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4篇 |
免费 | 168篇 |
国内免费 | 1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2篇 |
大气科学 | 426篇 |
地球物理 | 158篇 |
地质学 | 272篇 |
海洋学 | 85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112篇 |
自然地理 | 1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60篇 |
2021年 | 92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87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依据青海省化隆县考古调查获得的新石器-青铜时代(5.3~2.6kaB.P.)的遗址位置和面积,尝试利用聚落等级和等级规模的方法分析该县新石器-青铜时代的聚落形态演变过程,并结合研究区周边地区的全新世气候记录和考古研究资料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马家窑文化时期(5.4~4.0kaB.P.),化隆县出现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整合的聚落系统,可能与适宜气候背景下,农业快速发展导致的人口流动有关;齐家文化时期(4.2~3.8kaB.P.),化隆县人口规模未发生显著变化,没有出现聚落等级,聚落系统结构简单,各聚落之间为平等竞争关系,可能与区域聚落分布梅征改变有关;3.6~2.5kaB.P.,化隆县人口规模增加,三级等级聚落系统明显整合,可能是卡约文化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生计方式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因此,气候变化、生计模式和人口流动是化隆县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形态演变和社会组织结构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4.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测绘产品不断丰富,我省的部分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已无法满足现阶段测绘产品的质检需要,为了保证我省测绘产品的质量,提高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我站对现行的省测绘成果检查验收规定进行了修订和扩充,制定了适合我省现阶段测绘产品质量评定的规定——《黑龙江省基础地理信息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相似文献
75.
基于文献记录的黑河流域历史时期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的旱涝灾害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是流域水资源演变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历史文献资料重建了西北内陆河黑河流域公元0-1949年的旱涝灾害等级序列,结合滑动平均、小波变换处理等方法,探讨了流域历史时期旱涝等级的频数特征、旱涝变化的周期特征及其与气候冷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公元1000年以后的旱涝灾害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存在5个旱灾高发阶段(1230-1270年、1430-1530年、1640-1760年、1860-1890年、1900-1940年),3个涝灾高发期(1650-1690年、1730-1790年、1830-1910年),并呈现出旱涝灾害频发的态势;1000-1949年期间,流域旱涝灾害存在4个准周期变化,对比发现这与太阳黑子活动等环境变化周期有紧密的联系;1580年以前,气候冷暖是影响旱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因子,但16世纪以后,旱涝灾害交替频发,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加剧了该现象。所以,定量辨析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旱涝灾害的影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76.
77.
78.
三峡库区DEM快速建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数字摄影测量的理论,论述了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建立三峡库区DEM的基本过程,就影像自动匹配窗口大小的设定、DEM编辑技巧和DEM精度评定等这些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