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1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煤矿智能化背景下,随掘地震已经成为掘进工作面安全掘进的地质保障关键技术之一,可实时、超前、精细探明掘进前方的隐蔽地质构造,如采空区、断层、陷落柱等,有效促进掘进生产安全高效。不同于广泛采用的反射槽波超前探测技术,随掘地震采用了掘进机掘进时震动信号作为激发源,替代了常规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具有震源绿色、安全、成本低、可重复、探掘同步等优点。由于掘进机震源在激发方式、能量、频率、带宽等方面与炸药震源差别较大,因此其探测性能受到很多关注。从随掘地震的震源机制、波场特征、传播距离、成像准确率等方面进行研究,详细分析其探测性能,认为随掘地震波场中槽波和横波发育,可利用槽波或横波进行超前探测;Y分量具有更好的信噪比优势,但在实际应用时考虑到反射面的走向,相同设备量情况下,Z分量更有优势;随掘地震的直达横波传播距离可达700 m以上,横波超前探测距离可达到300 m以上;随掘地震的直达槽波传播距离可达400 m 以上,槽波超前探测距离可达到170 m以上;常规掘进速度下,反射波叠加次数可达到16次,相比常规的一次探测,信噪比可提升4倍,有效提高了探测精度和准确度。后续将通过大量的随掘应用数据进一步修正随掘地震技术的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182.
矿井地质透明化是智能化煤矿建设的基础,三维地质建模是实现矿井地质透明的重要手段,以往采掘工作面地质建模存在插值算法不符合地质规律、多源异构地质数据融合程度低,以及煤矿生产装备与地质信息耦合少等问题。提出煤矿采掘工作面地质信息数字孪生的概念,采用离散光滑插值(Discrete Smooth Interpolation,DSI)算法,利用钻探数据及地震构造解释数据地质建模,建立DSI平行相似约束后迭代计算得到的地质综合模型。开发了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实现了点(地质点)、线(地质界线、地层界线)、面(三维地质界面)、体(封闭地质体)4种地质对象的构建,在体对象基础上开发了立方网功能,基于区域统计学算法对体对象内的空间数据进行属性插值。使用建模软件构建掘进、回采工作面数字孪生的地质模型载体,接入微震监测系统、电阻率监测系统、随掘地震监测系统、随采地震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数据,实现工作面地质信息数字孪生,反映采掘扰动下的地质变化;为煤矿掘进生产提供基于地质模型的场景仿真和掘进规划巷道断面曲线下发,指导掘进机自主掘进,提供掘进前方地质异常距离预警,保障掘进地质安全;为回采工作面提供基于地质模型的场景仿真和规划截割曲线,指导采煤机自主规划截割,提供回采前方地质异常构造位置、应力集中区位置距离预警,提高回采工作的安全性。该技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唐家会煤矿进行了应用,为安全、高效采掘工作提供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183.
采煤工作面内小断层严重影响瓦斯抽采及煤层回采工作,准确识别位置、落差、产状等参数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意义重大。为有效降低瓦斯涌出量、防止瓦斯爆炸、开发利用瓦斯资源,煤矿施工了大量的瓦斯抽采孔,这为识别煤层内小断层提供了良好的工程条件。相较于传统依赖地质人员专业基础的断层识别方法,基于数学统计和空间拟合的识别模型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为此,依据断层两盘高程相异特性和煤层错断前埋深相似性特征,提出了基于瓦斯抽采孔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识别采煤工作面内小断层的思路。对比分析了不同聚类算法的原理和结构,建立了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煤层小断层识别模型;设计了小断层识别的关键技术流程:采用手肘法求解最佳聚类簇数,以戴维森堡丁指数和相关系数作为识别精度评价标准,通过异常点识别、断层参数(走向、倾角、落差)计算、断层面拟合、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实现煤层小断层识别;利用现场采煤工作面底抽巷的部分瓦斯抽采孔数据,识别出落差为3 m和1 m的断层,结合断层实际揭露情况和工作面可视化结果分析。结果表明,现场揭露情况与模型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识别方法可用于煤层工作面内断层的识别。  相似文献   
184.
