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2篇 |
免费 | 152篇 |
国内免费 | 1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7篇 |
地球物理 | 30篇 |
地质学 | 492篇 |
海洋学 | 73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37篇 |
自然地理 | 2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9个地区4种不同的金和金多金属矿区地气研究、室内上升气流和纯扩散模拟模型实验以及地气采样片在高分辨显微技术(AFM,TEM,SEM)下观察的结果,讨论了地气测量的找矿机理,认为地壳内上升气流携带深部矿化元素的纳米级微粒垂直向上迁移至地表,形成地气异常.文中对地气法的方法技术做了概述和评论,并列举了应用实例,地气法兼有物、化探的优点,在寻找深部隐伏矿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小角X 射线散射(SAXS) 的方法研究了自然演化系列不同煤级煤的纳米孔隙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煤级的增高,孔隙表面分形呈多阶段变化: Ro<0.89%,壳质组开始逐渐液化,发育大量孔隙,分形维数不断增大;
Ro 为0.9%~1.5%,因挥发分生油充填孔隙和原油沥青的芳构化等作用,而使微孔表面平整光滑,分形维数减小;Ro 为1.5%
~3.5%,镜质组裂解生气发育了大量纳米孔隙,分形维数再次增大;随后逐渐石墨化,表面分形再次降低。煤中纳米级孔
隙主要集中在50~100 nm 范围内。其中细介孔(2~10 nm) 体积百分比占0.21%~3.12%,中介孔(10~25 nm) 体积百分比占
5.06%~11.28%,粗介孔(25~50 nm) 体积百分比占21.06%~26.36%,大孔(50~100 nm) 所占体积百分比最大,高达
64.63%~68.36%。随着煤级升高,煤样的最可几孔径不断减小,最可几孔径由80 nm 减小到10 nm,减小的速度由缓到快;
中介孔和细介孔体积百分比不断增大,与成熟度分别呈对数和线性关系;粗介孔和大孔百分比不断减少,与成熟度呈对数
关系。最可几孔径变化也十分明显,在低煤化烟煤阶段时,随煤化程度增高最可几孔径略有下降(峰值处的孔径范围在
75~71 nm 内),中高煤化烟煤阶段时,随煤化程度的增高最可几孔径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峰值处的孔径范围在78~53 nm
内),到无烟煤阶段时,其孔径则快速下降(峰值处的孔径范围在72~9 nm)。 相似文献
3.
4.
利用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观测并分析了两种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纳米结构对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的激发和聚焦现象. 用线偏振光照射有半个周期相位差的环状沟槽结构与有半个周期位相差的环状狭缝结构,得到了单点的SPP聚焦. 有限时域差分法的模拟结果验证了实验中观测的现象. 这两种相位错位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纳米结构,突破了由于干涉导致的线偏振光不能得到单个聚焦点的限制. 与采用径向偏振光激发而得到单个聚焦点的方法相比,线偏振光不需要聚焦,也不需要将光束中心对准纳米结构的几何中心即可得到单点聚焦. 相似文献
5.
6.
传统暂堵剂难以封堵低孔低渗煤层气储层中的大量纳米级别孔隙.通过煤岩显微观测、钻井液基本性能测试、泥饼清除实验、煤岩孔隙分布实验和气体渗透率实验,探讨了纳米碳酸钙降低低孔低渗煤层气储层伤害的效果.结果表明:纳米碳酸钙材料只有在水溶液中保持纳米级的分散状态,才可能对低渗煤岩起到暂堵作用;基于纳米碳酸钙的可降解钻井液既能封堵低孔低渗煤岩中微米级别孔隙,也能封堵其中的纳米级别孔隙;经过生物酶和稀盐酸双重解堵后,煤岩渗透率恢复值达77.17%~97.98%,储层保护效果好;煤岩孔隙分布实验可以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纳米材料对低孔低渗储层的暂堵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纳米碳酸钙在低孔低渗煤层和页岩钻完井过程中的应用奠定良好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8.
9.
Fe3+纳米胶体颗粒的光吸收边蓝移与溶液中Al/Fe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合成了n(Al)/n(Fe)和碱化度不同的45个聚合氯化铝铁(PAFC)样品,进行了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光吸收边蓝移或红移以及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纳米胶体颗粒大小分布与溶液的Al/Fe比和碱化度(B=[OH]/[Al+Fe])密切相关。电镜观察和电子衍射分析表明:Al(Ⅲ)的加入使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纳米胶体颗粒变小、有序度降低是造成PAFE光吸收边蓝移和保持胶体颗粒在亚稳定状态下存在的重要原因。当n(Al)/n(Fe)〉8:2后,PAFC溶液中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胶体主要以〈10m的纳米颗粒形态存在,对应的光谱能级提高到26000cm^-1以上,且各种曰值下Fe^3+的光谱能级趋于一致。这表明,在大量Al(Ⅲ)存在条件下,PAFE中Fe3^+的所处的化学环境相似。点能谱分析显示,n(Al)/n(Fe)=4:6的样品中颗粒物的化学计量比最接近AlOOH,FeOOH,溶液的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