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39篇 |
免费 | 952篇 |
国内免费 | 14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00篇 |
大气科学 | 322篇 |
地球物理 | 1064篇 |
地质学 | 3464篇 |
海洋学 | 705篇 |
天文学 | 121篇 |
综合类 | 596篇 |
自然地理 | 4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262篇 |
2022年 | 329篇 |
2021年 | 355篇 |
2020年 | 292篇 |
2019年 | 340篇 |
2018年 | 247篇 |
2017年 | 282篇 |
2016年 | 252篇 |
2015年 | 346篇 |
2014年 | 429篇 |
2013年 | 334篇 |
2012年 | 461篇 |
2011年 | 413篇 |
2010年 | 376篇 |
2009年 | 335篇 |
2008年 | 379篇 |
2007年 | 310篇 |
2006年 | 300篇 |
2005年 | 235篇 |
2004年 | 232篇 |
2003年 | 198篇 |
2002年 | 207篇 |
2001年 | 192篇 |
2000年 | 163篇 |
1999年 | 161篇 |
1998年 | 144篇 |
1997年 | 155篇 |
1996年 | 110篇 |
1995年 | 136篇 |
1994年 | 107篇 |
1993年 | 117篇 |
1992年 | 105篇 |
1991年 | 104篇 |
1990年 | 92篇 |
1989年 | 92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6篇 |
1978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1942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2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图像分类中基于核映射的光谱匹配度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光谱遥感数据特点利用SSV匹配技术改进高斯核函数得到新的KSSV函数,然后在由KSSV核函数映射得到的高维空间中利用SAM匹配技术代替基于欧氏距离的相似性度量。如此可以充分挖掘多光谱影像中的波谱特征信息并有效利用,提高模式识别方法应用的有效性。将此方法分别应用于非监督分类(k均值)与监督分类(最小距离、SVM)的试验表明,改进度量的分类方法可显著提高地类间的可区分度并有效降低类内的不一致性,更有效针对多光谱遥感影像中的地物类型,获得较好的精度改进。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32.
给出了天文像复原“迭代位移叠加法”的第一步中确定位移基准点的方法-将目标像结构的初始信息与目标斑点图间的互相关性运算的极大值点作为基准点,按此基准点对目标斑点图进行位移叠加,第一步中初始信息的选择是展开迭代位移叠加过程的关键。讨论了目标初始信息的性质和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933.
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同震位移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地震,野外地质考察及室内遥感解译表明地震形成反L形地表破裂,长约50公里,宏观震中位于郭央烟宋多(33°3′N,96°51′E)。总体上可分为三段,北段与中段间有16km未发现明显地表破裂形迹,中段和南段呈左阶排列,阶区内发育有右阶羽列式破裂。玉树地震最大位移量不小于1.3m,以左行走滑活动为主,兼有挤压逆冲活动。玉树断裂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断裂南侧羌塘块体和北侧巴颜喀拉块体差异运动导致了玉树地震的发生。地震复发间隔108~185a。破裂南端与1896年强震破裂之间尚有20余公里未发现破裂,其地震危险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34.
以2004年汛期为例,用上年4月至今年3月的74项月环流特征量与前汛期、后汛期雨量分别作相关场分析,从中找出遥相关系数大于0.3的共75个特征量,用模糊聚类方法计算这些数据矩阵的相似系数,得出类似年份.然后对前汛期、后汛期降水作模糊均生函数模型预测,辅助以主成分降维模型,结合北太平洋海温与崇左市降水的关系、小波分析等,从而最终确定预测结论.预测结果显示,前汛期降水与实况定性正确,定量仅相差0.8毫米;后汛期降水的预报也完全正确,预测与实况都属略少年份. 相似文献
935.
936.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8.2级地震,我国大量地下流体台站记录到丰富的同震响应现象,甘肃地下流体观测资料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本文分析两次大地震时甘肃地区数字化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和响应能力,得到大部分井水位的同震响应有较一致的变化规律,且以振荡变化为主,震后较快恢复到原有状态,响应程度也与震级密切相关,即震级越大响应能力越强;由于水温和水位有不同的响应机理,因此水温不遵循这种规律,水温观测只有2个井点记录到同震响应,且记录的幅度基本相当,变化周期较大,恢复时间也较慢。 相似文献
937.
938.
台湾以东黑潮路径识别与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对中国台湾以东海域黑潮路径及其变化,本文基于法国空间局AVISO中心提供的1993—2015年的卫星遥感海表流场逐日资料,对121°—125°E,22.4°—25°N海域黑潮路径进行了逐日识别,得到了共计23年累计8400天的台湾以东黑潮流轴的逐日路径,并研究其在不同纬度的流轴位置及其对应的表面黑潮流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台湾以东黑潮流轴路径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台湾以东黑潮流轴在24°N以南出现明显摆动,形成正常和偏东两种路径;黑潮流轴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流轴偏东现象年平均大约出现25次,大致每隔3年出现一次偏东较少的现象,各月流轴偏东次数以4、5月最少,10月至次年3月较多;(2)台湾以东黑潮表面流量大小在6.2—8.3×104m2/s之间;总体上来说,纬度越高流量越大,在23.5°N左右范围内存在一个流量低值中心;在24.3°N以北流量总体较大,且增长趋势稳定,同时表面流量大小具有较强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39.
940.
中国大陆井水位与水温动态对汶川MS 8.0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对比研究了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MS8.5远震和汶川MS8.0近震在四川及其附近地区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主,同时水位上升与下降的井点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分区性;水位、水温同方向阶变的井点数比例高于两者反方向阶变井点数比例,当水位同震变化为振荡型时,水温以下降型为主;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井点数量增加,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所有井水位和大多数井水温同震阶变的方向都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地震方位的变化而改变,个别发生水温同震升降方向变化的井点是由于水的自流状态和水位同震阶变由振荡转为阶变的改变所引起;水位同震升降性质受控于当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而水温同震变化还与地震波引起的井孔中水的运动方式、水温探头放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其机理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