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82篇
  免费   2388篇
  国内免费   2287篇
测绘学   5886篇
大气科学   1036篇
地球物理   2168篇
地质学   6621篇
海洋学   1231篇
天文学   437篇
综合类   2055篇
自然地理   5923篇
  2024年   318篇
  2023年   987篇
  2022年   1337篇
  2021年   1450篇
  2020年   949篇
  2019年   1143篇
  2018年   779篇
  2017年   908篇
  2016年   933篇
  2015年   1012篇
  2014年   1439篇
  2013年   1068篇
  2012年   1216篇
  2011年   1128篇
  2010年   1058篇
  2009年   1067篇
  2008年   1034篇
  2007年   944篇
  2006年   796篇
  2005年   752篇
  2004年   689篇
  2003年   695篇
  2002年   626篇
  2001年   460篇
  2000年   361篇
  1999年   286篇
  1998年   262篇
  1997年   267篇
  1996年   225篇
  1995年   194篇
  1994年   153篇
  1993年   152篇
  1992年   137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113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8篇
  1974年   6篇
  196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芜湖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匹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焦华富  胡静 《地理科学》2011,31(7):788-793
借助偏离度指数分析法从宏观层面研究了芜湖市辖区的就业—居住空间匹配状况的变化特点,利用问卷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市区居民通勤的时间、距离、方式及费用。研究结果表明:芜湖市就业—居住空间匹配度趋于下降,核心区为服务业就业主导区,北部以制造业就业为主导功能,南部居住功能占主导,带来各区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空间流动。居民通勤平均距离约为4km,平均时间约为25min,通勤方式以电动车、公交车为主。目前,居民对就业—居住地匹配状况的满意程度总体尚好,还需要采取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2.
东北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变的空间分异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是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程度及其对区域人口和经济社会承载强度的综合反映。本文以东北地区179个县域空间为基本研究单元,应用冷热点、空间变差函数、GWR模型等定量方法对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格局演变及分异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① 2000-2015年东北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呈现出增长态势,但空间分异显著,各单元间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高低的相互作用及联动效应较为明显,但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分布逐渐趋于非均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冷热点分布格局与全局分异变化及空间异质性态势基本吻合;② 2000年东北地区开发强度格局分异由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用地投资强度和产业结构水平共同影响,到2005-2015年发展演化为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用地投资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共同影响;③ 2000-2015年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用地投资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与东北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分布态势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在不同区域呈现出影响程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3.
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   总被引:81,自引:0,他引:81  
利用 1983年1月至1999年12月长时间序列NOAA/AVHRR NDVI 数据和2001年逐旬SPOT/VGT 数据,获取了中国北方13省1980s初期、1990s初期、1990s末期和2000s初期地表土地覆盖特征,阐述了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过程,并重点讨论了人类活动对耕地变化特征的影响和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发现:(1) 裸地、耕地等弱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而林地和草地等生态功能用地和混合功能用地持续减少是我国北方1983~1999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但在2000s初期,这种状况有所改观,表明国家自20世纪末期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发挥作用;(2) 从1983~2001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重心整体上表现出向西南方向偏移的趋势。此外,地形和交通状况对耕地的空间变化过程影响明显,区域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平原和丘陵地带,耕地利用强度一般随着距交通干线距离的增加而减少;(3) 人们生活收入水平以及农业产量变化与耕地变化关系密切,其中人们生活收入水平与耕地面积成负相关,而农业产量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表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非农用地量增加以及农业用地内部的结构调整是中国北方13省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4.
地统计学方法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地统计学目前在土壤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认识土壤特征的一个重要工具.地统计学的空间变异函数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是土壤性状分析的主要手段,空间变异函数主要用于描述土壤理化性状空间变异特性,不同的插值方法可优化田间试验设计和田间采样方案,克里格插值方法则特别适用于未测量点土壤属性值的估测等.近年插值方法又被广泛应用于确定区域土壤环境容量和土壤质量标准,随机模拟则用于对土壤特性进行不确定性估计等.因而,地统计学方法对我国大量土壤学资料的整合与分析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5.
