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5篇
  免费   1056篇
  国内免费   944篇
测绘学   1620篇
大气科学   309篇
地球物理   648篇
地质学   3352篇
海洋学   615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705篇
自然地理   602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80篇
  2022年   318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316篇
  2018年   243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454篇
  2013年   333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94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南华纪初,受罗迪尼亚(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的影响,塔里木陆块进入强伸展构造演化阶段,陆内发育了北东—南西向裂谷体系,裂谷区与两侧高隆带构成“两隆夹一坳”古构造格局。这一古构造格局持续控制了晚震旦世至中寒武世碳酸盐岩沉积序列的充填、演化及油气成藏组合,应将受前寒武纪裂谷构造—沉积演化控制的系列碳酸盐岩台地作为一个成因整体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晚震旦世—中寒武世碳酸盐岩台地先后经历了5个重要演化阶段,即晚震旦世同裂谷充填期、震旦纪末抬升剥蚀阶段、早寒武世初海侵深水缓坡型富泥质碳酸盐岩台地阶段、浅水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阶段,以及中寒武世蒸发潟湖占主导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阶段。控制了两套烃源岩、两套储层及一套区域盖层的发育,即形成于震旦纪裂陷槽内潜在烃源岩和早寒武世深水缓坡阶段玉尔吐斯组烃源岩、震旦纪末期受剥蚀淋滤形成的上震旦统微生物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和早寒武世受岩相和早期云化联合控制的肖尔布拉克组丘滩相白云岩储层,以及中寒武统蒸发潟湖相蒸发岩盖层,构成了上、下两套有效油气成藏组合。与已获得重大突破的四川盆地同期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沉积演化序列及油气成藏组合类比表明,与之具有良好的相似性,且主力烃源岩品质、直接盖层的封盖性能更优于安岳特大型气藏,认为塔里木盆地这一构造—沉积单元具有重要的勘探前景与地位,上部成藏组合更具现实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992.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震裂山体危岩崩塌灾害。这类危岩发育位置高、冲击能量大,存在主动加固措施难以实施且被动防护网防护能级不足的问题,为此在汶川、芦山、九寨沟地震灾区逐渐广泛使用桩板拦石墙结构用于防治高位崩塌落石,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部分桩板拦石墙墙后因未设缓冲层或挂废旧轮胎而被落石直接撞击并损毁的现象。为避免落石直接与此类钢筋混凝土(RC)板碰撞造成刚性破坏,工程上常采用就地开挖的碎石土、砂土作为缓冲层以减缓落石冲击力,为研究冲击作用下不同类型缓冲层消能效果及RC板的动力响应特征,基于室外搭建的落石冲击试验平台,开展了不同缓冲层及其相互组合的系列落石冲击试验。结果表明,总厚度相同前提下,EPS泡沫-砂土组合缓冲层的消能效果最优,其次为碎石土,砂最差。与其他两种缓冲层消能方式相比,落石锤与组合缓冲层碰撞过程中发生多次反弹且接触时长远大于其他两种;相同的冲击工况下,EPS中心位置压溃并下陷,且产生大量辐射状宽大裂缝;组合缓冲层能够有效减小RC板的跨中位移,在3,5,7 m冲击高度下,比砂作为缓冲层时跨中位移减小了37%~46%。在R4落石锤冲击下,RC板跨中位移显著增加且产生明显塑性位移,随冲击能量增大跨中裂缝自下而上延伸,RC板最终破坏时表现为典型的弯曲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993.
为优化诱导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孢子囊形成的培养条件,本研究以晚熟的海带杂交品种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温度、光照强度、营养盐浓度、脱落酸浓度、孢子体横切、海带培养方式等培养条件对海带孢子囊形成的影响,确定了影响海带孢子囊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筛选了室内促进海带孢子囊形成的最适培养条件。研究表明:在光照强度20~100μmol·m-2·s-1充气培养时,孢子体两面均能形成孢子囊,在光照强度60~100μmol·m-2·s-1时孢子囊成熟较快;室内培养的受光面与海上养殖的受光面是否一致对最终形成的孢子囊面积无显著影响,但背光一侧的孢子囊面积显著高于向光一侧(P<0.05)。横切能够促进孢子囊的形成,但最终的孢子囊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营养盐,其中N 5 mg/L+P 0.5 mg/L能较快地促进孢子囊发育,添加1×10-6~1×10-5 mol/L的外源脱落酸也能促进孢子囊形成。温度是影响海带...  相似文献   
994.
