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8篇
  免费   794篇
  国内免费   2454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704篇
地质学   4520篇
海洋学   93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33篇
自然地理   293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306篇
  2009年   334篇
  2008年   342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255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238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Rapid urbanization results in the conversion of natural soil to urban soil,and consequently,the storage and density of the soil carbon pools change.Taking Chongqing Municipality of China as a study case,this investigation attempts to better understand soil carbon pools in hilly cities.First,the vegetated area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derived from QuickBird images.Then,topsoil data from 220 soil samples(0-20 cm) in the vegetated areas were collected and their soil organic carbon(SOC) densities were analyzed.Using the Kriging interpolation method,the spatial pattern of SOC was estim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C density exhibited high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urban topsoil of Chongqing.First,the SOC density in topsoil decreased according to slope in the order 2°-6° < 25°-90° < 0°-2° < 6°-15° < 15°-25°.Second,the newly developed areas during 2001-2010 had a lower SOC density than the areas built before 1988.Third,urban parks and gardens had a higher SOC density in topsoil,residential green land followed,and scattered street green land ranked last.For hilly cities,the variability of terrain aff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SOC.The Krig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Kriging method combining slope with SOC density produced a high level of accuracy.The Krig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C density to the north of the Jialing River was higher than the south.The vegetated areas were estimated to amount to 73.5 km2 across the study area with an SOC storage of 0.192 Tg and an average density of 2.61 kg/m2.  相似文献   
992.
2012年2月16~17日,我有幸与参加2011年度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年会的200多名专家一起,来到了有“天坑之都、洞穴之城”之称的广西乐业一凤山世界地质公园、一路上我与广西同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的高级工程师班波同行川:我在领略地质遗迹荚景的同时,  相似文献   
993.
In this paper, a generalized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of solving the active earth pressure problem behind a retaining wall is proposed. Differing from other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s, an arbitrary slip surface shape without any assumptions of pre-defined shapes is needed in the current framework, which is verified to find the most probable failure slip surface. Based on the current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numerical comparisons with experiment,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and other methods are carried out.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s of the inclination of the wall, the soil cohesion, the angle of the internal friction of the soil, the slope inclination of the backfill soil on the critical pressure coefficient of the soil, the point of application of the resultant earth pressure and the shape of the slip surface are also carefully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limit equilibrium solution from predefined slip plane assumption, including Coulomb solution, is a special case of current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It is well illustrated that the current method is feasible to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 pressure problem.  相似文献   
994.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地震之一,而且,因为它袭击的地区属于世界上监测最为密集的地方,所以这次自然灾害为科学家提供了罕见的9级地震的珍贵资料.最近,科学家利用这些数据首次研究了如此规模的强震中地表下的岩石和场地土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干湿循环作用对堆石长期变形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俊  殷宗泽 《地震学刊》2012,(4):488-493,501
堆石体存在流变,不仅与荷载有关,而且与日晒雨淋引起的干湿循环有关。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日晒雨淋引起的干湿循环作用,研究其对堆石体长期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荷载作用流变很快趋于稳定,测得的流变量也相对较小;偏应力状态干湿循环作用引起的长期变形非常明显,其变形占后期变形总量的50%~70%,且后期变形的衰减远小于荷载单独作用引起的流变,这对于坝体的安全和稳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根据试验研究揭示的变形规律,本文建立了相应的计算干湿循环变形的数值模型,可用于有限元计算。  相似文献   
996.
基于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根据大跨高墩桥梁的结构特点,利用水平和转动弹簧单元建立了考虑土结相互作用的大跨高墩桥梁的有限元计算分析模型,并结合现行的《铁路工程抗震规范》,合理地选取强震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进行了大跨高墩桥梁的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较软的土质条件会导致大跨高墩桥梁弹塑性地震响应的增大;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则是影响数值计算结果增大的重要因素;土结构相互作用并没有改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对超高桥墩弹塑性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大跨超高桥墩的抗震设计和验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积雪融水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春季植物发育的重要水源, 快速获取早春沙丘的土壤水分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2010年3、 4月分别使用探地雷达进行了多次测量实验, 结果显示: 1)融雪初期, 沙丘顶部土壤的自由水含量最大, 阳坡次之, 且融雪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侧向缓慢流动, 在坡底汇集, 主导了融雪初期乃至整个春季沙丘表层土壤水分的分布格局; 2)融雪后期, 由于阴坡积雪和冻土消融相对滞后, 表层土壤含水量略高于阳坡, 而沙丘顶部由于融雪最早且融雪期间水分转移最多而表面最为干燥; 3)通过与时域反射仪的同步测量结果对比, 探地雷达的测量精度被有效控制在0.03范围内, 且探地雷达提供的连续数据更有利于从细节上把握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 为中小尺度土壤水分的动态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 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98.
东海陆架中北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粒级组成、粒度参数、14C年龄和微体古生物组合的综合分析,绘制了东海陆架的沉积物类型分布图;运用Folk等(1970)沉积物分类方法将东海表层沉积物分成砂、粉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5种类型,其中粉砂质砂分布最广,砂质泥分布最少;沉积物由陆向海粒度变粗,反映沉积过程中的物源和沉积动力控制作用。根据沉积环境及成因分析,可将东海陆架沉积分为3类:分别是长江口外席状砂沉积区、现代泥质沉积区和陆架中部砂质沉积区。长江口外砂质沉积是全新世冰消期晚期潮流作用及风暴潮流共同作用的产物,是高海平面以来太平洋潮波系统作用下的潮流沙沉积,沙波地貌仍在发生变化。现代泥质沉积区包括长江前三角洲沉积、浙闽沿岸流沉积和济州岛西南泥质沉积三个区域,不同沉积区的成因机制不同。陆架中部砂质沉积是末次冰盛期之后海侵作用下发育的砂质沉积物,在海侵的不同阶段中沉积物被冲刷改造,具有不等时性特征,沉积环境与现代陆架海洋环流的动力特征不一致,现代沉积作用较弱,仅接受悬浮体细粒沉积。  相似文献   
999.
山东半岛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元素组成及物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窦衍光  李军  杨守业 《海洋学报》2012,34(1):109-119
通过对山东半岛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常量、微量元素、有机碳(TOC)以及碳酸盐(CaCO3)等指标的分析,研究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元素组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对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元素的平均组成与上陆壳(UCC)相比Al,K,Na,Mg,Fe,Ca,Cu和Zn等元素,相对较低,而Mn,Co,Ni,Cr以及REE元素含量较高,Si和Ti与UCC的含量相当。研究区砂粒级沉积物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值与韩国河流的非常相近;其余粒级沉积物LREE分异较弱,标准化曲线与黄河沉积物的具有相似性。研究区沉积物的元素含量主要受控于源岩组成,存在明显的"粒级效应"。除此之外,Fe-Mn氧化物、生物碳酸盐等因素对元素组成产生一定影响。沉积物物源判别结果显示,山东半岛近岸及其东南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该区域沉积物分布受山东半岛沿岸流及近岸潮流影响。研究区东北部为残留砂,其沉积物元素组成特征与朝鲜半岛和鸭绿江沉积物组成相近,表明研究区东北部砂质区沉积物代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可能由朝鲜半岛或鸭绿江供应。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零降水日对广东沿海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成因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海温(SST)对次年夏季广东沿海地区降水有明显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年代际变异;南海SST影响广东省夏季降水的敏感区域在不同的年代际阶段都非常靠近广东省,局地性非常明显。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对广东沿海夏季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