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88篇 |
免费 | 1680篇 |
国内免费 | 49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篇 |
大气科学 | 64篇 |
地球物理 | 626篇 |
地质学 | 11999篇 |
海洋学 | 844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316篇 |
自然地理 | 4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6篇 |
2023年 | 418篇 |
2022年 | 490篇 |
2021年 | 485篇 |
2020年 | 414篇 |
2019年 | 440篇 |
2018年 | 349篇 |
2017年 | 366篇 |
2016年 | 398篇 |
2015年 | 451篇 |
2014年 | 589篇 |
2013年 | 462篇 |
2012年 | 546篇 |
2011年 | 527篇 |
2010年 | 465篇 |
2009年 | 435篇 |
2008年 | 444篇 |
2007年 | 457篇 |
2006年 | 495篇 |
2005年 | 438篇 |
2004年 | 417篇 |
2003年 | 395篇 |
2002年 | 405篇 |
2001年 | 502篇 |
2000年 | 368篇 |
1999年 | 300篇 |
1998年 | 344篇 |
1997年 | 406篇 |
1996年 | 354篇 |
1995年 | 349篇 |
1994年 | 314篇 |
1993年 | 285篇 |
1992年 | 291篇 |
1991年 | 220篇 |
1990年 | 215篇 |
1989年 | 162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5篇 |
1976年 | 7篇 |
1975年 | 6篇 |
1973年 | 8篇 |
196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902.
903.
马尔康-雅江-喀喇昆仑巨型锂矿带是一条Li-Be-Ta稀有元素超常富集带。该成矿带西段西昆仑和东段川西地区均已发现伟晶岩型锂–铍–钽矿床,但其间仍未发现此类型矿床。本文对该成矿带中段新发现的青海三江北段草陇(绿柱石–)锂辉石花岗伟晶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伟晶岩Li2O和BeO品位分别为0.95%~3.8%和0.05%~1.48%,显示了良好的含矿性。伟晶岩具有高SiO2含量(69.88%~79.77%)、低P2O5含量(0.05%~0.58%)、高分异指数(DI=93.7~97.5)以及低Fe、Mg、Ca、Ti含量等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K、Rb、Th、U、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Nb、Sr、Ce、Eu和Ti,Zr含量低(7.49×10–6~55.6×10–6),且Zr/Hf值(13~28)低和Rb/Sr值(2.4~76)高;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弱,发育Ce、Eu负异常,显示出岩浆演化... 相似文献
904.
阿克希克铁金矿床位于准噶尔北缘,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赋存于南明水组火山岩及凝灰岩的接触带上。围岩蚀变不发育,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矿床的形成经历了火山沉积期和热液期,铁矿化主要形成于火山沉积期,金矿化主要形成于热液期。火山沉积期石英以发育液体包裹体和少量含CO2包裹体为特征,热液期石英以发育含CO2和碳质(CH4和C4H6)包裹体为特征。火山沉积期成矿流体为中温(集中于180~320℃)、低盐度(集中于6~10 wt%Na Cleq)、中-低密度(0.59~0.98 g/cm3)的Na Cl-H2O-CO2体系。热液期成矿流体为中温(集中于220~320℃),低盐度(集中于2~10 wt%Na Cleq),中-低密度(0.55~1.03 g/cm3)的Na Cl-H2O-CO2-CH4型流体。火山沉积期石英的δDSMOW为-129.9‰~-97.9‰,δ18OSMOW值介于7.9‰~12.3‰,δ18OH2O值为-2.6‰~4.4‰,推测成矿流体为海水与岩浆水的混合。热液期石英的δDSMOW介于-129.8‰~-102.6‰,δ18OSMOW值介于11.2‰~16.1‰,δ18OH2O变化于3.1‰~7.4‰,推测成矿流体为变质水混合深循环的大气降水。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流体成分和性质,本文认为热液期金矿化与CO2-CH4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905.
本文通过对铜厂铜矿的S,H,O和C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本矿床属于与闪长岩有关的中低温硫化物矿床,在成矿阶段的实始热液为岩浆水,含矿流体是一种岩屑水与天水混合而K^+混合流体,矿床中S主要来源于细碧岩,部分来源于闪长岩,推测成矿物质来源物质也来源于细碧岩。 相似文献
906.
