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45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1 引言 湘西南地区秋季(9~11月)常有连阴雨天气过 程发生,造成持续低温,甚至洪涝灾害。因此,作好秋 季连阴雨分析和预报,对农业生产、减灾防灾都具有 较大意义。 以怀化、靖州、通道三县代表湘西南地区,若其 中两地或以上出现降水,则定为一个雨日。把连续5 个或以上的雨日称为一次连阴雨过程,降水可以是 暴雨、大雨,也可以是中雨或小雨。  相似文献   
182.
普查1990~2003年河南寒潮资料,筛选出发生在11月上旬的全省性寒潮天气过程,对过程发生前5~10天的候图进行位势高度梯度分析及合成分析,从梯度场和合成图中找出秋季寒潮爆发前5~10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3.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为试验区,利用2009年9-10月3种不同植被覆盖下浅层地温数据,分析了秋季地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地温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地温呈现波动的下降过程,梭梭地温降幅达8.1℃,为最大.晴天时,梭梭、苜蓿、麻黄的地温日变化为标准的波形,变化过程明显.而多云天气时的地温白天上升幅度小,甚至下降.其日变化幅度远小于晴天.地温的昼夜变化过程差异明显,白天地温均值高于夜间.此外降水、灌溉使得地温下降,在随后的1~2d后逐步回升,而苜蓿的收割导致地温日变化更加明显.天气状况、降水、灌溉等可以造成地温峰值位相提前或滞后,但谷值的位相却相对稳定在08时前后.  相似文献   
184.
利用2002年10月2日—12月1日的HLAFS资料,计算得到组合因子,通过相关系数的检验得到预报南京秋季(10—11月)降水的组合预报因子。把这些组合因子和对应的降水实况输入人工神经网络中进行学习和训练,最后得到南京秋季降水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方法。检验和试预报结果表明,预报降水的准确率为70%~80%,高于HALAF模式10%~20%。  相似文献   
185.
北京秋季城市热岛效应及其气象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北京地区地面气象观测台1990~2004年10月的气温资料,分析了近15年来北京秋季城市热岛的特征,结果表明,北京秋季夜间城市热岛要强于白天.此外,对比分析了一个强热岛和一个弱热岛的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秋季夜间特定条件下存在强热岛,白天城市强热岛会减弱消失,城市强热岛的日变化非常明显.夜间城市强热岛形成和维持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白天日照充足的晴夜,北京城郊地面风场很弱(≤1.0 m·s-1),同时城区垂直方向47 m以下大气风场持续很弱(≤1.0 m·s-1),城区320 m以下大气持续存在强逆温.日落后郊区地面大气降温速率和幅度远大于城区,促使夜间强热岛的形成和维持.白天日出后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所引起的郊区地面大气升温速率和幅度大于城区,城区大气稳定度的减弱以及城区大气逆温的消失是夜间强热岛减弱并最终消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6.
我国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1961—2010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给出了我国秋季连阴雨的定义,分析我国秋季连阴雨和不同级别(5~7 d、8~10 d和11 d及以上)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将我国秋季连阴雨划分为华北、西南、江淮和华南地区4区,并分析华北地区秋季连阴雨期间和不同级别秋季连阴雨期间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秋季连阴雨及不同级别秋季连阴雨50 a累计频次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较大,黄河以北地区较小;随着连阴雨级别的增加,连阴雨频次大值区由东南地区移向西南地区;频次标准差与频次的分布特征类似。2)华北地区连阴雨及不同级别连阴雨期间,巴尔喀什湖与贝加尔湖间的阻塞高压增强,850 h Pa上增强的偏北和偏南气流交汇于华北地区,500 h Pa上东亚大槽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引导南方暖空气北上,冷、暖空气在华北地区交汇,易形成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87.
利用2010年秋季(9—11月)山东省各地的气温、降水及月旬平均500hPa高度场和距平场等资料,分析了气候特点、环流特征和主要的天气过程,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8.
2007年10月5—6日,北京地区在通常干爽的秋季出现了大雨过程。采用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发现,北京这次大雨天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东南沿海“罗莎”(0716)台风的远距离影响。主要表现在:(1) 台风外围环流波动在对流层顶向北传播,在北京上空与西风带波动叠加,形成对流层上层强辐散;(2) 台风北侧东风环流将东海和黄海的水汽汇聚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后沿着副高边缘向北输送至40 °N附近的北京地区;(3) 受“罗莎”台风影响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辐合带向北推移1.5个纬距,形成北京地区的水汽辐合。动力分析显示,北京地区上空对流层500 hPa以下强辐合,500 hPa以上尤其是300~200 hPa强辐散,形成几乎整层的上升运动和600 hPa以下水汽的辐合,对大雨的产生十分有利。此外,大雨期间对流层顶长时间强的冷平流和对流层中低层的暖平流,在一定程度上对降水的维持起到了积极作用。敏感性试验同时表明,没有“罗莎”台风的影响,北京地区上空上述动力条件基本不存在。   相似文献   
189.
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一次广西秋季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加深对华南秋季暴雨的认识,利用常规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2008年10月31日~11月1日广西西部秋季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地面弱冷空气、低空切变和副高边缘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的。对流层低层东南气流和中高层的西南气流输送的水汽在广西西南地区上空交汇,是造成这次强降水天气的有利条件。广西西南地区较强的差动涡度平流和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增强了该地区的上升运动。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本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90.
田阳秋季低温冷害规律性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田阳县1961~2010年秋季低温冷害气象资料的统计,引用气候倾向率、气候趋势系数作分析,结果表明,田阳50a来秋季低温冷害初日,日数呈显著性推迟和减少趋势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