在特大灾害发生之后,针对测绘如何进行快速有效保障这个课题,本文提出建立数字地形图快速修测、GPS与北斗组合的导航保障系统和网络化协同测绘保障体系等三种机制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95.
土地利用调查中,遥感数据被作为调查的基础数据源,开始取代传统的航片或地形图,以SPOT5数据应用最多。本文介绍了SPOT5卫星遥感数据的特点,并结合土地利用调查的有关要求,对SPOT5卫星影像数据进行几何校正、波段组合、影像融合等方法的探讨及制作1:10000标准分幅卫星遥感正射影像图。  相似文献   
996.
梁发云  陈海兵 《岩土力学》2011,32(Z1):61-65
针对刚性筏板下群桩基础优化设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桩长分布来调整各桩的荷载分担,群桩分析采用基于弹性理论的积分方程方法,并通过cut-off方法来反映桩的弹塑性特性,实现群桩基础的弹塑性优化分析,改进了常规弹性分析方法的缺陷。算例分析表明,随着外荷载的不断增加,角桩首先达到极限荷载,对角桩超出极限荷载的部分进行重新分布,继而使得边桩逐渐达到极限承载状态,继续加载直至内桩也达到极限承载状态,从而引起桩筏基础的整体破坏。采用cut-off方法可以改进基础变刚度优化设计,使之与实际情况更为吻合。  相似文献   
997.
本文从长春机场冬季低能见度的成因分析出发。选择4个组合因子,制作了判别函数,用独立资料检验预报机场能见度的综合识别率达90%。  相似文献   
998.
孙吴-嘉荫盆地嘉D1井孢粉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孙吴一嘉荫盆地北部逊克县的嘉DI井采集的孢粉和沟鞭藻类化石进行了分析研究,划分出?个特征较明显的孢粉组合:富饶组Betulaepollenires-Schizaeoispor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组合,总体反映晚白垩世晚期Maastrichtian期的特点;太平林场组Gothanipollis-Gabionisporis-Balmeisporites组合,时代为晚白垩世Santonian—Campanian期;淘淇河组上段Hammenia-Taxodiaceaepollenites-Appendicisporte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Aptian—Albian期;淘淇河组下段Cicatricosporites-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Valanginan—Barrcmian期。这是迄今该地区据钻井实际资料所发现的较连续孢粉组合序列。  相似文献   
999.
减震结构中的粘弹性阻尼器参数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粘弹性阻尼器在结构减震控制中的参数优化问题。从性价比的角度提出r优化目标函数,建立了阻尼器的参数优化模型。以一单层框架为例,分别选用非线性规划中的复形法和通过调用MATLAB程序优化工具箱中Fmincon函数(简称Fmincon函数法)两种方法,编制丁相应的优化分析程序,对粘弹性阻尼器在单层框架结构减震控制中的参数优化进行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优化算法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实现了目标函数最小化。  相似文献   
1000.
青海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往有关共和盆地及邻区早-中三叠世岩浆岩成因机制的认识分歧较大,且研究主要集中在露头岩石方面。本文以共和盆地干热岩GR1井深部花岗岩岩芯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学、长石电子探针、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矿物组成及长石电子探针测试结果显示花岗岩主要为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奥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36.5±1.7Ma,英云闪长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41.6±3.0Ma。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这些花岗岩主要为准铝质,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全岩Ta-Nb-Hf等不相容元素图解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表明共和盆地的236.5~241.6Ma花岗岩显示火山弧及同碰撞花岗岩成分特征,说明中三叠世共和地区发生俯冲-碰撞转换。结合本文数据与区域背景资料,作者认为:共和盆地早-中三叠世花岗岩组合的形成与印支期宗务隆洋的南向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此时,在宗务隆-青海南山-西秦岭北缘存在统一的大陆边缘弧环境;在236~241Ma时发生俯冲-碰撞转换;晚三叠世时宗务隆-青海南山-西秦岭北缘已处于碰撞期和后碰撞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