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8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454篇
大气科学   307篇
地球物理   196篇
地质学   778篇
海洋学   173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269篇
自然地理   125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331篇
  2008年   334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377篇
  2005年   338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31.
932.
933.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基础之上的,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标志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34.
管理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所进行的计戈Ⅱ、组织、监督和调节等活动,或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生产过程的指挥、协调、监督、服务等活动。它是由协作性劳动产生的。因此,也可这样说,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达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它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软科学,不仅与经济、  相似文献   
935.
地质灾害堪称地球表层系统的“群灾之首”。诸种灾害发育的连锁性、叠加性、相关性和群发性,是自然动因(含天象、地象、气象因素,主要由自然地质作用引发)与社会经济动因(人类活动失控致灾)的藕合效应。地质环境日益恶化,地质灾害频发所造成的巨大社会经济损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地质灾害社会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体系,是事关防灾减灾、强国富民的根本大计。笔者认为:我国地质灾害社会经济学研究必须以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地质社会学、技术经济学、决策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导向,建立“灾害系统观”与“灾害社会观”,深化对“自然社会综合症”与“自然社会灾害群”的新认识;采用先进的“系统分析法”和定性定量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含建立逻辑模型、数学模型、电算模拟、系统仿真、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等程序),作为本学科研究方法的主干;重点阐明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防治—控制—预报—救灾—灾后复兴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相应提出防灾减灾的社会经济对策。本学科研究内容拟集中在地质灾害社会经济学基本原理、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效应的系统分析、地质灾害社会经济问题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系统工程研究,以期建立防灾抗灾优化决策—指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36.
937.
余姚市立体地图是—幅能基本反映我市地面起伏、行政区划、自然地理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彩色立体图,目前已安装完毕,正式启用。这是继浙江省立体地图研制成功后的第—幅产品,也是我省第一个制作立体地图的县(市)级单位。  相似文献   
938.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我国地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跨入21世纪之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重大任务。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我国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我国及各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地理学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支撑科学之一,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39.
中国农民工聚居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相关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聚落形态,中国农民工聚居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农民工聚居区研究划分为起步阶段、扩展阶段、社会空间转向和社区治理3个阶段。总体上看,对农民工聚居区的研究,在空间形态方面从静态走向动态,社会网络方面从群体走向空间,形成机制方面从传统的社会学、城市地理学视角转向制度经济学、文化地理学和空间生产视角,聚居区从改造管理走向合作治理,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论文从研究思潮、研究视角、研究重点等方面比较了中国农民工聚居区与西方移民聚居区的差别,并对未来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0.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省委提出的"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一三一"总体要求,即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明确了"十三五"乃至未来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