会宝岭铁矿床为鲁西南地区大型沉积变质岩型铁矿床,矿井深部涌水量大、排水成本高、对安全生产构成了威胁。本文依托会宝岭铁矿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抽水及放水试验等水文地质资料,对各含水层的富水性特征、水化学特征、出水点水压特征进行分析,查明了矿井充水类型、充水水源和导水通道等充水机理。矿床充水类型为坑道揭露断层破碎带及其次生的张性裂隙带充水和封闭不良钻孔充水;充水水源主要来源于盖层水;导水通道为封闭不良钻孔与F3等断层破碎带。针对断层破碎带及张性裂隙提出了工作面超前探水、工作面预注浆、壁后注浆以及补给源疏干排水相结合的防治水措施;针对封闭不良钻孔提出了孔底点注浆、分段泄压注浆、截水墙注浆等注浆止水措施。各措施已应用于本矿山并取得了较好的治水效果。  相似文献   
185.
对于综采工作面内的大范围薄煤区,采用无线电波单频率透视探测难以准确反映,严重影响工作面高效安全生产。为更加精细探查大范围薄煤区赋存情况,提出了无线电波多频率透视探测方法。以淮河能源集团张集矿1610A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地质条件,选取0.088、0.158、0.365、0.965 MHz 4个频率透视探测,圈定了薄煤区范围,对透视场强值及吸收系数值与工作频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工作频率的升高,无线电波透视场强值总体上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煤岩吸收系数值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同一频率探测,煤层变薄程度越低,透视场强值越高,煤岩吸收系数值越低;不同频率探测,煤层变薄程度越低,不同频率的透视场强及吸收系数值差异越小;煤层变薄程度高的薄煤区在多个频率探测结果上均有反映,而变薄程度低的薄煤区仅在较高频率上有反映。多频率探测圈定的2个薄煤区范围与回采揭露验证相符合,证实多频率探测能够有效识别并圈定不同程度变薄区的影响范围,实现对煤层变薄区的精细探测。大于等于0.965 MHz频率的无线电波菲涅尔带窄,能量近线性传播,能够识别出走向上相距10 m的2个薄煤区。采用无线电波多频率探测可以实现工作面大范围地质异常区的精细探测。   相似文献   
186.
为解决超长工作面过大断面空巷极易发生片帮和大面积冒顶等难题,以晋城成庄矿某超长工作面为背景,建立大断面空巷的三维模型,将工作面顶板划分为煤柱顶板、空巷顶板和待采区顶板3部分。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煤柱失稳的判据,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大断面空巷顶板应力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煤柱宽度W≤40 m时,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与空巷超前支承应力在煤柱上叠加,煤柱开始发生塑性变形;W≤10 m时,煤柱顶板应力逐渐达到峰值16.6 MPa,煤柱发生破坏并失去承载能力,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向待采区转移,空巷顶板应力达到峰值12.7 MPa。根据空巷顶板应力演化规律,确定高水材料充填支柱支护的合理强度及空巷两帮煤壁注浆加固的时机,辅以空巷锚索梁补强,提出了大断面空巷综合治理措施,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7.
在国家土地督察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0年2月26日,根据录音整理)这次座谈会开得很好。每年年初开一个座谈会,研判土地督察工作面临的形势,具体部署全年的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传统和特色。两天  相似文献   
188.
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处长会议是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湿地公约》第十届缔约方大会刚刚闭幕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08年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交流经验.分析研究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2009年工作。  相似文献   
189.
巷道直流透视技术,在煤矿工作面底板或顶板隐伏富水异常体的探查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实例,但是针对该方法的成像方法及局限性的研究较少.为了论证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局限性,从理论模型异常分析及反演成像,工程实测数据成像解释进行讨论.首先采用直流电三维有限元,模拟了工作面底板赋存单个富水陷落柱和多个富水陷落柱模型的响应.根据典型煤矿...  相似文献   
190.
随着海洋权益越来越被重视,海上国际摩擦事件将越来越频繁,海洋维权任务也必将越来越繁重,这就是海监工作面临的形势。肩负着引领海监事业科学发展重任的海监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清形势、适应形势,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率先完成自身能力素质的革命。当前,特别是要提高“四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