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2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12篇
地质学   481篇
海洋学   342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10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刘家欣 《岩矿测试》1994,13(3):195-197
在0.13mo1/LN_2SO_4及8%丙酮介质中,p(Ⅴ)-Sb(Ⅲ)-W(Ⅵ)三元杂多酸在示波极谱仪上产生一良好的吸附还原波。峰电位为一0.52V(υs.SCE),峰电流(导数波高)与P浓度在8.0×10 ̄(-7)~2.0×10 ̄(-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2.0×10 ̄(-7)mol/L。对极谱波的性质进行了探讨,用该法测定了钢标样中的微量P,结果与推荐值相符。  相似文献   
952.
贾利 《岩矿测试》1991,10(3):207-208
本文探讨了用ICP-AES法测定河流、湖泊底泥中的总磷。使用HNO_3-HClO_4分解试样,将底泥中的聚合磷酸盐和有机磷全部转化为正磷酸盐,在P I255.3nm波长下测其发射强度,2%的HClO_4介质中测定范围为2—5000μg/ml的P。  相似文献   
953.
侯增谦 《岩石学报》1992,8(3):222-0
华北富磷碱性-偏碱性杂岩的岩浆成分和岩浆熔体结构对岩浆的含磷性和磷的富集起着控制作用。磷的富集作用发生在岩浆起源阶段和岩浆分异作用(岩浆不混溶作用、结晶分异作用)阶段。在这两个阶段的演化过程中,P_2O_5含量及其变化趋势严格受岩浆成分、熔体结构(如NBO/T,M/F)和α_(SiO_2)、μ_(K_2O)控制,表现为P_2O_5含量与SiO_2、K_2O、K_2O+Na_2O及CaO/(MgO+SiO_2)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54.
磷作为海洋浮游生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其准确测定对海洋生态系统元素循环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文献中对于海洋浮游生物中总磷的测定方法报道不多。由于海洋浮游生物生存的高盐海洋环境,高盐基体的存在导致常规检测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磷的含量。为剔除高盐基体效应及干扰,本文运用微波密闭消解预处理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联合标准加入法建立工作曲线,同时结合样品的特异性,对ICP-OES分析谱线、射频功率、雾化气流速、观测高度、蠕动泵泵速和观测方式等仪器参数进行优化,构建确定了准确测定海洋浮游生物中总磷的优化条件和技术流程。实验结果显示, ICP-OES最佳工作条件为分析谱线P213.617 nm,射频功率1 300 W,雾化气流量0.8 L/min,观测高度14mm,进样泵速1.5 m L/min,观测方式轴向。标准加入法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99,相对标准偏差为1.36%~1.67%,加标回收率为92.6%~94.3%,方法检出限为0.010 mg/L,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为海洋浮游生物及其它高基体生物样品中磷含量的准确测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55.
利用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岩芯中有机碳及磷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沉积速率(16.5~32.5 cm/ka)变化小,不是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对于全新世氧化性底水环境,末次盛冰期/冰消期冲绳海槽缺氧底水环境提高了沉积物对有机碳的埋藏效率。冲绳海槽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相对含量与其他边缘海沉积物中的相似。交换态磷(Ex-P)含量低、变化小。末次盛冰期/冰消期缺氧底水环境下铁氧化物的还原溶解导致铁结合磷(Fe-P)释放以及自生磷矿物(Au-P)的形成。全新世氧化性底水条件有利于铁氧化物的有效再生及对磷的再吸附,但不利于Au-P的保存。总有机碳(TOC)和有机磷(Org-P)之间良好的相关性表明TOC埋藏对Org-P含量的重要控制作用。冲绳海槽沉积物中碎屑磷(De-P)含量低于长江口及东海陆架沉积物中的含量,这与陆源碎屑向外海传输减弱有关。在约9.3kaBP(岩芯200cm深度),TOC、Fe-P、Org-P、De-P以及FeHR均出现的极小值可能由物质坡移造成。  相似文献   
956.
