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肖智勇 《地质学报》2021,95(9):2641-2661
在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发生在天体物质间的撞击作用是最重要的地质过程之一。撞击构造是地外天体表面最常见的地貌单元,大部分天体的地貌演化主要受撞击作用控制。撞击过程产生的温度、压力和应变速率比岩石圈内的其他地质过程高多个数量级,形成广泛分布的撞击产物,如气化物、熔融物、冲击变质和变形等。虽然撞击过程转瞬即逝,撞击作用向天体注入能量并改变其内、外结构,对天体的圈层系统产生长远影响。持续撞击在天体表面累积了大量的撞击坑,撞击坑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受外来撞击的历史。内太阳系在~3.8 Ga前的撞击频率更高,但是大量撞击盆地是否灾变式的密集形成仍在持续争议;~3.8 Ga以来的撞击频率趋于稳定,但是缺乏具有明确事件指代性的标定样品。在同一天体上,撞击坑的空间密度指示了相应地质单元的形成时间,因此撞击坑统计常被用于估算地外天体表面地质单元的相对年龄。基于月球软着陆探测任务返回的样品,前人已约束了不同直径的月球撞击坑的形成频率,进而建立了使用撞击坑统计估算月球表面地质单元的绝对模式年龄的方法。另外,内太阳系天体可能经历了相似的撞击历史,因此地-月系统的撞击频率已被缩放至其他类地行星。撞击坑统计是探索...  相似文献   
42.
应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撞击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陨石的撞击作用使靶岩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地球物理场,具有低密度、低电阻率、低速率、磁力异常等不同于周边的岩性。因此,可利用重力、电力、磁法、地震等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撞击坑的形态特征和寻找亲折冲击构造。  相似文献   
43.
赵剑畏  周晓丹 《江苏地质》2008,32(2):98-101
在对比了月球背面辐射线撞击坑和六合瓜埠火山岩放射状裂隙群的异同后,提出六合瓜埠放射状裂隙群,可能源于类似的火山进裂作用。  相似文献   
44.
一种基于三维形貌的深空星体表面撞击坑自动提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地深空星体表面撞击坑的自动提取对着陆区选择、自主导航、星体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三维形貌数据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等值线关系分析与形态学精确拟合的深空星体表面撞击坑自动提取方法。首先,从三维形貌数据中提取并保留满足圆度约束的等高线;其次,依据撞击坑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这些等高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初步确定撞击坑的位置;最后,应用形态学分析方法精确确定它们的边缘和位置信息。以月球月海带区域和火星水手峡谷东部区域的DEM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的撞击坑提取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正确率、稳定性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45.
撞击坑统计技术在行星表面定年应用中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撞击坑大小-频率统计技术在其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尚未引起国内外行星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使用该技术分析行星表面的年龄时,应注意:(1)由于晚期大轰击事件的存在,该技术不能用于估算内太阳系天体表面老于~38亿年的地质体的年龄;(2)由于内、外太阳系的撞击历史不同,不能直接使用月球上的撞击坑的产生方程估算外太阳系天体表面地质单元的绝对模式年龄;(3)由于二次撞击坑的干扰,须谨慎使用小撞击坑统计估算年龄;(4)分析撞击坑统计的结果前,首先需分析统计区的饱和状态;(5)避免使用太阳入射角小的影像数据统计撞击坑,避免选择地形复杂的区域作为统计区.另外,建议优先使用相对分布法、并结合累积分布法分析撞击坑统计的结果.  相似文献   
46.
针对现阶段月球撞击坑定量信息提取不足和误提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CCD影像和DEM数据进行撞击坑的自动提取及识别的算法。(1)在太阳光照下,撞击坑的影像特征满足特定的规律,通过条件匹配在CCD影像中提取撞击坑;(2)在DEM中,利用撞击坑坑壁点的坡向值的连续性,对影像中误提取的撞击坑进行剔除;(3)在DEM中,利用撞击坑边缘点法向量的突变性,提取撞击坑边缘点并进行拟合,计算撞击坑的参数,通过坑底点云所占比例以及剖面线特征识别撞击坑的类型。经过“嫦娥一号”影像与DEM数据的验证,该算法在高纬度月球撞击坑分布均匀的区域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7.
撞击坑识别方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外有多种撞击坑识别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撞击坑的识别提取,但是其准确性以及对数据的适应性不尽相同。首先对撞击坑识别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再对撞击坑识别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指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最后,对撞击坑识别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研究撞击坑识别的重点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8.
岫岩陨石坑三维Q值层析成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到2009年为止,世界上已发现176个陨石撞击坑.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从地质、地球化学和地质钻探角度推断并证实辽宁省岫岩县的一个环形构造为陨石撞击而成,但该坑的深部构造及整体特征仍有待地球物理方法来确认.本文从地震勘探角度利用三维Q值层析成像方法首次对岫岩坑的地震波衰减结构进行了研究,以便对该撞击构造有个整体认识.Q值结构对了解地壳的非弹性性质、地壳介质非均匀性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基于吸收特征时间t*的三维Q值层析成像方法,计算了岫岩坑地震折射方阵的观测数据的振幅谱,并通过拟合振幅谱得到了反映地震波衰减的t*.利用t*通过三维Q值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坑的三维Q值结构.结果表明:该陨石坑内从地表到深度100 m的Q值层对应坑内上部107 m厚的湖泊相沉积物,深度100~300 m的Q值层对应坑内下部厚度为188 m的角砾岩堆积透镜体.深度300~700 m的Q值层对应角砾岩堆积透镜体下面的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程度较低的撞击破碎层.大约250 m深处的波阻抗界面与地质钻孔的260 m深处的陨石冲击分界面相对应.  相似文献   
49.
月球正面撞击坑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IAU最新公布的撞击坑名录、“嫦娥一号”影像与DEM数据,本文使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月球正面撞击坑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1)月球正面直径较大的撞击坑主要分布在月陆区域,且集中趋势明显,而月海区域直径较大的撞击坑分布较少,周围有大量直径较小的撞击坑;(2)直径较大的撞击坑在月表具有一定随机性,...  相似文献   
50.
张诚  陈建平 《江苏地质》2019,43(3):514-522
撞击坑是研究月球最直接的对象,也是月球表面最为普遍且显著的地貌单元和地质构造标志,在行星地质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月球撞击坑识别方法和撞击坑分类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及总结,将月球撞击坑识别方法概括为人工识别、基于形态特征提取算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基于地理信息融合分析算法4类,并对月球撞击坑识别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