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2篇 |
免费 | 152篇 |
国内免费 | 1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7篇 |
地球物理 | 30篇 |
地质学 | 492篇 |
海洋学 | 73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37篇 |
自然地理 | 2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632.
633.
聚苯胺/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实验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聚苯胺 /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制备产物进行了研究。将新疆某地蒙脱石在钠化改型后进行了季铵盐改性处理。以苯胺作为客体物质 ,利用季铵盐 /蒙脱石插层复合物与有机物良好的相容性 ,将季铵盐 /蒙脱石插层复合物分散在苯胺单体中后 ,苯胺单体进入了蒙脱石层间域 ,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 /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XRD、SEM、TG_DTA分析结果表明 ,苯胺单体的进入使蒙脱石的层间距大大增加 ,经聚合后聚苯胺 /蒙脱石复合物中蒙脱石及其插层复合物的X射线衍射特征、形态特征和热学性质特征完全消失 ,表明蒙脱石晶层已被剥离分散在聚苯胺中形成聚苯胺 /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634.
纳米镍-铁去除四氯乙烯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代烃是地下水中最常检出的有机污染物之一,传统的处理方法需要很长时间与大量经费。本文利用批实验的研究方法以四氯乙烯(PCE)为目标污染物,研究纳米镍铁在去除PCE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暴露后的纳米镍铁脱氯速率比不暴露时速率降低约4倍;反应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升高10℃,反应速率常数kSA提高2~3倍;在一定范围内,镍/铁质量比越高,越利于脱氯反应的快速进行,镍/铁的质量比为8%左右时,对氯代烃脱氯速率最快;反应液中的溶解氧不利于纳米颗粒对氯代烃的降解。 相似文献
635.
湖南含砷金矿资源储量大,分布广,类型多.矿床中的砷矿物主要为毒砂,几乎所有金矿床中的毒砂都含Au(一般120×10-6~250×10-6),且比共生的黄铁矿含Au量高2~5倍,甚至1个数量级以上.毒砂中金的分布率高达64.3%~94.05%.毒砂的生成期有早、晚2期.化学成分为富S亏As型,并以富含微量元素Sb(Se)、Ni、Co而贫Mn及晶胞参数a0值增大等为标型特征.大多数含Au毒砂均含有相当数量的“不可见金”,即使利用电子探针也难以发现.初步认为毒砂中的“不可见金”多呈纳米级微细粒状存在. 相似文献
636.
637.
纳米矿物学在某些低级变质地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0年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与技术会议在美国召开,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科技领域正式诞生。纳米科学为许多传统学科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纳米生物学、纳米催化学等的兴起。自80年代多种微束分析技术(如EPMA,SEM,AEM,TEM,STM,PIXE,SXRF... 相似文献
638.
639.
640.
中国油气储层中纳米孔首次发现及其科学价值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油气储层孔隙可分为毫米级孔、微米级孔、纳米级孔3种类型,常规储层孔隙直径一般大于1μm。北美地区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径范围为5~160nm,主体为80~100nm。在对中国非常规油气储层研究中,应用场发射扫锚电子显微镜与纳米CT重构技术,首次发现了小于1μm的油气纳米孔。其中,致密砂岩油气储层中纳米级孔隙以颗粒内孔、自生矿物晶间孔及微裂缝为主,喉道呈席状、弯曲片状,孔隙直径范围10~1000nm,主体为300~900nm;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以有机质内孔、颗粒内孔及自生矿物晶间孔为主,孔隙直径范围5~300nm,主体为80~200nm。纳米级孔是致密储层连通性储集空间的主体。纳米级孔隙系统的发现,改变了微米级孔隙是油气储层唯一微观孔隙的传统认识,为认识常规油气局部富集,非常规油气连续聚集的地质特征、研究连续型油气聚集机理、增加资源潜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