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2篇
  免费   551篇
  国内免费   621篇
测绘学   284篇
大气科学   728篇
地球物理   465篇
地质学   685篇
海洋学   426篇
天文学   118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41.
星间差分GRAPHIC观测量单频精密单点定位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星间差分GRAPHIC观测量的单频精密单点定位算法,采用正反向滤波实现了静态和动态解算功能。该算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外部电离层模型进行电离层延迟改正。采用4个IGS站7d的数据和一组机载GPS动态数据进行解算实验,结果表明:静态定位E,N和U方向的RMS分别为0.035,0.007和0.080m;动态定位E,N和U方向的RMS分别为0.117,0.122和0.180m。  相似文献   
942.
缪旭煌  陆大进 《江苏地质》2019,43(3):415-420
物探方法于已广泛应用地热能资源开发。太原南部地热开发方式是利用深部地热资源进行循环水供热,因田庄断裂垂向断距>1 500 m,是影响太原南部地热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其下降盘含热层深度>4 000 m,开发成本极高,因此需要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查明断层位置及走向。在城市进行物探工作,方法选择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选取以重力为主、地震方法或CSAMT方法验证的方案。田庄断裂较为陡立,利用经2个已知孔剖面的重力水平一阶导数求取上断点位置,再利用剖面追踪布设方式确定断裂走向,结合CSAMT方法及已知钻孔资料综合拟合新生界覆盖层厚度。结果表明:田庄断裂由北东东向转北东向,田庄村东侧发现断裂错位,且方向发生改变;研究区东北—西南方向,沿田庄断裂覆盖层厚度逐渐增大。断裂位置及新生界厚度得到了西-GXWL探-1孔及后期施工钻孔的验证。  相似文献   
943.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典型的海岸带建设城市,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制约着地下空间建设。为查清地下空间水质的垂向分布情况,利用中新天津生态城11个深度为40.0 m的钻孔采取不同深度的原状土样,并采用气体压榨法得到土样中的孔隙水样品,对孔隙水的pH值,总硬度,TDS、K+、Na+、Ca2+、Mg2+、CO32-、HCO3-、SO42-、Cl-、Sr、Br质量浓度,Cl/Br,γNa/γCl及87Sr/86Sr等水化学和同位素参数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孔隙水中水化学成分的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垂向差异(最大相差4倍):受潮滩生卤影响,北部除HCO3-外,其他所有离子最大质量浓度出现在地下5.0 m左右;受地表水影响,中部与南部Cl-最大质量浓度出现在埋深15.0 m左右,其余离子分布规律与Cl-基本一致。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联合表明,埋深小于20.0 m的孔隙水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海水特征,说明其主要受现代海水影响;埋深大于20.0 m的孔隙水化学特征受现代海水和水岩相互作用综合影响,且受古沉积水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44.
为了深入理解边界层内气温、相对湿度对PM2.5垂直分布和近地面污染的影响,本文使用搭载了多参数大气环境探测传感器的无人机对南京2017年12月3~4日和12月23~24日的PM2.5浓度、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垂直观测,结合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及HYSPLIT4(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version 4)轨迹计算模式的应用,对这两次PM2.5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污染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M2.5浓度和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12月23~24日的6次观测中相关系数均值达到0.96。逆温层下部,PM2.5浓度和相对湿度高且垂直差异较小;逆温层以上,PM2.5浓度和相对湿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由于大气扩散条件较差,导致PM2.5在华北平原南部不断累积,之后受到高压系统的影响分别向南和东南转移。这两次PM2.5污染过程都明显受到外部输送的影响,大气逆温对PM2.5和水汽的向上输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外部输送和局部逆温是导致这两次PM2.5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5.
利用新研制的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在5种初始主应力方向角与5种中主应力系数相组合的初始固结条件下,对饱和松砂进行了不排水循环扭剪试验。讨论了初始固结条件对不排水条件下饱和松砂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及对剪胀、剪缩、卸荷体缩等体积变化过程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1)分别以稳定残余孔隙水压力和破坏时循环次数归一化后的残余孔隙水压力比和循环次数比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双曲线模式表达。其参数主要依赖于初始主应力方向,中主应力系数对参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归一化后的孔隙水压力比与广义剪应变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双曲线模式表达,其中的2个待定参数依赖于初始主应力方向,与中主应力系数无关;(2)在三向非均等固结条件下的不排水循环扭剪试验中,饱和松砂表现出卸荷体缩特性,不同初始主应力方向时,饱和松砂剪缩、剪胀、卸荷体缩呈现出不同的交替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946.
