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8篇
  免费   482篇
  国内免费   412篇
测绘学   211篇
大气科学   399篇
地球物理   362篇
地质学   1005篇
海洋学   317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69篇
自然地理   92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考点及分值可以看出,区域地理在高考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区域地理在高考地理中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命题中大量出现区域地理本身的知识。即世界和中国最基本的自然和人知识。从横向看包括位置、组成,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和工农业、城市等人特征,从纵向看包括大洲地理、分区地理、国家地理及国家内部区域差异(主要指中国);二是在高考命题中以区域为背景考查涉及该区域的自然和人特征,  相似文献   
92.
我国再生资源企业布局省际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再生利用是循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连接资源与环境两大系统的纽带, 对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压力, 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企业则是资源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最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对社会的贡献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我国再生资源企业布局、空间分布特征将有助于发现我国在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及时调整国家相关战略和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鉴于国内尚没有完整的资源再回收利用统计数据, 本文在我国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企业调查的基 础上, 设计并开发了包括23 512 个企业在内的我国再生资源企业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探讨 我国再生资源企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差异的原因, 选取人口总量、城市化水平以及交通运输条 件等14 个因子, 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系统分析了影响再生资源企业布局的因素。结果显示, 我国再 生资源企业的空间分布具有从沿海向内地带状分布的规律, 这种规律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政 策适宜等因素关系密切。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统计工作和空间布局总体规划工作是我国社会 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笔者建议启动对我国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大调查计划, 并建议国家统计部 门将我国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纳入到国家常年统计计划; 加强对我国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 空间布局的规划, 及时出台相关的管理和扶持政策并加强标准和监管系统建设, 以减小产生负面 作用的风险。  相似文献   
93.
陕北榆林地区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1~2001 年NOVAA/AVHRR 和1998~2004 年SPOT VEGETATION 归一化植被 指数(NDVI) 数据, 对榆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进了定量研究, 并且利用多年气象数据分析了降水 和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榆林地区植被有了明显改善, 其改善状况集中于8、9、10 月份; 植被 覆被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北部植被覆盖改善的趋势明显, 且变化比较平稳; 南部增加趋势 不明显, 有的地方还呈下降趋势, 变化幅度大。  相似文献   
94.
1980年以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1  
刘成武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06,61(2):139-145
依托1980~2002年的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从集约度、播种面积与耕地撂荒变化三个方面,对中国1980年以来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西部地区农地利用的集约度具有强劲的上升态势,而东、中部地区在1992~1993年时集约度下降显著,在1997年以后,集约度具有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② 东部地区农地利用的总播种面积显著下降,而西部地区却有相当稳定的扩大趋势;③ 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三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变化均经历了一个“三缩二扩”的变化过程:“缩小 (1980~1985)-扩大 (1985~1991)-缩小 (1991~1994)-扩大 (1994~1999)-再缩小 (1999~ 2002)”;但在变化幅度与发展态势上,三个区域之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播种面积有显著的下降态势,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在1999年以前,其总的态势是播种面积有所扩大,此后播种面积明显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小于东部地区;④ 中部地区耕地撂荒案例最多,涉及地域最广,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少;东部地区的耕地撂荒现象主要出现在1992~1995年,而中部地区高度集中在1998~2002年,西部地区耕地撂荒的时间分布较为均匀,没有高度集中出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5.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陈秀琼  黄福才 《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80
采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测量1990~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990~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变化速度变缓;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构成省际差异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东部地带内差异是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总体上看,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20世纪90年代初居高不下,90年代中期急剧缩小,21世纪初持续下降,并有小幅波动;地带间差异除1991年和2003年急剧上升外,其余年份持续下降;东部地带内差异较大,但差异迅速缩小,中部地带内差异居高不下,变化明显,西部地带内差异较小,波动不明显。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有两个有意义的发现:一是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和经济差异逐渐加大的发展方向刚好是相反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发展入境旅游可以起到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能起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二是中国入境旅游地带间差异逐渐缩小,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地带间差异却逐渐扩大,说明入境旅游在缩小地带间差异方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1 Introduction Ecological security is defined as the goal of stakeholders to create a condition where the physical surroundings of a community provide for the needs of its inhabitants without diminishing its natural stock (Chen, 2002; Wachernagel et al.,…  相似文献   
97.
基于1960—2020年山东省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高温热浪等级国家标准,分析了近60年山东省高温热浪日数、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各月干、湿型热浪强度和区域性热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高温热浪日数和强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热浪临界温度和日数表现为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由丘陵向平原逐渐增高/多,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年均热浪日数较多,鲁中山区和半岛南部沿海地区较少;年际变化总体呈增多趋势,其中鲁中和鲁南地区增多趋势最明显;年均热浪强度以轻度为主,鲁南地区年均热浪强度最高。山东省热浪主要发生在6、7月,5、6月以干型和轻度热浪为主,7、8月以湿型和中等强度以上热浪为主;区域性高温热浪在6月中旬和7月下旬发生频次最高,更大影响范围的区域性热浪则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相似文献   
98.
地磁台站建设中磁测异常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磁台建设磁性跟踪测试工作很重要,通过对跟踪磁测中发现的一个异常现象的分析,计算了不同重量、距离的铁磁性物质对磁房建筑场地磁场的影响,讨论了排除施工现场磁性干扰的一些办法,并得出各种重量铁磁性物质与磁房建筑物的安全距离,还讨论了地磁台部分建筑材料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99.
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共和盆地第四纪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剖面包含了四个正极性段,三个负极性段,剖面底部地层年龄约为2.11Ma B.P.。结合剖面的沉积特征和已有的孢粉组合特征分析,可以确定该剖面记录了共和盆地2.11M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且气候发生转型的主要时期依次为1.92 Ma B.P、1.75Ma B.P.、1.40Ma B.P.、1.02 Ma B.P.和0.87Ma B.P.。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青藏高原强烈隆升远程效应的结果。共和盆地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的建立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00.
相似台风“泰利”和“桑美”的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陈丽芳 《气象科技》2008,36(3):262-267
结合客观分析、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以及数值模拟资料,探讨两个相似台风"泰利"和"桑美"的风雨差异的成因."泰利"北上时与西风槽结合,形成稳定的"北槽南涡"的天气形势;"桑美"北上时其北侧存在高压坝,并且强度增强,不利于环流云系的发散."泰利"过程有弱冷空气从边界层向南渗透;"桑美"过程中低层没有冷空气活动.地面风场上,"泰利"在杭州湾以北太湖以南存在东风和东北风的辐合线;"桑美"则存在东风和东南风的辐散."泰利"过程中,浙北处在能量锋区南侧的高能区内,存在中尺度锋生,处于弱不稳定状态,有利于能量的积累和强对流的促发;"桑美"过程中.浙北处在能量锋区北侧的低能带内,并且层结非常稳定.相似台风造成的风雨影响可能差别很大,需根据具体的天气形势、边界层内冷空气活动情况、地面风场辐合线,以及能量锋区和稳定度等方面做进一步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