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9篇 |
免费 | 58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篇 |
大气科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43篇 |
地质学 | 206篇 |
海洋学 | 15篇 |
综合类 | 12篇 |
自然地理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01.
1999年11月大同地震部分余震的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时间1999年11月1日21时25分在山西省大同县的堡村、西团堡村一带,即39°57′N,113°52′E发生了MS5.6的地震,随后发生一系列余震。本文使用近场观测资料对这次地震的部分余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的测定。野外观测时间是从1999年11月7日到11月18日,精确定位结果显示此次余震活动分布于近东西走向的六棱山北麓断裂和北东走向的大王隐伏断裂及北西走向团堡断裂交汇带上,地理位置在六棱山东段的秋林村至大王村段约10km处。震源机制解的结果表明此部分余震的运动形态主要为倾滑断层。但是断层走向并不完全一致,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映了处于多个断层交汇处的复杂的构造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202.
近十年,数字水准仪在国内测绘行业里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数字水准仪的检定工作也刚刚起步,“比较法”是最受公认的方法。其检测设备系统并不完全合理与完善,为此,本文中提出了对此套设备系统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以便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203.
南沙超壳层块边界断裂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沙超壳层块被性质不同的超壳断裂所围限,北张南压,东西剪切,共同以南沙软流圈顶面为拆离面而系统运动。其新生代动力学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K2—E12,北界伸展,古南海向南俯冲,西布增生楔形成;E22—E13,西南海盆扩张,西布增生楔碰撞造山;E23—N11,中央海盆扩张,米里增生楔形成,北巴拉望南缘“A型”俯冲;N21—现在,南部边界大规模逆冲推覆造山,南海扩张停止 相似文献
204.
上倾尖灭型油气藏是岩性油气藏的基本类型之一.对上倾尖灭砂体的识别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任务之一.在对比单一利用地震资料、地震属性和波阻抗反演等方法进行砂体识别的优缺点后, 提出运用波阻抗和瞬时相位相叠合的新方法对砂体进行识别.运用此方法, 对万昌地区水下滑塌扇内部上倾尖灭砂体进行了精细解释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钻井岩心识别沉积相类型, 结合均方根振幅属性和同沉积断层分布情况, 可以准确地确定伊通盆地万昌地区永二段水下滑塌扇的分布范围; (2)用波阻抗和瞬时相位属性联合的方法对水下滑塌扇内部上倾尖灭砂体进行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万昌地区WC1井附近水下滑塌扇内至少有两期最具油气勘探价值的上倾尖灭砂体. 相似文献
205.
通过对碌曲县多松多电站厂房后反倾高边坡的工程地质勘查、室内外测试试验及模拟分析,对其变形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多松多水电站厂房后反倾高边坡变形是洮河河谷快速下切过程中岩质边坡发生浅部卸荷松弛,同时在自重弯矩的作用下,反倾高边坡开始向临空方向“点头”,并逐渐向坡内发展而形成。 相似文献
206.
大跨度采空影响顺倾构造山体侧向变动的复合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空区地表山体侧向变动,不同于一般天然山坡,也与采空区一般上覆岩层的变形破坏有异;它是二者复合机理的效应。本文在分析考察了毗邻电厂的横山顺倾构造山体,剖析了地下采空情况后认为,山体侧向变动中,软弱夹层有决定性作用;变动范围、速率与规模,与地下采空有关。从而又利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探索了采动引起山体应力场及变动规律。结果表明,山体岩层的变形、位移、破坏,由直接顶板向地表发展;采空坍陷诱发了软弱夹层的蠕滑,则产生山体侧向滑移;电厂区地表隆起变形是山体侧向滑移挤压地基土的反映。通过现场实际调究、变形观测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坍落拱梁的成生效应、挤压蠕滑效应、失稳效应;揭露了顺倾构造山体在采空影响下,具有地表、地下的复合临空面的复合应力场中复合变动的复合机理;并提出这种山体侧向变动机理的典型地质模式,借以论证山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7.
208.
209.
210.
华南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与断陷带倾伏地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产于不同地质背景及不同层位的五个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为例,说明该类型铀矿床常分布于断陷带的倾伏地段。初步探讨了该类型铀矿床产于断陷带倾伏地段的原因:富铀地层是成矿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经干旱气候条件下地下水的淋积造矿作用成为工业富集,成矿期都在气候干旱的中、新生代;断陷带的倾伏地段比扬起段汇水条件好,易形成铀矿床;在新构造运动上升区,保矿条件是控矿诸因素中最关键的条件,倾伏地段最有利于保矿。文章指出了识别断陷带倾伏地段的标志,对该类型锚矿床找矿勘探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