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0篇 |
免费 | 755篇 |
国内免费 | 3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篇 |
大气科学 | 10篇 |
地球物理 | 1597篇 |
地质学 | 829篇 |
海洋学 | 65篇 |
天文学 | 17篇 |
综合类 | 67篇 |
自然地理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88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91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93篇 |
2011年 | 122篇 |
2010年 | 127篇 |
2009年 | 125篇 |
2008年 | 112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67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9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6篇 |
1965年 | 4篇 |
196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历史,现状,展望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高温高压岩石力学是岩石力学的分支学科,它以固体地球介质(材料)的变形行为和机制为研究对象,与一般变形固体力学相比较,具有高温、高压、强约束、宽时域、大变形、以及固-液相互作用、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并存等特点。高温高压岩石力学是在经典连续介质力学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的特殊性,运用破裂学、摩擦学和流变学的研究成果,经过相当长时期的酝酿和积累,大致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在岩石破裂、摩质力学 相似文献
132.
133.
134.
135.
岩石热破裂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工程中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我国高放废物重点预选场址甘肃北山的花岗岩开展室内热破裂模拟试验研究,采用多通道温度测试仪、声发射、波速层析成像和数码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该花岗岩热破裂过程。试验表明,(1)热破裂从试件端部开始产生,逐步向内缓慢扩展,表现出分段性和独立性;(2)根据声发射撞击率可将热破裂可分为稳定热损伤、宏观裂纹形成、宏观裂纹扩展、裂纹冷却闭合4个阶段,声发射定位的时空演化规律清楚地揭示了裂纹从试件上端部向内部扩展的规律;(3)波速层析成像指示了宏观裂纹位置及高温对岩石造成显著损伤的区域,热应力产生的损伤集中在试件边界,范围小,损伤严重,高温造成的损伤集中在钻孔附近高温区,范围较大,损伤略轻微;(4)监测多通道温度,获得了试件内的温度场并为数值模拟参数选取提供验证,采用有限元程序进行了热力耦合数值模拟,从机制上初步解释了热破裂现象,研究认为综合声发射实时监测热破裂过程和波速层析成像能实现对热损伤的量化的特性可实现岩石热破裂的动态监测和损伤量化,为今后地下实验室相关试验的开展和认识高放废物处置长期稳定性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6.
本文收集使用紫坪铺水库台网记录到的汶川地震主震P波波形资料,利用P波反投影叠加法获取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_W7.9地震起始破裂的时空演化过程.通过分析本次大地震起始破裂阶段(0~1s)破裂点在三维空间内的分布特征,确定了本次大地震起始破裂位置及起始破裂断层几何结构模型.得到以下结果:汶川地震起始破裂点位于31.013±0.002°N、103.392±0.002°E,震源深度为8.2±0.4km,发震时刻为2008年5月12日14∶27∶58.80±0.4.汶川地震起始破裂的最佳断层面走向为NE48°,倾向NW35°,起始阶段破裂的深度范围为地下7.5~9km. 相似文献
137.
138.
本文介绍了作者运用地质力学方法、原理并借鉴国际研究动态,涉足侵入接触构造研究获取的部分成果。基本要点包括:(1)侵入接触构造自成系统;(2)可分3种基本型式;(3)是岩体侵位动力和区域构造应力双重作用的结果;(4)控矿构造的多期活动与水压破裂相关;(5)一般所谓外接触带构造,实质为热动力变质构造. 相似文献
139.
把断裂力学中的应变能释放率公式和裂纹错开位移公式运用到地震破裂中来,再用震级—能量公式logεe=α1M+α2,对于走向滑动、倾向滑动和圆盘形剪切破裂找到了震源参数和地壳应力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汇总在表2。对于走滑断层情形,关系式如下: (1) (2) (3) (4)应力降 (5)平均应力 (6)用Mo和L2W求区域应力公式式中,M为震级,L、W为断层长度和宽度,η为地震效率,τ0为区域剪切应力,τy为剪切屈服强度,μ为刚性系数,v为泊松比,为平均位错,M0为地震矩。 利用(6)式或(1)式,在实验室测出地壳状态下屈服强度τy,后,可用地震观测资料算出区域剪切应力τ0。 上述关系式和目前流行的震源参数之间的关系式有很大的差别。原因是以往只考虑了破裂的初态和终态,没有考虑破裂过程。而断裂力学恰恰是考虑了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140.
鲁甸6.5级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南南东向运动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华南地块相互作用边界变形带上发生的一次中等强度地震.尽管野外应急科学考察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但云南昭通防震减灾局局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条带状分布、震后科学考察获得的地震烈度长轴方位和极震区地震裂缝等显示出发震断层为NW向包谷垴-小河断裂,左旋走滑性质,属大凉山断裂南端部组成部分;库仑应力计算表明,鲁甸地震可对周边活动断层系历史地震空段产生应力加载作用,其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