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了测评导航电子地图道路质量的需要,提出了一种自动对比分析多源导航电子地图道路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取导航电子地图的道路网,然后通过基于缓冲区分析的算法自动检测不同数据源道路网之间的差异,最后采用基于Shi-Tomasi算子提取道路交叉点并统计道路段数,实现了定量对比分析多源导航电子地图道路。试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自动对比分析多源导航电子地图道路。  相似文献   
82.
文章以广西柳州地区岩溶塌陷区为研究实例,对研究区岩溶塌陷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和分析。考虑了鱼骨模型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要素断裂的分级影响,建立了断裂的分级缓冲区,进而划分了五个综合要素图层,基于改进的鱼骨模型对各影响因素矢量数据格式的要素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绘制出“柳州地区岩溶塌陷风险预测区划图”。由区划图可知,已发现的塌陷群75%以上均落在强风险与中等风险区内,强风险区和中等风险区总分布范围约为研究区总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在柳州地区中南部,覆盖层厚度较薄,较容易发生岩溶塌陷。已发现塌陷群25%以下分布在弱风险区以及很弱风险区内,主要分布在柳州地区的北部和西部,发生岩溶塌陷的概率较小。建议城市规划和建设选择在很弱风险区和弱风险区进行。   相似文献   
83.
缓冲曲线和边约束三角网辅助的缓冲区生成算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本文在分析了已有的缓冲区生成算法后,提出缓冲曲线和边约束三角网辅助的矢理缓冲区生成算法。算法分两步,第一步生成作者提出的缓冲曲线,第二步将缓冲曲线切割组合的缓冲区。算法通过缓冲曲线切割在理论减少了参与切割的线段数目,将不可能成为缓冲区边界的线段在一开始就剔除;在第二步中,算法通过边约束三角网和环绕系数的传递将线段切割重组的过程优化,不相交的线段之间免去比较判断,从而为生成缓冲区一个快速完整的方案。  相似文献   
84.
海岸带以陆海相互作用为基本特征,并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海岸带地质灾害.海岸及近海区域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区,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减轻海岸带灾害损失和保护海岸带环境的重点应在此设立海岸缓冲区.本文在分析莱州湾东岸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相关的地质灾害基础上,总结提出了海岸缓冲区规划的地质地貌标志、咸-淡水过渡带标志.对缓冲区规划原则、动态管理及海岸带立法做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5.
缓冲区边界自动生成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忠胜  李颀  张德 《海洋测绘》2002,22(6):18-21,59
缓冲区边界的自动生成与拓扑空间关系的自动构建都是GIS中的重要算法。研究发现,缓冲区边界的自动生成实质上是拓扑空间关系的自动构建,提出通过自动构建拓扑空间关系是缓冲区边界生成的一种新方法。与其它缓冲区边界自动生成算法相比,此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最后用实例证明此方法是实用的。  相似文献   
86.
运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河南省5A和4A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首先以河南省各省辖市为主要旅游城市,建立点缓冲区,分析以各省辖市为驻足地进行旅游的旅游景区分布信息及可达景点的空间距离;然后以河南省主要国道干线为基轴线,建立线缓冲区,分析旅游景区与国道的关系,为自驾车旅游者提供可达景点的空间信息;最后结合基于点、线的缓冲区分析,总结了该地区旅游景区沿国道密集分布的线状特征与以城市为中心密集分布的点状特征相结合的特征,为旅游者选择线路提供参考,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7.
实现桂林市自然景观特色观景区创造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依据桂林市的"山"水"特色确定特色观景区的空间平面区域,即特色观景区的基础创造,本文通过算法设计解决了基于MapX实现特色观景区基础创造功能过程中产生的特色观景区重叠、特色观景区公共边及环形特色观景区等问题。该功能的实现为进一步实现特色观景区的创造奠定了参考基础。  相似文献   
88.
地形图变化检测一直是地理信息更新保持地形图现势性的难点之一。针对地形图面状要素的变化检测问题,在分析了目前常用的面状要素变化检测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目标快照差和缓冲区分析的地形图面状要素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对配准后的地形图面状要素建立缓冲区;然后对于部分落在缓冲区、完全不在缓冲区的影像面状要素,计算其目标快照差;最后依据目标快照差的三元组值判定地物变化类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能够有效地检测变化地物,而且能够明确给出地物的变化类型,降低了虚检率,检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9.
针对现有的面向机载LIDAR数据的三维平面提取算法存在的基于离散激光点设计导致算法设计困难、仅利用几何特征的一致性导致的在平面平滑过渡区域易产生错误提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值体素连通区域构建下的机载LIDAR三维平面提取方法。该算法基于体素结构设计且综合利用了机载LIDAR数据的几何、激光反射强度信息,将传统的平面特征点聚类转换为基于体素的连通区域构建及空间约束下的反射强度值统计,给出了机载LIDAR点云数据的多值体素结构构建方案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平面提取方案,有助于基于多值体素模型理论的机载LIDAR点云数据处理及应用的发展。算法具体实现过程为:① 将机载LIDAR点云数据规则化为多值体素结构,其中,体素值为体素内激光点的平均激光反射强度、曲率及法向量;② 在体素结构DSM数据中,选取小曲率体素作为种子,并标记与其空间连通且法向及激光反射强度均一致的连通区域为平面;③ 在体素结构非DSM数据中,将位于连通区域轮廓缓冲区内的激光反射强度满足统计特性的体素标记为平面。本文采用ISPRS提供的机载LIDAR实测数据测试提出算法的精度。定量评价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方法的质量和Kappa系数分别可达92.5%和89.4%,与传统仅采用几何特征的区域生长算法相比质量及Kappa系数分别提高了9.68%和11.62%。  相似文献   
90.
空间分析方法在道路网自动综合拓扑构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波  武芳  钱海忠 《测绘科学》2006,31(1):101-102,105
在道路网的自动综合中,一般的方法都必须对道路网进行自动拓扑生成,建立起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以利于道路选取时网眼的分析和选取后的路径分析。本文考虑到数字地图的数据特点,在进行道路网自动拓扑过程中,对经常遇到的线状要素无法合理构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法。方法中主要运用了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通过把居民地层数据叠置到道路层数据进行联合分析,为道路网的自动选取构建出了正确的空间拓扑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