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6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利用阿勒泰基准站1980-2011年观测资料,分析了阿勒泰市春小麦发育期和光热资源变化,及各发育期日期与≥0℃积温、日照时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全发育期天数的变化是呈减少趋势的,分蘖、乳熟期、全发育期天数均通过了(P<0.01)显著性检验;全发育期的≥0℃积温和日照时数是呈线性减少趋势变化的,拔节、乳熟、成熟期的≥0℃积温与年份的相关系数通过了信度0.01的显著性检验;出苗、拔节、乳熟、成熟期和全发育期的日照时数与年份的相关系数通过了(P<0.01)的显著性检验。成熟期日期受成熟期间的日照时数的正相关影响(P<0.05),分蘖、乳熟期的日期受发育期间的≥0℃积温和日照时数的正相关影响(P<0.01)。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各年的气候条件不同,其次是各年份的栽培条件、田间管理( 如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非气象因子的不同所致,各年作物的生长及发育都是气象因子和非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2.
<正>1引言肇州县地处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活动积温2 800℃,无霜期143d。全境为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50 m。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大力发展种植业提供了先决条件。烤烟是肇州近十几年来新兴的一种主导型经济作物,栽培面积逐年增加。本文通过对肇州县气象条件的分析,提出趋利避害的措施,为烤烟种植提供参考。2本县烤烟特点肇州县种植的烤烟品种为龙江911和龙江981  相似文献   
93.
利用1960-2010年华北、东北地区165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近51 a来≥0 ℃和≥10 ℃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气候变暖对华北、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1 a来华北、东北地区气温增暖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达0.32 ℃/10 a(P<0.001),且与各项热量资源指标相关显著。随着气候变暖,≥0 ℃和≥10 ℃积温及持续天数普遍显著增加,其气候倾向率分别在(30 ℃·d)/10 a和2 d/10 a以上;2000年以后亚热带北界和暖温带北界在华北、东北地区均出现了北移,以亚热带北界移动幅度更大;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年两熟制种植北界在山西和辽宁两省明显北抬,平均移动幅度超过1.5个纬距。华北、东北地区≥0 ℃和≥10 ℃积温及持续天数普遍增加是受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共同影响,≥0 ℃前者比后者的影响更明显,≥10 ℃两者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94.
川渝地区气候与物候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川渝地区44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和2个物候观测站的物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与物候变化特征:最近10 a年均温度比前30多a高0.68℃,年均降水量基本无变化。低温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低温天数、低温积温绝对值都在减少。日均最高温度在高原南部、西南山地减少,其它地区都增加;日均最低温度都在增暖。降水在四川盆地下降,在重庆西部、川西高原增加。降水日数在高原西部增加,其它地区都下降。春始期仁寿略微推迟,北碚微弱提前;秋始期都推迟。展叶期的杏树、刺槐、水杉、紫荆、梧桐推迟,紫藤、毛桃提前。落叶期仁寿刺槐提前,北碚的植物全部推迟。  相似文献   
95.
本文利用攀枝花市区1977~2009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以及逐日最高气温资料,运用气候趋势系数、累计距平、MK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分析了攀枝花市区气温变化趋势,主要结论有:(1)33年来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呈现弱的下降趋势,与全球升温趋势相悖。(2)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升温趋势率为0.24℃/(10a),大大高于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升温趋势率0.09℃/(10a)。(3)高温日数及热积温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热积温下降趋势率为8.4℃/(10a)。(4)市区炳草岗年平均气温相对稳定,不存在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96.
近50年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5年东北地区100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得出各年代稳定通过10℃,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分布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气温持续增暖,线性趋势达0.4℃/10 a,较我国其他地区更为显著,且与各热量资源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使得稳定通过10℃,0℃积温普遍显著升高,且稳定通过10℃,0℃积温的持续天数也普遍显著增加;稳定通过10℃,0℃积温和持续天数的等值线在东北平原和相对平坦的内蒙古高原向北大幅度推进,而在山区有向高海拔地区抬升的趋势;稳定通过10℃,0℃积温持续天数普遍增加是受到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而且起始日期提前比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更明显。东北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有利于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稳定。  相似文献   
97.
近40a来长江流域≥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光训  丁明军 《热带地理》2016,36(4):682-691
基于1970―2013 年长江流域131 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M-K 检验及滑动T 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该区≥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突变时间较早的区域主要有嘉陵江流域,中游干流区,太湖流域和下游干流区(1997 年);而岷江、沱江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较晚(2001年);长江源头的金沙江流域最晚(2002 年)。2)在区域尺度上,1970 年以来,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高原气候区日平均气温≥10℃积温的初日分别以-1.25、-1.39、-0.8 d/10 a 提前,终日分别以1.52、1.43、1.47 d/10 a 推后,持续日数以2.97、2.92、4.62 d/10 a 幅度延长。积温总体上分别以113.5、88.8、77.3℃/10 a 增加。3)≥10℃积温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积温增加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汉中―奉节―五峰―吉首―武冈―道县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海高原的个别站点。  相似文献   
98.
利用吉木乃县1961-2010年的积温和小麦产量资料,对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生长期积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吉木乃县的积温变化是明显的,积温显著增多,≥0℃积温变率为83.7℃/10a,≥10℃积温变率为57.5℃/10a;稳定通过0℃和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初终间日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春夏季积温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关系显著,当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小麦产量将增加0.15%;当1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产量将增加0.12% 。积温变化使小麦冻害减轻,但干旱、干热风危害加大。  相似文献   
99.
西北地区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西北5省(区)150个测站1961~2003年历年日平均气温,引入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对〈0℃负积温、〉0℃和〉10℃积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进行分析。采用EOF分解后的时间系数,利用小波和M-K分析方法,对〈0℃负积温、〉0℃和〉10℃积温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0℃负积温表现为全区一致增加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52.9℃/10 a,增长最快;〉0℃积温的平均气候倾向率为50.7℃/10 a,西北地区〉10℃积温的平均气候倾向率为49.3℃/10 a,增长最慢。〈0℃负积温、〉0℃和〉10℃积温均从1986年开始增加,在1995年后增加趋势更加明显。1987年是负积温显著增温的突变年份,〉0℃积温在1996年前后发生突变,〉10℃积温在1995年前后发生突变。小波分析结果呈现出〈0℃负积温存在准6 a和准9 a的振荡周期;〉0℃和〉10℃积温存在准8 a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00.
藏北牧区牲畜掉膘期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那曲地区1971-2005年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持续时间及期间的负积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近35 a来藏北牧区牲畜掉膘期及期间温度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藏北各牧区牲畜掉膘期开始日均呈现推迟趋势,平均推迟2.1~4.9 d/10 a;终日变化不显著;掉膘期持续时间均呈现缩短趋势。掉膘期间各牧区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5℃的负积温为减少趋势。掉膘期持续时间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掉膘持续时间短,有利于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