~SE向展布。白垩纪岩相古地理存在早晚差异 :早期为残留海背景下的台地边缘浅滩-局限台地相沉积,形成第三次海侵高潮;晚期全区迅速抬升,形成冲积扇~辫状河流相的磨拉石红色复陆屑沉积旋回及多物源供应格局。中生代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的中央隆起带,次为东部高地及西部隆起区;在沉积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沉积物源有所差别,且地形总体保持了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594.
冰川冰贮量的大小与变化对河流与湖泊水的影响是当前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之一. 根据青藏高原中部双湖地区羌塘1号冰川2011、2013年探地雷达测量数据和差分GPS定位结果,分析探讨了羌塘1号冰川横、纵剖面厚度特征,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绘制了冰川厚度等值线,对冰川储量进行了估算. 结果表明:羌塘1号冰川作用强烈,横剖面呈典型的“U”形发育,底部宽阔平坦. 纵剖面从下往上缓慢抬升,坡度较小,下伏地形平坦,无明显突兀变化,与冰川表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经计算整条冰川平均厚度51.28 m,最厚处132.15 m,冰体储量0.1236 km3. 相似文献
595.
对北羌塘盆地沙土湾湖地区中晚侏罗世古生物的研究,为建立年代地层格架、恢复沉积环境、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通过系统古生物化石鉴定,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确定了化石时代并探讨了化石的地层归属。结果表明:(1)原划分的白龙冰河组应归属为索瓦组;(2)地层中产出以腕足类Burmirhynchia、Holcothyris两属组合和双壳类Ceratomya cocentrica(J.Sowerby)、Ceratomya striata(J.Sowerby)、Goniomya cf.trapezicostata(Pusch)、Pholadomya cf.ginghaiensis等为代表的中侏罗世巴通期至卡洛夫早期分子;(3)索瓦组沉积时代的下限应延至中侏罗世巴通期,该组存在穿时特征;(4)化石生物群落的生活习性指示沉积于温暖正常浅海环境。这些地质记录对重建和反演北羌塘盆地沙土湾湖地区索瓦组的时空展布与岩相古地理格局提供了可靠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96.
北羌塘盆地南缘的晚三叠世那底岗日组火山岩主要由英安岩、流纹岩、凝灰岩等组成。其主量元素具有高SiO2(66.58%~80.90%)、低TiO2(0.12%~0.42%)的特征,属钙碱性系列(σ平均为1.245); 微量元素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及不相容元素Th的高度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Ta、Ti的亏损;稀土元素(La/Yb)N>10,Eu亏损较明显(δEu=0.53~0.88),配分曲线右倾、较陡;Pb、Nd、Sr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T=18.531~18.838、(207Pb/204Pb)T=15.749~15.859、(208Pb/204Pb)T=37.138 ~37.917、(87Sr/86Sr)i=0.70852~0.71086、 (143Nd/144Nd)i=0.511779~0.511896、εNd(t=208Ma)= -9.3~-11.6。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那底岗日和石水河的那底岗日组火山岩的岩浆源区为上地壳;同时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证明了北羌塘地块归属扬子陆块群的论断,即北羌塘盆地存在元古宙结晶基底的信息。 相似文献
597.
雍永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24(1):1-12
笔者根据在羌塘及可可西里地区多年地质工作经验所获,结合该地区的其他地质资料,归纳总结出该地区具有重大地质意义的几大问题——羌塘盆地有无基底出露?玛尔果茶卡东山的片岩和辉橄岩,龙木错-双湖板块结合带,南北向构造,新生代火山岩,羌塘盆地主体部分缺少早白垩世沉积,以及意义重大的接触关系;并指出羌塘区域调查中需重视的两种资源以及气象资料的收集问题。 相似文献
598.
羌塘中部双湖地区齐陇乌如沟出露一套面积较小的变质基性岩,岩性为变玄武岩和含石榴石斜长角闪岩,通过SHRIMP分析获得该变玄武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63.3±4.7)Ma,表明该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中奥陶世.该年龄值与羌塘地块桃形湖和果干加年山蛇绿岩中的变质基性岩一致.该套火山岩具有与N-MORB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其可能为蛇绿岩的组分,代表了原特提斯洋消亡的残迹,说明原特提斯洋盆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形成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奥陶世.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浆源区具有亏损地幔(DM)和富集地幔(EMII)地幔端元的混合特征并具有Dupal异常,而Dupal异常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昌宁-孟连缝合带所代表的古特提斯洋及三江地区古特提斯洋Dupal异常相似,说明它们继承了原特提斯洋地幔域的属性,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可能代表了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599.
假玄武玻璃是地震过程中断层滑动产生摩擦熔融并快速冷却的产物,被誉为"地震化石",记录了断层带内地震发生时的物理-化学过程的相关信息,是认识断裂活动历史的重要物质组成。本文以青藏高原腹地羌塘地块SN向正断层——东依布茶卡断层中的假玄武玻璃和碎裂岩等为研究对象,借助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原位XRF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化学元素分布的分析。野外调查表明该断裂带中假玄武玻璃呈深灰-褐色,与超碎裂岩和碎裂岩相伴生,以断层脉、注入脉和网状脉的形式产出,厚度由几毫米至一厘米不等。显微结构观察显示,假玄武玻璃中残留有摩擦熔融形成的特征构造,如石英的港湾状熔蚀边、蜂窝状气孔构造以及局部发育的长柱状微晶、束状微晶集合体等,指示其为断层滑动摩擦熔融的产物。此外可见假玄武玻璃作为碎屑出现在碎裂岩和角砾岩中,且后期的碎裂岩中包含早期形成的碎裂岩的角砾等,这些特征表明在该断裂带内大地震事件多次重复发生。以该地区正断层初始活动时限13.5Ma、碎裂岩和假玄武玻璃形成深度为10km以下计算,这些断裂岩石从地下深部折返的速率至少为~0.74mm/yr。目前国际上鲜有报导正断层形成的假玄武玻璃,这是我们首次在羌塘地块SN向裂谷正断层中发现熔融成因的假玄武玻璃,对认识区域地震活动及断裂带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0.
羌塘盆地地处藏北高原,其南北界分别为班公湖-努江缝合带与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盆地面积约160,000km2。盆地内发育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沉积地层,其中尤以侏罗系分布最广、发育最为齐全。在侏罗系的中统和上统下部广泛发育白云岩,并构成最具潜力的油气储层。这些白云岩按其成因与岩矿特征可归为两类即I型和II型白云岩。I型白云岩是在蒸发条件下由毛细管浓缩作用形成,故与膏岩层关系密切。它具有白云石晶粒细小、化学组成中相对富Ca2+、晶体有序度相对偏低等特点;II型白云岩则是在海水与大气淡水的混合水中生成,因而与膏岩层无关。与I型白云岩相比,其具有白云石晶粒较粗且自形程度较高、化学组成相对富Mg2+及晶体有序度较高的特点。I型白云岩在形成之后基本无明显后期改造,因而其在储集物性上保持了原始的中低孔和低渗的特点,可构成区内的II~III级油气储层;而II型白云岩则在形成后的晚成岩~表生阶段,经历了明显的重结晶、溶蚀和方解石充填交代等后期改造,由于其(尤其是地下未经表生改造的部分)具有较好的孔渗条件,因而常构成区内的I~II级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