907.
908.
豫西银家沟杂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银家沟杂岩体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斑岩、钾长花岗斑岩和石英闪长斑岩,并有少量呈脉状产出的花岗闪长斑岩及闪长玢岩.该杂岩体是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杂岩体的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银家沟杂岩体二长花岗斑岩、钾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47.5±2.1Ma、147.8±1.6Ma和142.0±2.0Ma,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产物.二长花岗斑岩和钾长花岗斑岩具有高的SiO2(65.17% ~73.94%)和Al2O3含量(13.53% ~ 15.96%)、非常高的K2O含量(5.03% ~9.89%,多数大于6.0%),但具有低的Na2O(0.24%~1.86%,多数小于1.0%)、Fe2O3(0.82%~3.71%)、FeO(0.02% ~ 1.62%)、MgO(0.23%~1.47%,多数小于1.0%)和CaO含量(0.08%~ 1.98%,多数小于0.4%),铝指数(ASI)为1.18~2.04,全部大于1.1,应为热液蚀变引起.杂岩体的稀土元素总量介于71.38×10-6~276.4×10-6,具有中等-微弱的Eu负异常(δEu介于0.57 ~0.88),稀土元素分馏强烈,其(La/Yb)N介于6.93 ~ 30.1之间,为轻稀土富集型.岩石具有低Sr(104×10-6~461×10-6,多数<300×10-6)和Yb含量(0.90×10-6~2.10×10-6,绝大多数<1.9×10-6).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蜘蛛网图中,银家沟杂岩体富集Rb、Ba、Th、U、K、La、Ce、Nd、Hf、Zr等,强烈亏损Sr、P、Ti等,具有中等Nb、Ta亏损.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具后碰撞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属后碰撞花岗岩.杂岩体的锶初始比值(Isr)为0.7069~0.7091,多数<0.7085,εNd(t)值为-14.99~-10.57,亏损地幔单阶段Nd模式年龄为1.41~1.76Ga,两阶段Nd模式年龄为1.51~1.81Ga;钾长石206Pb/204Pb、207 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7.376 ~17.628、15.455~ 15.502和37.867~38.090,Nd、Sr和Pb同位素组成指示银家沟杂岩体最可能源自宽坪群、二郎坪群和太华群的混合物.银家沟杂岩体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的EW向构造体制向NNE向构造体制转换环境,构造体制转换使东秦岭地区处于减压环境,下地壳大规模部分熔融,导致银家沟杂岩体形成. 相似文献
909.
选取具有显著产毒差异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SHG株与2XS株为研究对象,以2-13C-甘氨酸为示踪原料结合高分辨质谱方法,为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酯化态毒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两株藻共发现16种腹泻性贝毒及其酯化态毒素成分。对照培养条件下SHG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含量为7.88 pg/cell,鳍藻毒素1含量为4.35 pg/cell)的产毒能力高于2XS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5.70pg/cell),而甘氨酸作为氮源培养条件可显著提高两株藻的产毒总量(P<0.05)。13C-甘氨酸标记组与甘氨酸培养组单细胞产毒量无显著变化(P>0.05)。腹泻性贝毒被标记后其同位素异构体丰度发生变化,其中酯化态受13C标记的影响程度更高,二级质谱图清晰表示出其碎片离子及脱水峰的标记情况。该方法直观阐明了甘氨酸可作为P. lima标记原料的产毒供体,并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首次实现了酯化态的同步标记,有助于腹泻性贝毒生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10.
硫化物是沿海水域中常见的有害物质,对于多数生物来讲,其在微摩尔级水平便可导致生物体中毒。硫醌氧化还原酶(SQR)是一种谷胱甘肽还原酶家族的膜结合黄素蛋白,为硫化物氧化解毒的一种关键酶。本研究以体外原核表达并复性的单环刺螠SQR为材料,采用His-pulldown技术和SDS-PAGE分析,从单环刺螠体壁细胞裂解液中筛选出两个可能与SQR结合的蛋白质,分子质量分别为40 ku和60 ku。通过毛细管液相色谱-离子肼质谱分析,初步判断其为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和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