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4篇
  免费   426篇
  国内免费   107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277篇
地质学   2670篇
海洋学   481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23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3年   2篇
  1952年   3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3篇
  1941年   2篇
  1926年   3篇
  192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费利东  肖晓牛  肖娥  刘军  白涛 《现代地质》2020,34(3):579-587
滇中播卡铜矿床是著名“东川式”铜矿床的典型代表,但对其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认识存在争议。对矿区典型铜矿发育的金属硫化物进行硫和铅同位素组成分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人占石铜矿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为1.6‰~10.7‰,指示硫以岩浆(火山喷发)作用为主要来源,并受到沉积作用影响。铅同位素测试结果则表明人占石铜矿、天生塘铜矿、竹箐凹子铜矿和白石岩铜矿中的铅主要来源于壳幔混合物质。综合前人研究和本次硫、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播卡铜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且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992.
用LA-ICP-MS技术测得卡贡地区似斑状钾长花岗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178±2 Ma(MSWD=3.7,n=20),属于早侏罗世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具富碱富钾(K2 O+Na2 O=8.02%~8.76%,K2 O/Na2 O=1.71~2.11)、低铝(Al2O 3=14.08%~14.73%,A/CNK=1.01~1.04),不含透辉石和刚玉分子较低的特征;岩石普遍富集Rb、Th、K、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Ba、Nb、Sr、P、Ti等元素,高场强元素Zr、Nb、Ta含量极低,(Ga/Al)×10^4值为4.48~5.06,Rb/Sr值为1.84~2.29,均显示出岩浆分异程度较高的特征;岩石的形成与俯冲消减作用有关,其构造环境由挤压环境逐渐向相对伸展环境转变,伴随着地壳深部压力减小,幔源岩浆上涌,并与上覆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993.
那更康切尔银矿是东昆仑造山带的大型热液脉型独立银矿床,有望达到超大型规模。以矿区地质特征为研究基础,开展硫化物硫-铅同位素、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铅同位素研究,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及两类岩体与成矿的关系。矿区硫化物样品(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的δ34S值介于-6.1‰~3.9‰之间,主体δ34 S值介于-4‰~2.1‰之间,数值集中,指示成矿物质硫源具有深源岩浆硫的特征。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中206 Pb/204 Pb、207 Pb/204 Pb、208 Pb/204 P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28~18.62、15.6~15.73、38.38~39.1,矿石铅具有壳幔混合源的特点。矿区内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9±1 Ma,(206Pb/204Pb)i、(207Pb/204Pb)i、(208Pb/204Pb)i值分别为18.389~18.585、15.638~15.648、38.288~38.558;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52±1 Ma,(206Pb/204Pb)i、(207Pb/204Pb)i、(208Pb/204Pb)i值分别为18.348~18.447、15.625~15.629、38.394~38.412,铅同位素组成投图显示成矿与2类岩浆岩关系较弱,与区域上鄂拉山组火山岩呈较明显的线性相关。那更康切尔银矿与邻区哈日扎铅锌银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物质来源,硫源具有同一性,且矿石铅同位素组成表现出很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2个矿床的成矿物质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源区或演化过程。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特征均表明两者属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综合本文及前人对那更康切尔银矿床的研究,构建了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为区域内同类型银矿床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4.
论四川盆地下中三叠统成盐模式及找钾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盆地下中三叠统盐系发育,是我国海相碳酸盐型找钾的重要地区和层位。研究表明,成盐作用受古构造活动控制,成盐模式为“多通道的巨型浅水盆地蒸发成盐模式”。成钾条件是具备的。广泛分布该下统嘉陵江组T_1j~5—T_2l~1盐系的川东北、川东地区,中统雷口坡组T_2l~4盐系的川西地区是成钾有利地区。而成盐期后的成岩变质、构造形变和淋滤溶蚀作用对盐钾的破坏,不容忽视。可见加强成钾有利地区保存条件和构造条件的研究,是急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95.
夏萍  徐义刚 《中国科学D辑》2004,34(12):1118-1128
通过对滇西新生代两类富钾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 发现该地区存在两个不同的地幔域, 对应于产地的大地构造属性. 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的洱海高钾火山岩(42~24 Ma)富集LILE, 亏损HFSE, TiO2含量低(<1%)、具有高的初始87Sr/86Sr值(0.7064~0.7094)和负的εNd值(&#8722;3.84~&#8722;4.64), 与世界上典型的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富钾火山岩相似, 其源区是受古特提斯域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型尖晶石相方辉橄榄岩. 位于华南板块的马关富钾火山岩(<16 Ma)具有OIB型微量元素特征, TiO2含量高(>2%)、具有低的初始87Sr/86Sr值(0.7041~0.7060)和正的εNd值(5.46~7.03), 与板内高钾火山岩类似, 其源区是受源自软流圈小体积硅酸岩熔体交代的饱满型石榴子石相二辉橄榄岩. 认为不能用统一的构造模型来解释两类富钾火山岩的时空展布. 洱海地区的岩浆活动与加厚岩石圈的对流减薄有关, 而马关地区的火山活动受控于南海张裂过程.  相似文献   
996.
