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398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41.
不同温度条件下乙酸对长石溶蚀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本文报道了不同埋藏温压条件下乙酸对条纹长石溶蚀过程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1)在条纹长石溶蚀过程中,K、Na、Al优先释放,Si是最后释放的元素。2)在相对低温的条件下,长石溶出主要元素的比例远远偏离其化学组成,在相对高温的条件下,则接近其化学组成。3)在条纹长石中.钠长石比钾长石更容易分解。4)温度升高对条纹长石中Si的影响最大,其温度效应分别是K、Al、Na的9.2,8.6和5.4倍。5)不同温度区间Si,Al的温度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别,Al主要在小于95℃区间释放,而Si主要在大于95℃区间释放,此时将有约2/3的Si不能加入到高岭石中。因而在埋藏成岩过程中,自生SiO矿物沉淀造成的孔隙封堵作用主要发生在地温大于95℃的埋深中。6)相对高温高压的实验中获得了蛋白石等自生SiO矿物的沉淀,进一步证明Si主要是在高温区间释放的。  相似文献   
42.
中国黄土与红色粘土记录的地磁极性界限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由蓝田、陕县、洛川、西峰、平凉、兰州及靖远等剖面获得的古地磁研究结果.主要结论为:1.中国黄土剖面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Brunhes/Matuyama极性转换过程位于第8层黄土(L8).在段家坡黄土剖面该转换过程对应的地层厚度为0.375m,持续时间约6000a.转换过程由3次极性变化构成,每次经历的时间约为400a.2.Jaramillo正极性亚带(J)位于标志层L9至L15之间,大约S10-S13位置.3.Olduvai正极性亚带(O)对应的地层为S27-S334.Reunion正极性亚带(R)由两部分组成,在蓝田段家坡黄土剖面分别位于L36和S385.Matuyama负极性带与Gauss正极性带界限(M/Ga)位于黄土和红色粘土交界处,中国黄土的底界年龄为2.48Ma左右.黄土与红色粘土为整合接触关系.6.黄土下伏的红色粘土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Gilbert负极性带和古地磁年表编号5(Epoch5).  相似文献   
43.
桐庐同熔型火山-侵入杂岩中出现两种碱性长石,一种为无色透明,另一种为微红色,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透射电镜对其结构态,成分及出溶微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者成分差别不大,而结构差别较大,无色透明的为透长石,出溶叶片发育;微红色的为正长石或低透长石,出溶结构不发育。而且随着冷却速率的变慢,无色透明碱性长石的Al/Si有序度增大,微红色碱性长石的有序度降低,分析后认为这种共存现象是岩浆混和造成的,从而为桐庐杂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4.
pH值对长石溶解度及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从长石溶解反应的机理及各离子形态在溶液中分布的热力学角度出发 ,论述了pH值对三个长石端员及高岭石在流体中溶解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流体酸碱度对长石向高岭石转化和次生孔隙发育程度的制约 ,并提出了衡量次生孔隙发育程度的参数———转化系数D。  相似文献   
45.
北衙红色粘土型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系统研究了北衙红色粘土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和矿床类型,并从金矿产出的地质背景入手,分析其形成条件,认为是本区很有代表性的一种新的金矿类型,对矿区增储和区域找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6.
47.
48.
西南天山托云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巨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天山托云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同时产出有深源岩石包体和辉石、角闪石、长石、金云母等高压巨晶. 巨晶主要产于火山活动早期形成的锥状岩席中, 辉石巨晶主要产于剖面下部, 角闪石、金云母以及深源岩石包体主要分布在中部, 长石巨晶主要分布在上部. 晶体的完整性、缺乏变形组构及其与寄主岩的关系表明, 它们是从寄主岩浆中晶出并快速上升到地表的. 矿物学研究表明, 辉石巨晶为铝质普通辉石, Al2O3含量高(>9%); 角闪石TiO2含量很高(>4.5%), 为钛闪石; 长石巨晶主要为歪长石, 双晶发育. 部分普通辉石和钛闪石巨晶发育磁黄铁矿包裹体. 巨晶辉石结晶温度为1185~1199℃, 压力约为1.53~1.64 GPa, 为壳幔边界晶出的产物; 巨晶角闪石结晶压力约为0.85 GPa, 温度约为1000℃, 大致于30 km处晶出. 巨晶歪长石结晶压力在0.8~1 GPa, 温度为900℃左右. 角闪石巨晶中没有金红石等富钛包裹体, 反映了岩浆的快速上升. 辉石巨晶和斑晶成分计算的温压条件位于玄武岩液相线附近, 其大致的P-T轨迹斜率较大, 也可以作为岩浆快速上升的证据之一. 但是, 角闪石巨晶形成温度明显低于同等压力条件下的辉石巨晶, 可能暗示角闪石巨晶形成于岩浆活动前锋温度较低且富含挥发分的环境. 因此, 托云新生代玄武岩应当形成于拉张环境中, 巨晶的形成和上升具有较为复杂的历史.  相似文献   
49.
西藏南部上白垩统大洋红层岩石类型有碳酸盐岩、泥质岩和硅质岩. 碳酸盐岩又细分为红色有孔虫颗粒灰岩、红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红色含微体生物泥晶灰岩、红色泥晶灰岩、红色-杂色内碎屑砾状灰岩等类型; 泥质岩主要为红色页岩; 硅质岩有红色放射虫岩、红色(含)放射虫硅质岩、红色硅质岩. 红色页岩沉积环境为碳酸钙补偿面(CCD)之下、受浊流影响的下斜坡/盆地相; 而红色灰岩为远洋沉积环境下由先成的较浅水上斜坡红色灰岩层通过滑移、滑塌沉积在下斜坡页岩内. 野外观察、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漫反射数据表明, 细小的、分散状出现的赤铁矿是导致藏南上白垩统大洋红层呈现红色的根本原因, 赤铁矿不是碎屑来源的, 而是同沉积期-成岩早期阶段的产物. 无论是红色页岩还是红色灰岩, 都以出现高含量Fe2O3和低含量FeO为特征, 铁主要以三价形式出现, 指示了一种氧化条件. 藏南大洋红层沉积时期, 在东特提斯洋上斜坡-下斜坡-盆地环境下广泛出现高含量溶解氧的氧化条件, 导致该条件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冷、洋流活动和海洋-大气氧通量改变.  相似文献   
50.
文章在对滑坡周界确定和滑坡体特征研究基础之上,从岩性条件、地质构造及地下水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滑坡成因。该滑坡发生在侏罗系沙溪庙组(J2s)缓倾角红层中,地层岩性为河湖相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泥岩和灰绿色粉砂岩互层,软硬相间,该套地层的岩性内在差异构成了滑坡产生的岩性条件。加上边坡呈顺向坡结构,顺坡向节理发育,坡角临空,岩体沿着软弱层发生滑移-拉裂破坏。通过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在天然状态、蓄水或地震等不利条件下,整体仍处于稳定状态,只是在相对较陡的滑坡体前缘和库水位附近地形较陡的局部部位,蓄水后可能会产生小规模失稳,但其方量不会太大,加上离坝址较远,所以不会危及工程安全。因此,通过对滑坡成因分析和稳定性评价,为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