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71篇 |
免费 | 1444篇 |
国内免费 | 17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40篇 |
大气科学 | 30篇 |
地球物理 | 1046篇 |
地质学 | 5239篇 |
海洋学 | 201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400篇 |
自然地理 | 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65篇 |
2023年 | 272篇 |
2022年 | 297篇 |
2021年 | 287篇 |
2020年 | 263篇 |
2019年 | 313篇 |
2018年 | 291篇 |
2017年 | 307篇 |
2016年 | 320篇 |
2015年 | 287篇 |
2014年 | 381篇 |
2013年 | 288篇 |
2012年 | 369篇 |
2011年 | 361篇 |
2010年 | 302篇 |
2009年 | 369篇 |
2008年 | 380篇 |
2007年 | 316篇 |
2006年 | 276篇 |
2005年 | 233篇 |
2004年 | 263篇 |
2003年 | 270篇 |
2002年 | 247篇 |
2001年 | 225篇 |
2000年 | 208篇 |
1999年 | 209篇 |
1998年 | 184篇 |
1997年 | 201篇 |
1996年 | 186篇 |
1995年 | 159篇 |
1994年 | 137篇 |
1993年 | 112篇 |
1992年 | 125篇 |
1991年 | 93篇 |
1990年 | 85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针对红砂岩风化土遇水易湿化、崩解,从而影响路基填筑体稳定性的问题,选取某高速公路红砂岩风化料,采用单线法,在两种密度条件下进行了三轴湿化变形试验,分析了密度、围压和应力水平对湿化轴向应变的影响规律,并对湿化后试样的后续剪切强度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围压的增大和应力水平的提高,红砂岩风化料的湿化轴向变形有明显提高;而随着密实度的增加,湿化轴向变形有所减小。同一围压下,湿化轴向应变随着应力水平的增长而增大,两者近似呈线性关系。湿化后试样的峰值强度随应力水平的增加略有降低,而且普遍低于饱和状态试样的峰值强度。 相似文献
212.
213.
214.
滑坡变形监测与预测是滑坡预警预报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学习算法,然后利用某水库滑坡24期的GPS地表位移监测数据及其诱发因素即水库水位、降雨等资料,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该水库滑坡变形进行建模,最后将6期水库水位、降雨等资料输入模型进行滑坡变形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符合性好,总体上能较好反映变形趋势。 相似文献
215.
本文分析了工程建筑物产生变形的原因和变形观测的特点,探讨了变形观测精度确定的原则。工程建筑物变形分析传统方法要求原始数据具有大样本和统计分布的特性,但是这在实际中是很难满足的。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累计沉降值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计算也简单,不需要大量的原始沉降值,这为变形数据分析、预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分析方法,对大中型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16.
217.
辽南早元古代辽河群中片麻状花岗岩的变形温度显示出645—690℃,550—610℃和485℃±三组温度值,表明花岗岩遭受了三幕构造变形。而区域构造解析亦表明辽河群在早元古时期经历了三幕构造变动。花岗岩的温度系列与区域变形序列具有一致性,排除了花岗岩晚期构造侵位的可能性。变形温度以550—610℃居多,意味着该幕构造形迹保存最好。第三幕变形变质作用相对较弱,仅局部出现485℃的温度值。 相似文献
218.
建平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石发育,地质构造复杂。近年研究表明:区内太古宙变质杂岩是由多期变质、变形的中酸性深成侵入岩和少量上壳岩组成,可划分出变质上壳岩组合、叶柏寿片麻岩、斜长片麻岩和二长片麻岩4个岩石单位。本文主要对区内太古宙变质杂岩的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进行讨论,初步确定了早期韧性变形阶段(鞍山期划分4个变形幕)和晚期脆性变形阶段(印支—燕山期)。构造层次由早期深部层次向晚期浅层演化;其变形由流动机制—压扁机制—弯曲机制—韧性剪切机制到剪切破裂机制的演化。 相似文献
219.
秋里塔格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逆冲带前锋,区域构造位置介于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中心与塔北前缘隆起带之间,第三系广泛分布两套膏盐岩层,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和复杂的构造样式,石油地质条件非常优越.本文在分析3个区带的变形特征基础上,探讨了盐上层和盐下层的构造成因,认为盐上层的构造成因与盐层的流动性有关,西段变形比东段强烈;盐下层构造成因东、西差异较大,东段与盐层的塑性变形无关,西段则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220.
D-InSAR技术及其在监测地表形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介绍了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该技术在地震监测、火山研究和城市地表形变监测以及大型工程形变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情况,并展望未来D-InSAR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