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6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464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基于对柴达木盆地石灰沟地区下古生界野外剖面的踏勘实测及样品采集,综合应用薄片观察、扫描电镜,以及常规物性分析方法,对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物性相对较差,但次生孔隙,如溶蚀性孔洞、裂缝及孔洞-裂缝等孔隙类型优势发育;储层性质的控制因素主要为岩石组构、成岩演化和构造运动等。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储层的孔喉结构是以原生孔隙为基础,经后期复杂的成岩作用及多期构造叠加改造而成的;先期的溶蚀是受岩石组构控制的选择性溶蚀,而后期构造运动产生的缝隙是溶蚀性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2.
建筑是体现与传承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将一定的社会文化、准则、习俗固化于其形态之中。平遥票号作为晋商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内部空间组构特征体现了一定时期、地域的文化逻辑及生产、生活方式。空间句法作为一种分析空间与其所承载社会逻辑之关系的理论,为深入分析建筑空间形态与组构、功能、内在的文化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及句法软件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票号建筑空间分析后发现:平遥票号是晋商建筑的典型代表,其空间的文化逻辑主要通过空间整合度和视觉差异来体现,社会文化也正是通过空间的组构特征来传达;由不同性质建筑改造来的票号反映出不同的空间等级和社会文化,具体体现在整体布局、空间等级、院落布局、对外联系及功能布局等方面。这些发现为理解建筑形式与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传统建筑票号空间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文化遗产地遗产解说系统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3.
对第四纪典型风成马兰黄土、受成壤作用影响较大的第五层古土壤、新近纪红粘土、埋藏化石的红粘土围岩层的磁组构分析表明:新近纪红粘土的磁组构参数P、F值界于马兰黄土—第五层古土壤与经流水改造的化石围岩之间,L均值与风成黄土相当, Q均值接近于水成红粘土化石围岩,而在事件性沉积方面又类似于风成马兰黄土、第五层古土壤;磁组构参数F-L、P-Q组合图位于马兰黄土—第五层古土壤与经流水改造的化石围岩过渡带。反映红粘土沉积物既具有风成原地堆积物的磁组构参数特征,又有经历了后期流水改造的化石围岩的特点,是风成原地堆积与风动力搬运而来的母质颗粒经后期流水改造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4.
本文通过对秦岭造山带核部,河南西峡寨根地区角闪岩中角闪石组构及其与韧性剪切带关系的研究,得出几点认识:(1)角闪石的优选方位受控于韧性剪切带,随着韧性剪切作用的加强,L构造岩愈趋典型;(2)分析角闪石中光率体轴Ng与结晶C轴的关系,Ng轴偏于一个方向,表明受剪应力所致;(3)通过角闪石C轴与剪切带边界关系的研究,确定剪切带为左旋剪切性质;(4)据角闪石组构及韧性剪切带与其它构造相互关系,恢复秦岭造山带的历史,至少经历了区域动热变质变形阶段、韧性再造阶段和脆性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85.
新疆觉罗塔格韧性变形带,惯称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发育于吐哈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的EW向石炭系火山-沉积建造中,由一组走向EW、产状陡立的透入性片理组成。韧性变形带内韧性构造形迹发育,并可分为4个等级:大型构造、小型构造、微观构造和超微观构造。不同级别构造形迹的组构分析表明,觉罗塔格韧性变形带的内部组构是对称的,这意味着其成因于对称的构造变形。与主界面平行的大量压性构造形迹的产出,说明该对称组构成因于与垂直变形带(面)的共轴挤压作用,即觉罗塔格韧性变形带是一个韧性挤压带。   相似文献   
86.
李建彪 《广东地质》1999,14(3):19-25
通过磁组构和岩石变形特征的研究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出大王山动力变质带是在加里东晚期岩浆侵入成岩后,多期构造叠加作用的结果,识别出四期构造造变形:第一期为海西期的SWW→NEE构造滑脱作用;第二期为海西-印支期的NE向左行平移剪切作用;第三、四期分别为燕山早期和喜马拉雅期的NW→SE逆冲作用。  相似文献   
87.