A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ynamic model of mesocosm pelagic ecosystem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summary and synthesis of the models available, in which seven state variables (DIN, PO4-P, DON, DOP, phytoplankton, zooplankton and detritus) were included. Logically it had five modules--phytoplankton, zooplankton,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s, dissolved organic nutrients and detritu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model could simulate the variations of DIN, PO4-P, DON, DOP, POC and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 pelagic ecosystem in mesocosm properly, based on the site experiment data in the Jiaozhou Bay in the autumn of 1999 and the summer of 2000. Not only the logical structure but also the model parameters were feasible, and about 20 parameters were made to fit for the Jiaozhou Bay during the simulation. All of these are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ontrol mechanism of nutrients biogeochemical cycling in the Jiaozhou Bay and other China' s coastal waters.  相似文献   
957.
贵州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瓮福磷矿下矿层条纹-条带状磷块岩的磷条带、泥岩条带、上矿层磷块岩的磷质、白云质胶结物有各自不同的铅同位素组成特点。在Zartman铅构造模式图解中,下矿层磷条带和泥质磷块岩条带位于地幔铅、造山带铅和上地壳演化线之间,并呈很好的线性关系。上矿层块岩的白云质胶结物远离所有类型铅的演化线。下矿层的泥岩条带位于幔源铅和上志壳铅演化线之间,但与磷质不同,更偏向于白云质胶结物的分布区。在朱炳泉等(1998)的△γ-△β铅来源分类图上,上矿层和下矿层的甩磷质样品分布于地幔铅、上地壳与地幔混合俯冲带碎屑沉积作用铅和海底热水作用铅区。上矿层磷块岩的白云质胶结物分布于上地壳和地幔混合俯冲带岩浆作用铅、化学沉积型和海底热水作用型铅区。泥岩条带分布于地幔源和海底热水作用型铅区。因此,瓮福磷矿磷质样品的铅主要具地幔铅、上地壳铅和热水沉积作用的混合来源,以地幔为主。上矿层白云质胶结物铅同位素具有海源和海底热水作用的混合来源。下矿层泥岩条带铅同位素具地幔、上地壳和海源铅的混合特点。陡山沱期大规模磷质成矿的初始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预示着磷质的超常成矿与磷质生物的爆发可能与地幔体制的变化有某种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958.
千岛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氮和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流域尺度研究氮、磷随地表径流的流失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通过研究千岛湖流域降雨径流中总氮(TN)、总磷(TP)、可溶氮(DN)和可溶磷(DP)浓度变化,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氮素、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日降雨量与径流水中的总氮、可溶氮、总磷和可溶磷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降雨径流中总氮和总磷浓度变异较大.红薯地和园地等有人工耕种的坡地氮磷流失浓度最大,草地和林地等受人工影响干扰少的土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浓度相对较少.高坡林地降雨径流中氮磷流失浓度大于缓坡林地,平均DN/TN值和DP/TP值变化较小,分别为0.45和0.22左右.  相似文献   
959.
该文通过太行山几种土壤类型模拟降雨实验,研究其自然状态的土壤总氮、可溶态氮、总磷、可溶态磷的流失量及流失浓度。研究表明,自然状态土壤氮、磷流失初始浓度最高,随后呈缓慢降低趋势;总氮、总磷及可溶态磷浓度与土壤中氮磷含量有一定相关性,但受其它因素影响也较大;可溶态氮浓度与土壤中氮含量关系不大;各土壤累积产流量大小与土壤渗水性、表层结构及地表植被覆盖有很大关系,总氮、总磷累积流失量大小依次是棕壤土>石灰性褐土>褐土>淋溶褐土>酸性粗骨土。  相似文献   
960.
三江平原泥炭沼泽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采用冬季采样,现场分层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三江平原沼泽中河床一河漫滩型泥炭地和谷底洼地型泥炭沉积中总氮、总磷和有机质等营养物质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沉积层中,总磷明显在草根层富集,总氮和有机质在泥炭上层含量最高,其他营养物质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河床一河漫滩型和谷底洼地型泥炭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含量随着泥炭粒级的减小而明显增加。河流型泥炭沉积物不同机械组分中总氮的变化幅度远远大于谷底洼地型,两种类型泥炭地不同机械组分中总磷含量的变化差异幅度不大。有机质含量随着泥炭粒级的减小而明显减少。河床一河漫滩型泥炭地和谷底洼地型泥炭地中总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和0.944,泥炭中的氮主要以有机氮形态存在,而总磷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