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篇 |
免费 | 50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4篇 |
地质学 | 195篇 |
海洋学 | 2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静压预应力管桩和沉管灌注桩在质量、工期、造价、对环E的影响和施工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认为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区采用静压预应力管桩基础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3.
4.
5.
基于桩身应力测试的静压PHC管桩贯入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压桩过程中PHC管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的分离是制约其贯入机制及承载力研究的瓶颈。通过桩身预埋准分布式FBG光纤传感器,对贯入成层土地基中5根足尺开口PHC管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试验表明,准分布式光纤传感测试技术现场可操作性强,粗放施工环境下贯入阻力分离效果较为理想。成层土地基中压桩力曲线基本反映地层土性变化,桩端土层性状对压桩力影响较大。硬质土层界面处试桩压桩力平均增幅约为64.06%,端阻力受地层变化影响更为显著,平均增长幅度约为97.41%,侧摩阻力平均增长幅度约为17.92%;桩端位于非硬质土层试桩压桩力变化不明显。贯入过程中现场足尺试验桩身应力变化不同于室内模型试验,桩身上、下部侧摩阻力发挥的力学机制不同。受现场粗放施工条件及深度方向土层变化影响,贯入成层土地基中桩侧摩阻力临界深度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通过工程实例中抱压式液压静力压桩机在压桩过程中出现的滑桩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对类似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PHC管桩通常为挤土沉桩模式,因而沉桩过程中的挤土效应研究对设计、施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PHC管桩打桩前后原位地基土变化情况的测试、打桩的监测以及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的监测等试验研究,分析了PHC管桩沉桩挤土效应,为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9.
《岩土力学》2017,(7):1878-1886
在典型的上硬、下软红黏土地层中静压管桩滞留的残余应力对基桩承载特性有较大影响。通过自行设计模型试验设备进行红黏土地层单、群桩静压闭口管桩室内试验,分析3种桩径下静压单、群桩残余应力的变化规律及时间效应。结果表明,静压管桩桩身残余应力沿桩身从上到下先增大后变小,呈折线型分布;对于典型的红黏土上硬、下软地层,桩端持力层位于硬塑层和可塑层时,桩身和桩端残余应力均较小;当管桩压入到基岩持力层后桩端受约束增强,桩身和桩端残余应力明显增大;静压单桩完成后静置初期桩身残余应力时间效应比较明显,减小幅度较大,复压后而后随着休止时间的延长,桩身残余应力呈指数型衰减至一较低稳定值;静载试验时忽略残余应力就将认为整个桩身所受压力偏小,偏大计算中性面以上侧摩阻力7.97%,偏小计算中性面以下侧摩阻力8.33%和桩端阻力2.29%。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