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11篇 |
免费 | 3926篇 |
国内免费 | 18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49篇 |
大气科学 | 331篇 |
地球物理 | 1360篇 |
地质学 | 7304篇 |
海洋学 | 3198篇 |
天文学 | 100篇 |
综合类 | 631篇 |
自然地理 | 73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381篇 |
2023年 | 537篇 |
2022年 | 683篇 |
2021年 | 678篇 |
2020年 | 561篇 |
2019年 | 526篇 |
2018年 | 465篇 |
2017年 | 467篇 |
2016年 | 490篇 |
2015年 | 466篇 |
2014年 | 695篇 |
2013年 | 503篇 |
2012年 | 607篇 |
2011年 | 538篇 |
2010年 | 510篇 |
2009年 | 491篇 |
2008年 | 498篇 |
2007年 | 463篇 |
2006年 | 488篇 |
2005年 | 367篇 |
2004年 | 339篇 |
2003年 | 342篇 |
2002年 | 273篇 |
2001年 | 264篇 |
2000年 | 274篇 |
1999年 | 237篇 |
1998年 | 218篇 |
1997年 | 267篇 |
1996年 | 237篇 |
1995年 | 220篇 |
1994年 | 191篇 |
1993年 | 183篇 |
1992年 | 199篇 |
1991年 | 188篇 |
1990年 | 191篇 |
1989年 | 150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4篇 |
1975年 | 5篇 |
196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902.
珲春小西南岔地区白垩纪花岗岩主要有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两种类型。英云闪长岩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Na2O/K2O=1.99~2.76),具有高Al2O3(15.46%~17.13%)、Sr(559×10-6~731×10-6)、Sr/Y(40~78)、La/Yb(16~21),低Y(9×10-6~14×10-6)、Yb(0.8×10-6~1.3×10-6)的特征,与埃达克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类似。花岗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Na2O/K2O=1.01~1.56,w(Sr)=312×10-6~410×10-6、w(Yb)=1.23×10-6~2.13×10-6、Sr/Y=13~32,属正常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两类花岗岩的源区均为玄武质下地壳物质,英云闪长质岩浆形成压力较高(> 1.0 GPa),深度大于33 km,花岗闪长质岩浆形成压力相对较低(0.8~1.0 GPa),岩浆来源深度为26~33 km。 相似文献
903.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全磷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开展了浅水草型湖泊乌梁素海沉积物中TP(全磷)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中TP含量在0.37~0.99 g/kg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75 g/kg;水平分布上,TP含量呈现从湖区四周向湖心递减的变化趋势,大部分湖区已具有生态毒性效应,并对湖区底栖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构成了较大威胁;垂向上,尽管沉积物中TP含量有所波动,但0~10 cm的表层沉积物中TP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揭示了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对乌梁素海沉积物中磷累积的重大影响;实验得出了粉砂、粘土粒级>极细砂粒级>细砂粒级>中砂以上粒级的TP含量序列,各粒级对TP的吸附贡献率由吸附能力和质量百分比共同控制;磷的沉积对乌梁素海富营养化进程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04.
对崇明东滩采集的表层样和柱状样品,进行样品的总磷(TP)、无机磷(IP)和有机磷(OP)以及有机质含量等的测定,分析了磷的分布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和环境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05.
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最北端,中俄界河黑龙江南岸,行政区划属黑龙江省漠河县。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相似文献
906.
Biogenic silicate 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Jiaozhou Ba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Silicate, or silicic acid (H4SiO4), is a very im- portant nutrient in the ocean. Unlike other major nu- trients such as phosphate and nitrate or ammonium, which are needed by almost all marine plankton, silicate is an essential chemical req… 相似文献
907.
一次沙尘暴过程TSP质量浓度的连续观测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采用大流量大气采集器对2001年4月6~7日特强沙尘暴期间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包头、呼和浩特、四子王旗、集宁、化德、二连浩特、苏尼特右旗等地大气中TSP浓度进行了连续观测并结合天气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暴过程中,TSP浓度的绝对值大,变化幅度也大,最小值为1.896 mg·m-3,最大值为52.153 mg·m-3,平均值为13.399 mg·m-3。各地TSP浓度变化的时序反映了沙尘暴的影响范围和移动状况的变化,TSP浓度绝对值的变化反映了沙尘暴强度的变化,从开始的较小值逐渐增至最大值,最后再回落到较低水平。内蒙古西部沙尘暴主要源于蒙古国的远距离输送,局地起沙对中部沙尘暴形成具有重要贡献。本次过程TSP浓度最大值达到空气污染程度最为严重的城市冬季TSP浓度极值的10~50倍,表明沙尘天气导致的空气污染远大于一切人为排放源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908.
909.
远源细粒辫状河广泛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其形成的致密储层是深入挖潜油气面临的挑战。结合现代远源细粒辫状河演变的遥感记录影像,运用基于泥沙水动力学的沉积过程数值模拟软件Delft3D正演远源细粒辫状河的生长演化过程,并探讨物源供给对远源细粒辫状河形态的影响,深入剖析和解释远源细粒辫状河心滩坝演化与河流分叉的交互作用和沉积过程,并进行了现代沉积验证。研究表明:①河道沿下游方向由窄变宽是触发远源细粒辫状河形成的主要地形条件。河流流速和河岸牢固程度是决定河流宽度的重要因素。②远源细粒辫状河心滩坝演化与河流分叉的交互沉积过程是心滩坝泥沙与河流流水交互作用的沉积演化过程。心滩坝泥沙与河流流水交互作用具体包括泥沙在河流中的沉积作用和河流对泥沙的侵蚀作用。③远源细粒辫状河心滩坝演化与河流分叉的交互沉积过程包括3种:河道内心滩坝加积导致河流分叉、心滩坝与河岸分离导致河流分叉、心滩坝的局部冲裂分解导致河流分叉。该研究丰富了远源细粒辫状河沉积理论,并且有助于分析远源细粒辫状河沉积相的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并应用于油气的深入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