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环流场的日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新  吴国雄  李伟平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2):1273-1282
通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地区非绝热加热场的日变化特征以及高原上空环流场的日变化特点。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环流的日变化在欧亚地区大气环流系统中表现最为显著。环流日变化是被非绝热加热的日变化所驱动的,特别是被太阳辐射日变化所驱动。由于高原上空大气柱质量远小于低海拔的平原地区,故太阳辐射日变化引起的加热日变化可在高原地区产生更为显著的环流日变化。通过位涡方程的诊断证实,白天高原加热增强,可在大气上层制造大量负位涡并向周边地区辐散,使高原地区大气高层成为负涡源。而低层则是加热制造正位涡,并使周边地区向高原的辐合增强,摩擦耗散是低层抑制正位涡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夜间加热减弱使高原对局地环流的影响作用大为减弱。故而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局地环流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2.
林建  毕宝贵  何金海 《大气科学》2005,29(4):594-599
运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理论, 研究了空间非绝热加热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对2003年7月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 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对副高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气候平均状况相比较, 2003年7月副高北侧、西侧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变化异常偏强, 而南侧、东侧较常年异常偏弱.这种异常的非绝热加热状况导致我国江南到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呈现带状的异常反气旋性涡度制造, 使得7月副高偏强偏西.  相似文献   
83.
利用ECMWF/WMO客观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多梅年和空梅年大气非绝热加热场特征。结果表明,梅雨期降水与大气非绝热和加热场有密切联系,梅雨各阶段的加热汤具有不同的特性,丰梅年与空梅年的加热场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4.
正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资料,完成1~2题。  相似文献   
85.
丁昭学 《中国地名》2013,(11):49-51
盐城位于江苏省中部,东濒黄海,是江苏沿海城市之一。是中国东部沿海开发利用较早的地区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阜宁施庄镇东园遗址、东台市溱东镇开庄遗址、阜宁县板湖乡陆庄遗址等为数众多的古人类活动遗存证明,在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黄海之滨,淮河两岸,射阳湖畔,盐阜人民的远祖在这块狭长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相似文献   
86.
冬季风爆发前西伯利亚高压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安  卢莹  陈受钧 《大气科学》1992,16(6):677-685
本文是一次个例的诊断分析,应用FGGE-Ⅲ_b资料分析了1979年11月12—17日的东亚寒潮过程,着重讨论冷空气爆发前,位于两伯利亚的冷堆的增强过程,运用准拉格朗日坐标系的热量方程和涡度方程诊断了500hPa冷中心的温度变化和地面冷高压上空涡度演变的物理过程,分析结果说明,冷堆的增强与高空槽后急流中心前方出口附近的侧向环流有密切关系,开始时500hPa冷中心就位于此侧向环流的上升支附近,绝热冷却是冷堆加强的主要因子,即动力因子是主要的,冷高压上空的涡度变化与相对的涡度平流关系密切,它也与高空急流的相对位置有关,在地面高压加强的后期,散度项和平流项对于温度变化的贡献相反,但它们的垂直分布都有利于下沉运动加剧.因此,在分析预报中要密切注意忽流的动态. 本文的分析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冷空气增强的物理机制,也为寒潮过程的分析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7.
一次局地暴雪过程低层降温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霞云  刘汉华  李文娟  赵放  孔照林 《气象》2020,46(8):1015-1025
2015年12月5日在强西南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配合之下,浙江杭州到安徽黄山一带出现了局地大到暴雪,此次过程预报偏差较大。通过对水汽、动力和温度条件分析表明:强西南暖湿气流和冷暖空气的辐合为大量地面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水汽和动力条件;深厚的湿层和合适的中层温、湿条件有利于生成大量可供降落的冰雪晶;转雪前杭州站低层异常降温是形成降雪的关键原因。通过对降温机制的分析表明:引起杭州站低层降温的原因主要是水物质相变相关的非绝热加热,冷平流的作用很弱。5日08时之前低层降温主要是降水粒子蒸发吸热引起的;5日白天低层降温主要是由大量冰(雪)晶融化吸收环境潜热导致,冷平流和垂直输送项也有部分贡献。预报中对降温机制分析不足,可能是导致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该个例中平流等降温机制较弱,冰晶融化吸热作用导致中低层形成0℃的均温层,从而使冰晶顺利到达地面。中低层温度与常用的预报相态的温度阈值相差较大,说明预报中不能机械依赖温度指标,而应全面分析降雪形成的物理机制。当降水量大时,融化吸热可以成为降温的主要机制,预报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88.
为了研究温度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煤对甲烷的吸附等温线,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同时对覆盖度与压力、温度、吸附量以及孔隙类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高,饱和吸附量和吸附速率明显降低,并且含气量与覆盖度呈正相关关系;同一压力下,随着温度升高,覆盖度降低;相对覆盖度概念可以解释高温覆盖度高而吸附量小于低温阶段的现象;结合孔隙度和液氮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温度的增高,小孔和微孔的吸附能力强于中孔和大孔;甲烷在煤上的等量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无规律可循,且由Clausius-Clapeyron方程预测出的等温吸附曲线与实测值有偏差,表明煤表面能量的不均匀性和表面离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9.
低阶煤显微组分对一氧化碳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低阶煤中不同显微组分对CO气体的吸附性能,对低阶煤自燃发火的预测与防治具有指导意义。对低阶煤中的惰质组与镜质组分别进行了30℃、40℃、50℃、55℃、60℃和65℃的等温吸附实验以及煤质分析、煤岩分析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一定(T≤50℃)时,煤对CO的吸附量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可用Langmuir方程来描述;当温度较高(T>50℃)时,煤对CO的吸附量与压力之间呈线性增加关系,且可采用Henry方程来描述,但此时温度对煤吸附CO的影响较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因低阶煤中的丝质体、含氧官能团和负电性官能团含量普遍较高,尤其羟基—OH含量较高,从而对煤中惰质组吸附CO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镜质组吸附CO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0.
A kinetic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adsorption of orthophosphate anions on layer double hydroxide (LDH). The adsorption has proved itself to be a spontaneous endothermic process and is large in capacity and rate. The adsorption isotherm correlates well with the Freundlich model, and a rise in temperature will lead to an increase in adsorption efficiency. Additionall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adsorption is an entropy-increasing process and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seudo-second order kinetics. The free energy (ΔG) of adsorption of orthophosphate onto LDH varies within the range of −1.75–−3.34 kJ/mol, the enthalpy (ΔH) varies by 7.96 kJ/mol and the entropy (ΔS) by 33.59 kJ/mol. The adsorption activation energy is 8.3 kJ/mol, showing that the adsorption of orthophosphate onto LDH is determined to be a physical adsor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