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17篇 |
免费 | 719篇 |
国内免费 | 16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5篇 |
大气科学 | 239篇 |
地球物理 | 418篇 |
地质学 | 4313篇 |
海洋学 | 461篇 |
天文学 | 41篇 |
综合类 | 378篇 |
自然地理 | 3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208篇 |
2022年 | 263篇 |
2021年 | 248篇 |
2020年 | 217篇 |
2019年 | 276篇 |
2018年 | 219篇 |
2017年 | 215篇 |
2016年 | 209篇 |
2015年 | 236篇 |
2014年 | 320篇 |
2013年 | 228篇 |
2012年 | 308篇 |
2011年 | 313篇 |
2010年 | 307篇 |
2009年 | 300篇 |
2008年 | 316篇 |
2007年 | 284篇 |
2006年 | 284篇 |
2005年 | 236篇 |
2004年 | 217篇 |
2003年 | 176篇 |
2002年 | 167篇 |
2001年 | 150篇 |
2000年 | 167篇 |
1999年 | 151篇 |
1998年 | 121篇 |
1997年 | 132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76篇 |
1993年 | 92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84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61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3篇 |
1942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2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塔里木盆地群4井原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7
在塔里木盆地群4井原油中成功地分离并检测出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链基咔唑类,而链基苯并咔唑和链基二苯并咔唑则未被发现。链基咔唑中以二甲基咔唑、C3-咔唑和C4-咔唑为主。在甲基咔唑和二甲基咔唑中又鉴别出多个异构体。甲基咔唑中G2 G3含量相当,而二甲基咔唑中G3占优势。在我国,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刚刚起步。实践证明,该类化合物是研究油气运移的可靠的、专属性强的标志化合物。通过本项研究,我们认为群4井原油已经历了长距离的运移。 相似文献
12.
中天山巴仑台地区变形花岗岩类LA-ICP-MS-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巴仑台地区中天山南北边缘的变形花岗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研究。中天山北缘花岗质片麻岩中岩浆锆石结晶年龄为630.0±5.0 Ma,代表了中天山微陆基底的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年龄;其变质增生锆石边的年龄为440.9±3.3 Ma,精确限定了中天山北缘洋盆闭合与碰撞造山作用的时代为早志留世。中天山南缘糜棱岩化花岗闪长岩中岩浆锆石结晶年龄为389.5±3.2 Ma,指示出中天山南缘洋壳在中泥盆世向北俯冲形成陆缘岩浆弧;其变质增生锆石边的年龄为362.1±4.3 Ma,精确限定了中天山南缘洋盆闭合与碰撞造山作用的时代为晚泥盆世末期。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天山微陆块具有年龄为2.5Ga和1.8Ga的古老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13.
鲁西地区是全球完整保存新太古代早期TTG(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绿岩带的区域,是研究太古宙岩浆演化类型和太古宙时期壳幔作用以及构造模式的典型区域。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年代学、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等手段,探讨了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背景。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U-Pb年龄主要为2 537和2 566 Ma。花岗岩(TA1802)εHf (t)值为-1.4~2.9,平均值为0.65,二阶段模式年龄约为2.9 Ga;二长花岗岩(TA1812)εHf (t) 值为-0.4~2.7,平均值为1.31,二阶段模式年龄为 3 073~2 886 Ma,平均值约为2.9 Ga;二长花岗岩(TA1817)εHf (t) 值为0.3~4.7,平均值为3.35,二阶段模式年龄为3 032~2 762 Ma,平均值约为2.8 Ga。在εHf (t)-t 图解上,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年龄演化线均落在2.9~2.8 Ga地壳演化线上,且与二阶段模式年龄大致相同,即表明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源于2.9~2.8 Ga的古老地壳重融。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均表现为高w(SiO2)、w(Al2O3)和富Na2O特征,大部分属于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上,均表现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和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且中重稀土元素出现分馏。花岗岩样品中,有两个样品(TA1801-1与TA1824)表现出Ta富集,其余样品均表现为K、Rb、Ba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亏损。二长花岗岩也同样表现为K、Rb、Ba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亏损,部分熔融残余矿物存在石榴石、金红石以及少量斜长石、角闪石。根据上述地球化学特征, 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构造背景为同碰撞背景,该构造模式是大陆地壳有效增生。 相似文献
14.
欧氏聚类算法是多元统计中的一种重要分类方法,可以将其应用于测绘领域中点云数据的分割。本文首先计算点云数据中两点之间的欧氏距离,将距离小于指定阈值作为分为一类的判定准则;然后迭代计算,直至所有的类间距大于指定阈值,完成欧氏聚类分割。具体步骤为:①利用Octree法建立点云数据拓扑组织结构;②对每个点进行k近邻搜索,计算该点与k个邻近点之间的欧氏距离,最小归为一类;③设置一定的阈值,对步骤②迭代计算,直至所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大于指定阈值。试验证明,欧氏聚类算法对不同测量技术手段获取的点云数据均具有适用性,可以成功对点云数据进行分割,分割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首先论述了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水对土质边坡的影响作用,接着推导出了考虑水作用影响的边坡安全系数计算公式,最后指出应用动态的观点来研究边坡体内的地下水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宗旨和沿革
《时间频率学报》是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办的学术、技术应用类刊物。本刊刊载时间频率科学及相关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技术与方法的成果与进展、专题评述等。 相似文献
18.
汤连生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2):9-14
以往常有两种误区:(1)认为单斜岩层边坡只要坡脚处岩层不被切断,就不会破坏;(2)植树绿化和排水设施的设置总是对边坡的稳定性有利的。文章通过野外调查和力学模型分析了坡脚处岩层未被切断的白云堡豪苑观光塔处单斜岩层滑坡的形成机制,认为该滑坡属于顺层边坡溃屈型的板裂破坏——溃屈破坏,分析了滑坡的稳定性及剩余滑动力。分析表明,人工开挖后边坡的防治方法和措施不当对该滑坡的产生起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其中盲目的植树绿化和排水沟设置成了边坡不稳定的主要诱导因素。由此可见,边坡(滑坡)防治措施的选择对其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提出切中要害的滑坡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9.
近30年来长江源区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期、2004年和2008年共4期土地覆被数据,通过土地覆被转类途径与幅度、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分析评价了长江源区近30年来土地覆被与生态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是长江源区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2008年草地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66.93%。在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2004年和2004-2008年的3个时段内,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变化率分别为-0.15、-0.24和0.01;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分别为-0.20、-0.66和0.08。近30年来,长江源区土地覆被和生态状况总体经历了变差-显著变差-略有好转的过程。2004-2008年,长江源区年平均温度比前期(70年代中后期-2004年)升高了0.57℃,年平均降水量比前期增加了17.63mm。区域气候变化有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后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对植被恢复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挤土效应是所有挤土类桩面临的共同问题,它可能造成临近建筑物破坏,地下管线断裂,道路隆起以及工程质量事故。依据挤土类桩挤土效应的形成机理,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减少挤土效应的措施,如预钻排水孔、开挖防挤沟、设置观测点、控制压桩速度等措施,并根据施工地区不同的环境条件提出了合理的压桩顺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