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45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秋季养生     
李慧敏 《河南地质》2008,(10):37-37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气候由热转凉而生燥,常见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症。燥邪易伤肺,还会引发干咳。所以秋天一定要注意养生,防止燥邪对人体的侵害。  相似文献   
422.
建华 《河南地质》2008,(10):36-37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锻炼。”入秋以来,几场秋雨,气温有所下降,在经历了炎夏的酷暑和湿闷后,人们倍感秋季的凉爽和舒适。宜人的秋季,也是锻炼身体的黄金季节,这里列出几种比较适宜秋天的健身运动。  相似文献   
423.
利用1971—2017年9—11月榆林市12县(区)气象站逐日(20—20时)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和小波分析法对榆林秋季区域连阴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1—2017年榆林出现秋季区域连阴雨37次,平均每年出现08次;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频次显著增加,2000年后由07次/年增加到1次/年。区域连阴雨的空间分布呈东南部多于西北部。区域连阴雨多发生于9月,最多的时段出现在9月中旬;持续时间以4~7 d为主。通过小波分析发现秋季区域连阴雨存在2 a、5 a和8 a变化周期。榆林市连阴雨天气主要由高原北侧冷空气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边缘的东南风或高原东侧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所输送来的暖湿气流交汇所致。  相似文献   
424.
2015年11月5—8日发生的一次江淮气旋具有与以往过程不同的特征,发生时间晚、路径偏北东移、途经山东半岛后又南折,导致山东半岛连续降水36 h,降水时段内累积降水量最大接近50 mm。为揭示上述特点的成因,利用FNL(Final Analysis Data of Global Forecast System)再分析数据进行了天气形势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且强度较强是导致气旋过程发生时间偏晚、路径偏北东移的重要原因,而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化与2015年强厄尔尼诺事件有很强的关联性。借助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数值试验探究了气旋过程路径偏北又南折的原因,发现:1)黄海的高海温有利于海面水汽通量向上输送,积云对流加强,潜热释放促进江淮气旋增强发展;高空西南气流对增强气旋的控制较弱,导致气旋没有一直向北移动,中途发生南折。2)黄海南部海温较北部偏高约4 ℃,低空大气南、北部之间形成的能量锋区对江淮气旋的南折有指向作用;同时对流层低层偏北风的存在以及副热带高压的短时南撤为气旋的南折提供了动力环境。  相似文献   
425.
支蓉  陈丽娟  竺夏英 《气象》2018,44(4):572-581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台站气温、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2017年秋季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结果表明2017年秋季我国降水阶段性特征明显,9—10月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主要受东亚环流型组合异常的影响。东亚500 hPa高度距平场从高纬至低纬呈“+-+”的异常分布,极区高度场偏高,极涡分裂偏向东北亚地区,贝加尔湖 巴尔喀什湖地区为显著低槽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偏西偏北,有利于华西秋雨偏强。此外,850 hPa距平风场上朝鲜半岛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引导偏东路径的冷湿气流输送至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区,与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区,造成黄淮及江淮等地降水异常偏多。进一步诊断表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秋季转为偏冷状态,热带太平洋地区Walker环流明显增强,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西伸偏北;9—10月热带印度洋偶极子维持正位相有利于在孟加拉湾形成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并同样有利于副热带高压西伸偏北。因此,海温外强迫信号的影响加上中高纬环流异常的共同作用造成9—10月东亚环流型异常特征,并进一步导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426.
秋季南极涛动异常对冬季中国南方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卓蕾 《大气科学》2014,38(1):190-200
本文针对秋季南极涛动(AAO)和冬季中国南方降水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年际变化关系。AAO正(负)异常年,副热带西风急流显著增强(减弱),欧洲西部槽、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沿岸大槽均偏强(偏弱),阿留申低压、南支槽和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偏强),西南急流上的扰动不活跃(活跃),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偏北风(偏南风)和OLR弱正距平,导致南方降水偏少(偏多)。两半球存在东亚—南半球高纬地区和纵贯太平洋南北的两个遥相关型,海洋性大陆对流活动可能是秋季AAO影响南方冬季降水的一个机制。因此,秋季南极涛动的异常很可能对预测我国南方冬季降水有显著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27.
利用常规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2012年9月1日08时—2日08时贵州省毕节市秋季暴雨天气过程进行释用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冷空气从偏北路径南下背景下,高空槽东南移、中低层切变和地面冷锋南压共同影响造成。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能量条件等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但对强降水的落区预报参考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428.
利用2013年9-11月山东省气温、降水资料以及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距平场等资料,结合逐日高空环流形势,分析了山东省2013年秋季天气特点、环流特征和主要天气过程,对季内的主要天气及其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29.
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主要环流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南州8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甘南秋季连阴雨在9月各旬均可出现,10月只在上、中旬出现,地理分布上秋季连阴雨出现次数自西向东减少,玛曲、碌曲最多,卓尼、临潭最少。过程降水量在15.0~50.0 mm之间的连阴雨出现次数最多,约占总次数的78.0%;持续时间出现最多的是5~10 d,约占总次数的84.4%。近30 a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出现站次呈"V"形分布,1980年代秋季连阴雨次数较多,1990年代秋季连阴雨出现站次最少,进入21世纪后连阴雨次数开始增多,秋季连阴雨次数的多少对秋季降水量有直接影响。1990年代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次数与秋季降水量的减少是由于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的调整所导致的,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个例分析表明,在副高边缘型连阴雨过程中,副高偏强,有利于副高西侧西南气流把孟加拉湾水汽经过高原输送到甘南,对连阴雨天气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巴尔喀什湖槽稳定维持,同时高原上不断有低值系统形成东移对纬向环流型连阴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物理量分析表明二者在水汽输送和辐合、上升运动区的位置也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30.
利用1960年至2010年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中国月平均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趋势,长江下游地区秋季(9,10月)降水量时空变化,着重对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次年长江下游地区秋季降水做相关性分析,配合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极值年对应的秋雨时期环流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年际变化显著,自1960年来大幅下降,2000年后小幅回升但仍未达到先前水平。(2)长江下游地区秋季降水主要集中在9月,且降水量呈同多同少分布,年际变化显著,1985年后降水总量偏少。(3)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长江下游地区秋雨降水量存在相关关系。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时,次年长江下游地区秋季降水量大,其中部分地区相关性非常显著;反之当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弱时,次年长江下游地区秋季降水量也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