根据紫金山铜矿的实际情况,分析采用原地破碎细菌浸出工艺回收紫金山铜矿资源的工程技术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997.
贵州牛角塘镉锌矿床中发现原生硫镉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铁庚  张乾  叶霖  邵树勋 《矿物学报》2004,24(2):191-196
在贵州牛角塘镉锌矿床中既有次生硫镉矿的存在,也发现了原生硫镉矿。硫镉矿的产状如下:①呈包裹体形式产于硫化物中;②以不规则晶粒赋存于硫化物粒间:③形成硫镉矿.方铅矿细脉或硫镉矿微脉穿插硫化物;④分布在黄铁矿中方铅矿或闪锌矿周围;⑤被菱锌矿胶结并交代,形成硫镉矿残骸状角砾;⑥组成菱锌矿.硫镉矿疏松集合体或菱锌矿.硫镉矿细脉;⑦呈皮壳状或薄膜状分布在氧化矿石表面或裂隙面上。前五种形式产出的硫镉矿为原生硫镉矿,主要分布在原生矿石或弱氧化的矿石中。后两种产状的硫镉矿为次生硫镉矿,分布于氧化矿石晶洞中或矿石表面和裂隙面上。并从Cd、Zn地球化学特性、热力学和结晶化学性质探讨了原生硫镉矿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98.
采用单矿物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对乔霍特铜矿区钾长花岗岩中钾长石进行精确的年龄测定,获得坪年龄为274.78±0.44 Ma,等时线年龄为272.7±3.0 Ma.鉴于该钾长花岗岩体形成之后未见构造变形和热液蚀变现象,因此40Ar-39Ar同位素年龄代表钾长花岗岩中钾长石结晶年龄,即钾长花岗岩体的结晶晚期年龄.根据钾长花岗岩体和乔霍特铜矿体的空间关系、铜矿石的品位变化、钾长花岗岩和铜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及铜矿石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等,认为乔霍特铜矿床的成矿作用直接与钾长花岗岩的侵入活动有关,钾长花岗岩中钾长石结晶年龄基本上代表乔霍特铜矿床成矿时代的下限.  相似文献   
999.
一种刚玉夕线钾长片麻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刚玉夕线钾长片麻岩是产于新太古代迭布斯格岩群中的一种低Si、高Al、高K的特殊岩石,主要包括刚玉钾长金红石片麻岩、黑云夕线钾长金红石片麻岩2种岩石组合,呈互层状产出。刚玉、夕线石和钾长石是通过白云母的变质分解和白云母 SiO2的变质反应而生成的。形成温度约为720—760℃,压力约为0.6-0.8GPa。由于温度和压力稍高,岩石中已开始出现重熔钾长石细脉。环带状次生白云母的出现属退变质反应。变质程度为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达高角闪岩相,与围岩的变质程度一致。其原岩是在较短的稳定条件下由富K、富Al的花岗质岩石经强烈风化搬运进入大陆边缘沉积盆地,再经化学分解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不同的原岩组合。  相似文献   
1000.
强弱风浪扰动下太湖的营养盐垂向分布特征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一次风速12m/s的强风浪过程中及在连续多天弱风浪之后,对太湖梅梁湾一浅水区营养盐、悬浮物等的垂向分布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底沉积物约20cm的情况下,强风浪期间与弱风浪期间相比,湖水中悬浮物浓度提高了10倍,总磷浓度提高了3 6倍。而强风浪期间与弱风浪期间的水体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活性磷(SRP)的浓度无显著差异。说明尽管强风浪过程引起沉积物大量悬浮,水体悬浮颗粒态营养盐显著增高,但是由于悬浮过程营养盐释放与沉降机制作用十分复杂,活性营养盐的浓度未必能提高。无论强风浪还是弱风浪期间,水体的表层至水土界面上50cm层的悬浮物浓度、营养盐浓度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但明显低于水土界面上50cm内的悬浮物浓度和总磷浓度。无论是强风浪期间还是弱风浪期间,表层到底层水体SRP浓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