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5篇
  免费   429篇
  国内免费   607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324篇
地质学   1808篇
海洋学   9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1958年   3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中期华北克拉通东部普遍出现了火山活动与岩浆侵入。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上以出现窄裂谷型盆地为特征,沿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带断陷活动最强。这些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揭示,经历地表抬升后,克拉通破坏之初的岩石圈热而弱,从而形成变质核杂岩或宽裂谷型盆地。这期间的破坏强度在空间上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受控于早期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经过早白垩世中期的大量岩浆活动之后,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岩石圈温度降低、强度变大,从而利用早期大型断裂构造形成窄裂谷型盆地。这现象支持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的岩石圈减薄是以逐渐拆沉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22.
阙晓铭  雷永昌  张向涛  邱欣卫 《地质学报》2022,96(11):3943-3954
珠江口盆地经历裂陷阶段向拗陷阶段的转变,同期沉积地层记录了该构造变革和沉积演化过程,为厘定断拗转换界面提供了可能。基于地震反射、沉积旋回特征,识别出陆丰南地区恩平组内部存在全区可追踪对比的构造沉积转换面——T72界面,也是区分上下恩平组界面。对陆丰13洼洼间隆钻井LFA开展上下恩平组碎屑锆石U- Pb 定年、重矿物组分、元素分析,提出恩平组T72界面上下地层物源体系发生转变。结合区域沉积充填特征,表明陆丰南地区T72界面为断- 拗转换界面。具体表现为:下恩平组沉积期湖盆继承文昌期裂陷盆地特征,湖盆水体较深,物源主要为盆地内部的中生代基底凸起,沉积层序明显受盆内低凸起控制,在盆内低凸起四周发育一系列近源的辫状河三角洲,井区主要接受来自惠陆低凸起物源;上恩平组沉积期间,湖盆进入断拗过渡期,湖盆扩大、水体变浅,盆内低凸起四周的断裂活动减弱,沉积层序逐渐向盆内低凸起超覆,盆外太古宙—古生代物源组分供给不断加强,近源的三角洲砂体逐渐向远源的浅水三角洲砂体转化,同时发育宽广的滨浅湖环境,原供给物源的惠陆低凸起为水体淹没,井区接受了北部隆起外的物源。  相似文献   
23.
北京云蒙山地区花岗岩穹隆及伸展构造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建新  曾令森 《地质论评》1997,43(3):232-240
北京云蒙山花岗岩为一中生代侵入的花岗岩穹隆,花岗岩穹隆的叶理普遍发育,叶理轨迹基本平行于穹隆的外部边界,并显示出从核部到边部逐渐增强,东南侧明显强于西北侧的特点。变形构造研究显示,花岗岩穹隆的边部及围岩中普遍存在不同层次及不同运动方向的伸展构造。东南侧以具河防口-水峪伸展型韧性剪切带为特征,剪切运动标志显示为从NW-SE的正剪切运动,有限应变分析估算其剪切位移量在10km以上,剪切带上部被河防口正  相似文献   
24.
应用构造运动学理论,以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对汤原断陷基底和各断块体的运动特征进行研究,证实断陷内第Ⅳ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大,第Ⅴ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小;通过对15个块体的实例计算总结出不同构造、不同时期断块体的翘倾运动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汤原断陷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藏类型.伸展运动和压扭性挤压运动形成构造油气藏,伸展运动早、中期在向斜部位形成岩性油气藏,断块体翘倾运动和抬升剥蚀作用形成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25.
武当地块基性岩席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侵位于武当地块内部的大量的板状为基性侵入体近年来一直被认为是800Ma左右发生的扬子古大陆裂解的重要依据。然而作者在武当地块北缘与西南部所做的1:5万地质填图以及相应的构造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它们与武当地块顺层伸展滑脱构造主滑脱面之顺层韧性一韧性变形带有密切的空间关系,是被褶皱了的岩席群。最新获得的岩体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401-407Ma,结合已有的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并考虑到邻区同时代碱性岩浆的侵位,作者认为,这套基性岩群代表了泥盆纪时南秦岭地区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上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并因此导致南秦岭上部地壳的伸展减薄。  相似文献   
26.
非海相沉积层序的成因和构型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东部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初步对非海相层序地层学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非海相沉积层序的形成要素,既有外旋回、又有自旋回,构造和气候因素很重要,强调了环境因素.沉积基准面在海上为海平面,在陆上为潜水面、湖平面、河流平衡剖面.相对基准面的周期性变化引起了可容纳空间的周期性变化,并由之形成了一系列旋回式的层序.大多数情况下内陆基准面的变化不受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在全球最大海泛期有某种联系.湖盆小而沉积速率高,形成层序的频率高于海相.以沾化凹陷为依据,提出了5种层序构型特征:冲积-河湖型,(半)盐湖-淡水湖泊过渡型,海流-深湖型,半深湖-缓坡型,河流-冲积平原型.在盆地主要发育期,断阶式坡折对沉积体系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除低水位扇外,低水位楔是构成隐蔽圈闭或复合圈闭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27.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带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称出现.逆冲构造和伸展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共生.在印支期-燕山早期地壳以逆冲挤压变形机制为主,形成了色尔腾山逆冲推覆体系和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而燕山晚期阶段在逆冲岩席上产生了背向伸展变形作用,形成了同构造的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和固阳盆地.  相似文献   
28.
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出露齐全的西大别地区精确测制了一条比例尺为1:1万的横穿造山带地质剖面.根据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和变形样式,将剖面经过的区域从北到南划分出南湾、八里畈、浒湾、新县、红安、七角山、桐柏集湍纠忌降?个岩石构造单元.区域构造变形解析表明,在西大别造山带剥露过程中,早期以多幕挤压褶皱和逆冲推覆变形占主导地位,晚期则主要表现为韧性伸展滑脱、正断和走滑改造.结合由榴辉岩推导的热结构特征,认为西大别造山带的基本构造样式是一个规模宏伟的、以超高压变质岩为核部并向西倾伏的不对称背形构造,后期的伸展滑脱使其发展成现今所展示的穹隆.  相似文献   
29.
某矿区ZK583钻孔发生钻杆折断事故后,因处理不当,相继造成打器脱落、孔壁坍塌、钻孔漏失等事故,介绍了其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30.
临清地区东部新生代伸展构造特征及盆地伸展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临清地区东部各主要断层新生代活动性进行半定量一定量分析后,认为它们在不同时期的活动量各不相同,而且分段活动的特点十分明显,控制了不同时期规模、位置不同的半地暂。根据为层活动的特点,认为临清东部地区是分层伸展剪切模式,在南部、中部、北部均显示了各具特点的伸展组合模式;而这些不同伸组合模式是通过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横向变换构造带进行调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