以辽宁省96个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探究辽宁省乡村旅游地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辽宁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呈凝聚类型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于大连、丹东、沈阳、葫芦岛,空间分布格局以辽中和环渤海为两大分布带。从全省角度来看,辽宁省乡村旅游开发应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支撑,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政策制度为保障。结合各地特色文化提出在辽中分布带可着力打造以盛京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类乡村旅游地,环渤海分布带可开发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海岛渔村旅游产业,辽东分布带可将少数民族特色融入乡村旅游产业,辽西北分布带可依托影视作品影响力,提升影视乡村旅游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166.
中国东部含幔源包体的早第三纪玄武岩已发现的有吉林双辽、河北阳原和山西繁峙。本文详细研究了这三个地点幔源包体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这些地点的幔源包体以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为主,其结构主要为残斑结构。  相似文献   
167.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模拟的进展--CLUE-S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是进行土地利用情景分析的重要基础。本文在介绍了国际上常用的细胞自控模型(CA)、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模型(CLUE)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模型(CLUE-S)的方法,并以邯郸地区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认为CLUE-S模型采取经验模型的方法,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空间分配和驱动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模拟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同时也考虑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竞争关系,因此可以较好地模拟小尺度地区的近期土地利用变化情景;考虑到短期或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主要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有关,而社会经济因子的空间化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突破这一瓶颈成为CLUE-S模型发展和应用的关键;CLUE-S模型主要解决的是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土地利用空间分配问题,在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8.
中国的区域治理模式长期以来呈现出阶段性演化的特征。特别是近些年,传统省-市分层设权的权力组织关系被动态的、反复连续性的博弈所取代。本研究借助政治经济学与人文地理学关于“国家空间再中心化”及组织社会学者的“行政发包制”理论,立足区域基础设施项目,即“珠三角城际铁路网”展开实证,系统分析其规划、建设及运营过程。并聚焦其中的事权与财权动态演变过程,解析省政府的角色定位和省市关系的演变等两大关键问题,揭示中国城市区域治理重构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一方面,省政府的角色定位由“分包商”和“协调者”逐渐转变为协调与发展并重的新角色定位;同时,省市关系由结构化的“行政发包”转化为多轮协商的动态博弈连续体。  相似文献   
169.
苏北滨海滩涂湿地位于现代长江口与废黄河口之间,是最典型的淤泥质平原海岸,其演变特征及空间格局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选用1980年、1992年、2008年的TM 和ALOS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构建了基于空间分割和转移矩阵分析模型,研究了近30年来苏北滨海滩涂湿地的演变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①苏北滨海滩涂发生了巨大变化,近30年间滩涂总面积减少了1273.11 km2,平均每年减少45.47 km2;滩涂湿地侵蚀/淤积面积约965.14 km2,0 m等深线冲刷后退减少的面积约为307.97 km2。②苏北滨海滩涂湿地区域差异性明显。南北方向上可划分为6个自然地理单元,东西方向上可划分为3个区域。③苏北滨海滩涂湿地演变中,湿地转型、湿地丧失和湿地演替分别占总面积的38.39%、14.80%、20.51%;其中天然湿地减少354.1 km2,人工湿地增加1061.45 km2,非湿地增加253.09 km2。④滩涂湿地主要植被群落演替特征和空间分布也呈现出差异性。湿地演替主要发生在净变区,与对应岸段的海岸侵蚀/淤积类型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0.
整合各类涉农用地为农业空间,科学认知全国农业空间时空格局演变过程及新趋势,是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开展农业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以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和主体功能区为空间参照,运用空间转移矩阵、Dagum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回归模型解析2000—2020年中国农业空间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并识别关键影响因子及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近20年中国农业生产空间持续缩减的同时农业生活空间稳定扩张,农业空间整体沿胡焕庸线“西增东减”的分异格局凸显,第二级地势阶梯是农业空间结构转型的密集热点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寒区和东北寒区剧烈的农业扩张正在逐渐改变全国农业空间格局。(2)农业空间布局的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扩大,演变过程的主体功能区“内/间”差异显著,城市化地区-非城市化地区间的差异是全国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农业空间在非农产品主产区中的演化态势严峻,西北生态保护与农业开发、东南城镇发展与农业保护间的矛盾突出。(3)农业空间结构转型是自然地理、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因素协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各因素作用的空间异质性尺度差异明显,全国农业空间格局由多个不同尺度的空间过程共同形成。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