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9篇
  免费   865篇
  国内免费   1624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416篇
地质学   4806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89篇
自然地理   299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4篇
  1947年   6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7篇
  1941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01.
龙首山西段发现科马提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2.
滇西特提斯造山带的演化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罗君烈 《云南地质》1990,9(4):247-290
滇西地区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从晚近造山带的动力场看,它是特提斯构造带的一部分,又濒临与环太平洋构造带的交切点;从地史发展的构造格局看,它处于欧亚陆块南缘和冈瓦纳陆块相碰撞的地域。碰撞过程中,分属上述两大超级地质构造单元的扬子、印支、掸邦、藏南、印度等板块相继拼接,使滇西地区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在滇西区域地质发展过程中,特提斯构造起主要作用。本文指出古特提斯呈东西两支伸入滇西;新特提斯虽不经过云南,但它沿雅鲁藏布江到密支那的拼合,使滇西大部分地区可纳入基墨利地块,产生强烈的陆内变形。滇西地区存在11个地质构造单元,分属古特提斯发育前存在的“变质地体”和“微板块”,还有古特提斯威尔逊旋回过程中出现的“古特提斯增生带”。本文按古特提斯之前、古特提斯威尔逊旋回中、古特提斯之后的三个阶段论述了滇西地区的地质构造及相应的成矿活动。  相似文献   
203.
204.
本区位于龙首山山系西部,属甘肃省重要的铜、镍金属矿远景成矿带。利用大比例尺航天、航空像片及计算机功能处理片对桃花拉山一带地质构造作了详细解译,首次圈出青龙山菱块构造和环形构造,结合已有地质、矿产、物化探成果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桃花拉山,青龙山遥感找矿模式,为开展矿产普查工作提供了有效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205.
206.
本文通过重磁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反演、天然地震震源的统计以及深断裂与火山活动关系的研究提出:佳木斯地体与两侧的造山带有着截然不同的地壳物质组成和构造类型,晚白垩世以来,其深部构造活动性较两侧更强。  相似文献   
207.
大别造山带钾氩年龄的解释—差异上升的地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冷却年龄理论和大别造山带变质岩K-Ar表面年龄的平面分布,指出这些年龄既不代表岩石形成事件,也不简单地反映后期热事件,而代表岩石经剥蚀隆起温度下降到该矿物封度温度以来的时间,即反映地区的构造隆起历史。现有资料说明大别造山带整体在印支期开始隆起,但中部罗田—英山一带则隆起较快或地热增温率高,因而表现出年轻(燕山期)的表面年龄。  相似文献   
208.
209.
210.
大陆碰撞构造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对青藏高原分布的蛇绿岩带的地质特征进行剖析,认为这些蛇绿岩是陆内裂谷环境产出的初始洋壳而不是大陆缝合线。然后对喜马拉雅山系的构造特征及其造山体制加以讨论,认为以喜马拉雅山系作为碰撞造山的样板并无地质事实的根据,而是一种想当然的臆说,后来也得不到参验。结论:碰撞造山带在大陆是不存在的,是看不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