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沉积磁组构特征及其古风向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沉积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和统计分析,揭示了该沙漠磁组构参数在不同层位的变化特征,获得了古风向及其变化趋势和气候带漂变规律。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在早白垩世晚期的风向主要为SEE向和SW向,二者交替出现。晚白垩世早期为SEE向。(2)两组方向所示盛行风为西风和东北信风。(3)该沙漠早期处于副热高压带的西风和东北信风切变带上,切变带曾作短周期南北向漂变,晚期因切变带南移而处于西风带中,属于长周期漂变。(4)磁组构能很好地显示风沙沉积物中无宏观表征的风向特征。  相似文献   
88.
斜长石组构的显微测量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芳  金淑燕 《世界地质》1999,18(1):31-38
介绍了目前国外用费氏台测量斜长石组构的三种方法:(1)BPW图解法;(2)(010),(001)双面交点法;(3)(010)消光角法;并分析了其适用范围及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总结了确定斜长石组构的应用意义;(1)确定滑移系;(2)判断剪切方向;(3)计算地震波速。  相似文献   
89.
临夏盆地在东亚新生代地层、古气候、古生物研究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对盆地东部的郭泥沟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以揭示从早中新世到早上新世临夏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郭泥沟剖面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有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和针铁矿,但剩磁载体以磁铁矿和赤铁矿为主.从上庄组和东乡组的褐红色粉砂质粘土到柳树组和何王家组的褐黄色粘土,赤铁矿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与沉积物颜色变化一致.郭泥沟剖面沉积物磁组构类型为正常沉积磁组构.结合岩石磁学结果和磁组构参数特征可揭示临夏盆地早中新世-早上新世沉积的演化过程:早中新世上庄组为稳定湖相沉积,古水流方向为NNW,与南北向的大夏河方向一致;中中新世气候发生较明显的干湿波动,形成了东乡组的褐红色湖相粉砂质粘土夹粉砂、砂和青灰色泥灰质粘土条带,古水流方向主要为NNW,沉积过程主要受大夏河控制;中中新世晚期,受青藏高原构造运动影响,沉积相由湖相细粒沉积物转变为虎家梁组河流相砂砾层;同时,盆地的水动力条件也发生改变,晚中新世柳树组湖相沉积过程同时受南北向大夏河和东西向洮河控制,两个方向近垂直的河流共同作用导致柳树组内沉积各向异性度较低,面理和线理均不发育,磁化率最大轴偏角分布比较分散,磁组构确定的古流向为东西向和南北向;早上新世期间,由于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沉积了何王家组下部的河流相砂砾层;受构造抬升影响,大夏河重新主导何王家组上部洪泛平原相沉积过程,水动力条件较为单一稳定,古流向主要为N向,与大夏河流向一致.  相似文献   
90.
地壳深部岩石普遍存在变形组构,花岗质岩石中的变形组构不仅影响岩石强度,而且对后期变形具有显著控制作用。近年来,先存组构对各向异性岩石的流变强度影响成为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的热点之一。文中对前人给出的各向异性岩石(包括云母片岩-片麻岩、石英-钙长石均匀混合体与层状组构样品)半脆性-塑性流变实验数据进行了重新整理与分析,结合作者开展的不同组构条件下花岗片麻岩与糜棱岩流变实验结果,讨论了先存组构对各向异性岩石流变强度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1)各向异性岩石的面理与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角度是影响强度的主要因素。在半脆性破裂域,样品压缩方向垂直于面理(PER)和平行于面理(PAR)的强度基本相同,在压缩方向与面理呈30°夹角时,岩石破裂强度最小;在塑性流变域,垂直于面理方向的强度显著高于平行于面理方向的强度,当面理与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角度为45°时,岩石强度最小。2)后期变形对原有组构的继承与改造程度,决定了各向异性岩石强度高低。3)样品中矿物的含量、分布与粒度对各向异性岩石强度有显著影响。理论模型预测结果与云母片岩实验结果比较吻合,但其他类型各向异性岩石的流变比理论模型结果要复杂得多。因此,进一步开展具有先存组构的各向异性岩石的流变实验,并将实验变形与实际地质条件下更为复杂的岩石变形进行对比分析,是认识各向异性岩石流变和变形机制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