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的四维结构构造特征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扬子陆块和松潘陆块过渡带上的龙门山造山带,是在印支期中国大陆主体拼合和秦岭造山带形成过程中开始发育、燕山期陆内构造活动中继承发展、喜马拉雅期印-亚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遭受改造并定型的。现今构造面貌是扬子陆块向北漂移过程中产生的北西向推挤力、源自秦岭造山带的南北向推挤力和源自青藏高原的东西向推挤力三者联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是一个典型的陆内复合造山带。其陆内复合结构构造特征具有下列特点。 1)倾向上,龙门山造山带由茂县-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安县-灌县断裂和广元-大邑(隐伏)断裂4条主干断裂分隔显示出明显的分带变形特征,由北西向南东具有层次渐浅、强度递减、卷入层位变新的趋势,总体上呈前展式扩展。 2)走向上,龙门山造山带呈现北、中、南段三分格局,它们在基底性质及展布、地层发育及演化历史、变形特征、沉降与隆升特征、活动构造等多个方面具有差异。 3)垂向上,龙门山造山带发育多层次滑脱构造,最重要的滑脱界面是15~20 km深处的低速层和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由此控制了深浅构造不一致的变形幅度和变形样式。 4)时间演化上,龙门山造山带表现出倾向上的前展式扩展和走向上的分段式递进性或序次性演化的趋势:印支期,龙门山中北段活动较强,由北东向南西逐渐扩展,主要为挤压逆冲和左旋走滑作用; 燕山期,构造活动总体上趋于相对平静,具有南北分段、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特征; 喜马拉雅山期,龙门山中南段活动较强,由南西向北东逐渐扩展和递进,主要为挤压逆冲、隆升和右旋走滑作用。  相似文献   
947.
丁燕云  李占奎 《中国地质》2009,36(6):1251-1256
根据新编制的重磁图发现,在龙门山的武都-文县-理县一线存在着一条分割性极强的重磁场分界线,其两侧重磁场面貌完全不同,它可能构成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界线.其规模和活动强度远大于龙门山断裂,命名为武都-文县断裂.从区域上分析,该断裂兼具走滑-挤压特征,使断裂东南侧地块向南西,西北侧地块向北东发生走滑而显示右旋走滑性质.因此,在地质构造上它不仅是一条区划性断裂,而且可能还是一条与阿尔金断裂同等重要的走滑断裂.推测青藏高原东缘沿此断裂向北移动时,断裂发生了右旋走滑.根据东昆仑磁异常带向北推移的距离估算,推移距离200~300 km.  相似文献   
948.
我国GPS基准站地壳垂直位移周年变化的气象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全球大气、海洋、积雪和土壤水的地表质量负荷资料 ,计算了中国GPS基准网 2 4个台站垂向位移周年变化的气象激发 ,得到振幅 5mm10mm的高程变化。通过与GPS观测资料解算的垂向位移结果比较 ,大部分台站的结果与GPS结果在振幅上符合比较好 ,但相位普遍超前一到二个月  相似文献   
949.
地幔纬向正常密度函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郝晓光  刘根友 《测绘学报》2004,33(2):105-109
继"地球纬向正常密度假说"和"板块运动纬向重力模式"的提出之后,以参数椭球为工具,应用求解"地球纬向正常密度函数"的数学方法,在假设地核为匀质椭球和地壳并入地幔的前提下,初步求解出满足极点与赤道重力条件的"地幔纬向正常密度函数",从而使得"地幔纬向密度异常"的提法在理论上获得了依据.  相似文献   
950.
热带准两年振荡影响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陈文  杨蕾  黄荣辉  邱启鸿 《大气科学》2004,28(2):161-17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讨论了热带纬向风准两年振荡(QBO)的东、西风位相的划分标准.结果发现,赤道50 hPa的风与西风深厚度关系最密切,即赤道50 hPa的纬向平均风为西(东)风时往往代表平流层下层为一层深厚的西(东)风.在此基础上诊断分析了1958/1959~1997/1998年共40个冬季中热带纬向风QBO对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纬向平均环流和准定常行星波传播的影响.诊断分析表明,热带QBO对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平流层和对流层上层.热带QBO的东风位相年与西风位相年相比,中高纬地区的绕极西风环流明显减弱,中低纬地区则出现相反变化,从而在平流层的纬向平均环流分布上呈现偶极子形式.纬向平均流的这种年际变化可以很好地用中高纬度准定常行星波传播的异常加以解释,QBO的东风位相年和西风位相年相比,中高纬准定常行星波向极地的传播更强,从而在高纬度平流层产生异常的E-P通量辐合,波-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西风减弱.但是热带纬向风QBO的影响在1958/1959~1997/1998年的前后20年有所差异.后20年相对于前20年而言,东西风位相的差异有所减小,Hol-ton-Tan振荡明显减弱;就行星波传播而言,东风位相年下,前20年行星波向上传播较弱,而后20年则以大约70°N为分界点,以南向上传播较强,以北向上传播较弱.这种差异可能跟中高纬度纬向西风的自身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