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221篇
海洋学   198篇
天文学   105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初至拾取是地震信号处理的关键环节,其精度和效率是资料处理的重要指标。针对常规地震资料,特别是浅海地震资料信噪比相对较高的情况,探讨了改进的能量比法,来确保拾取精度的前提下,实现过程的自动化。在传统能量比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两种改进方法:利用边界检测和稳定因子解决"起跳不干脆"现象,利用多时窗识别折射波与直达波交混处的初至;利用奇异值的处理方法和可变时移量相位推算技术,解决精度和效率问题。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综合时窗、相位、能量等多种因素,改进后的方法针对常规地震资料具有拾取准确、计算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72.
在一定来流条件下,张力腿平台(tension leg platform,简称TLP)的立柱后缘出现周期性的交替旋涡脱落,致使立柱受到垂直于来流方向的升力和平行于来流方向的阻力作用,导致TLP产生大幅度往复运动,显著增加平台结构和系泊系统的负载。目前,关于单柱、多柱结构绕流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对于TLP绕流特性的研究较少,机理尚存不明确的地方。为研究TLP的绕流力变化情况和流场特征,开展了数值模拟分析。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软件,基于雷诺平均(RANS)法和分离涡模拟(DES)法对TLP绕流场进行仿真分析,揭示了TLP的绕流特性。结果表明,在3种来流角度和多个折合速度Vr下,TLP绕流的流体力系数存在明显差异,升力系数时域曲线呈现脉动性。TLP的上、下游立柱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影响了旋涡的形成与发展。TLP的旋涡脱落大多集中在平台固有频率附近,且在Vr=7,来流角度为0°时,升力系数频谱峰值最大,旋涡脱落集中。  相似文献   
73.
为深入认识深海溢油输运过程和提高深海溢油事故的应急响应能力,文章以2010年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事故为例,采用深海溢油输移扩散模型,以三维流场和海面风场为主要环境动力,数值模拟溢油深海泄漏后的浮射扩散、水体中输移扩散以及在风场和流场共同作用下在海面上输移扩散的全过程,同时模拟实施海底消油剂喷注处理措施后溢油输移轨迹和扩散范围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相关报道的悬浮油带实际观测结果以及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海水异常遥感监测结果总体相符,可为更加全面和精细的深海溢油输移扩散数值模拟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4.
本文主要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生活栖息的亚洲象群一路北上进行了夜间位置监测方案的设计及实践研究。首先,明确了方案的监测需求,包括夜间象群识别、实时动态位置更新、迁移路线绘制、路线及安全研判等;其次,介绍了方案的软硬件选型,主要以无人机结合红外相机为主;然后,讨论了方案设计,包括悬停高度、飞行设计、监测点衔接、识别、测量及交接等操作;最后,通过实践及结果分析得出,采用无人机结合红外相机的夜间位置监测方案,能有效实时识别亚洲象群,及时更新位置,绘制路线,提前预判象群行进路线,为象群迁徙提供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5.
在对枣庄市山区的几条10kV和35kV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施工中,通过对高压输电线路的雷击跳闸案例分析,分析出了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雷击跳闸的原因,探讨高压输电线路切实有效的雷电防护技术,解决雷电对输电线路的绕击和反击问题。  相似文献   
76.
对基于能量平衡方程的多向随机波浪传播数学模型进行改进,通过模拟不同防波堤绕射引起的港池泊稳,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利用非线性弥散关系提高模型计算浅水变形的精度;采用二次逆风差分格式离散控制方程,避免了加入绕射项引起的数值耗散;并将文氏谱加入模型中,使其更加适合中国海域的工程应用。应用改进后模型绘制的双突堤和岛式防波堤绕射系数图与我国《海港水文规范》图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十分接近,可以较好地描述港池的泊稳状况,为综合计算波浪在近岸的浅水变形、折射、绕射、反射和能量耗散等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
1330号台风海燕强烈发展和快速移动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玲  许映龙  黄奕武 《气象》2014,40(12):1464-1480
本文运用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垂直层次26层)和各种常规观测资料以及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定位定强数据对2013年全球最强台风海燕的特点和极端性展开分析,并运用天气学分析和动力学诊断的方法探讨"海燕"强度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快速移动的原因,同时发掘预报着眼点,以提高中央气象台对类似台风的综合预报能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1)"海燕"在登陆菲律宾之前的持续加强和高强度维持发生在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南压和副热带高压南侧对流层各层低纬东风同时加强的条件下。(2)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南压是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和副热带高压南侧对流层各层低纬东风加强及"海燕"高速靠近并登陆菲律宾的重要原因。(3)"海燕"的水平风速分布存在明显不对称,呈现台风北侧东风大于南侧西风、台风东侧南风大于西侧北风的特点,其中纬向风的不对称更显著。而由台风海燕东西两侧经向风和南北两侧纬向风的不对称分布导致的切变正涡度的增加可能是台风强度持续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4)对流层低层水平辐合的显著加强和台风海燕南北两侧经向垂直环流圈的加强和建立也是"海燕"强度持续加强的重要原因之一。(5)台风海燕持续加强和高强度维持的主要动力机制为内核区对流层低层水平辐合和对流层中低层涡度的持续增长以及台风所处环境的高层辐散的明显增加和高低层垂直切变的减小。(6)预报启示为:对于秋冬季的台风而言,除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槽、对流层低层偏东风、越赤道气流外,还需关注对流层上层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偏西行台风而言,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加强南压可能会导致台风移速的加快和强度的明显加强。另外对流层上层不光是台风的出流层,能影响台风高层出流的变化,对流层上层的环流还可能对台风移动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8.
余明辉  郭晓 《水科学进展》2014,25(5):677-683
以二元结构河岸崩塌模式为研究背景,在弯道水槽中展开系列试验,研究凹岸坡脚处成型崩塌体在水力作用下输移过程及其对岸坡稳定性与河床冲淤的交互影响。试验成果表明,崩塌体经水力分解破碎呈块状、片状或颗粒状起动,部分随水流带至凸岸或下游,堆积在坡脚附近的崩塌体残留量随水力作用大小及土体特性不同而变化。崩塌体临水面周围尤其上下游端水流紊动强烈易形成较大剪切力区,临坡面上下游端附近剪切力较无崩塌体时减小;崩塌体体积越大,对剪切力区特征的改变也越明显。崩塌体的存在虽不能制止附近岸坡的再次崩塌,但可能抑制崩岸发展及附近河床淤积的程度,崩塌体的粘性或体积越大,这种抑制作用越显著;相同崩塌体抑制附近河床淤积的程度较抑制岸坡崩塌的程度大。  相似文献   
79.
航天光学遥感卫星的在轨微振动会对空间相机的成像质量造成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划分高频、低频振动的方式。然后将空间相机看做刚体,按照微振动带来相机位移、相机位移引起图像像移、像移导致MTF下降的顺序逐层进行分析,形成微振动对刚体空间相机成像影响的数学模型。最后提出一种空间相机对微振动的振幅要求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0.
本文应用R-N度规,讨论了荷电(或荷磁)天体引力场对引力红移及雷达回波延时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荷(或磁荷)的作用使这两种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