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63篇
海洋学   6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71.
生物炭作为一种廉价易得的材料,在土壤修复等各方面的功能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其催化作用却鲜有研究。首次对生物炭(biochar-BC)催化过硫酸盐(Na2S2O8-PS)使偶氮染料金橙Ⅱ(AO7)脱色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对影响催化体系脱色效率的因素(包括pH、生物炭质量浓度和PS/AO7摩尔比)进行探讨,同时研究了生物炭的重复利用效果及前后性质变化。结果表明:PS/BC体系明显比单独的PS体系脱色效果好;两个反应体系都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PS/BC体系反应的最适pH接近中性;生物炭质量浓度越大,脱色效果越好;PS/AO7摩尔比越大,脱色效果越好,但是催化效果却没有相应的改善;生物炭重复利用后对AO7仍然有脱色效果;BC的孔大多位于层状结构表面,且为小孔,重复使用后,表面孔会堵塞;除了灰分和氧元素外,其他元素(C、N、H、S)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小;BC表面官能团种类很多,主要有C=O、C=C、C-O、C-H,芳香族C=C和C-H以及-OH官能团;BC重复使用后-OH峰会消失。综上述,生物炭可以催化过硫酸盐对偶氮染料AO7进行脱色,原理是BC表面的-OH官能团与PS反应生成硫酸根自由基去除AO7。  相似文献   
272.
本文研究了微生物的铁还原作用对黏土矿物有机质保存的影响。将一种有机化合物(十二氨基十二酸)插层到一种富铁的蒙脱石(绿脱石)中,利用硫酸盐还原菌(Desulfovibrio vulgaris)分别对插层前后的绿脱石进行作用,以研究该菌对绿脱石结构中Fe3+的还原作用以及层间有机物的影响。结果发现,1Desulfovibrio vulgaris能够还原这2种绿脱石结构中的Fe3+,且电子穿梭体AQDS(蒽醌-2,6-二磺酸)能够增强还原速率和程度;2硫酸盐的存在能够增加还原速率和程度,表明还原过程中生成的硫化物与绿脱石结构中的Fe3+发生了化学还原作用;3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总有机碳分析表明,还原后的绿脱石,其结构层内仍有大量有机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存层间有机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273.
扬-泰-靖地区地下水系统水力联系与硫酸盐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长江三角洲扬-泰-靖地区第四系松散层地下水中环境同位素(D、18O、34S)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大气降水、长江水、潜水及承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辨别地下水中硫酸盐的来源及其污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潜水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及长江水的补给,硫酸盐主要为农业污染来源或与海源硫酸盐的混合。承压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与潜水含水层及长江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差,硫酸盐来源不同。在研究区顶部和沿江地段的浅层孔隙承压水中,硫酸盐来源于硫化物的氧化;在东部的深层孔隙承压水中,硫酸盐主要来源于硫酸盐岩的溶解或海源硫酸盐的滞留,基本未受到潜水或地表水中硫酸盐的污染。  相似文献   
274.
为了获取锂钠钾共存硫酸盐体系298.2 K下各盐结晶形式,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298.2 K下四元体系Li2SO4+Na2SO4+K2SO4+H2O的相平衡关系,测定了该体系的溶解度和密度,采用X-ray粉晶衍射法测定了平衡固相组成,并绘制了相应的稳定相图和多温对比图。研究表明,298.2 K下该四元体系为复杂四元体系,有复盐2Li2SO4·Na2SO4·K2SO4、Li2SO4·3Na2SO4·12H2O、LiKSO4、Na2SO4·3K2SO4生成。其稳定相图由6个四元共饱点、12条单变量曲线以及7个结晶区组成。其中,复盐Na2SO4·3K2SO4结晶区最大,表明其在该体系中最易结晶析出;Li2SO4·H2O结晶区最小。对比273.2 K、288.2 K、298.2 K、323.2 K、373.2 K四元体系多温相图可知,273.2 K时未发现复盐Na2SO4·3K2SO4和2Li2SO4·Na2SO4·K2SO4结晶形式;Na2SO4·10H2O和Li2SO4·3Na2SO4·12H2O结晶形式在323.2 K和373.2 K时转变为Na2SO4和Li2SO4·Na2SO4。288.2~373.2 K时随温度升高,K2SO4和Na2SO4·10H2O结晶相区减小,Li2SO4·H2O、Na2SO4、LiKSO4和Li2SO4·Na2SO4结晶相区增大;Na2SO4·3K2SO4结晶相区先增大后减小,在298.2 K时结晶相区最大;2Li2SO4·Na2SO4·K2SO4结晶相区先减小后增大,298.2 K时结晶相区最小。  相似文献   
275.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硅酸盐与硫酸盐之间的熔体不混溶现象,这种不混溶过程控制了岩浆演化过程的氧逸度变化和岩浆中S的含量,同时也对金属元素的富集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硫酸盐与硅酸盐的熔体不混溶过程及稀土元素在不混溶相分配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碱性硅酸盐与硫酸盐体系,但对基性硅酸盐与硫酸盐的熔体不混溶行为及稀土元素在此过程中的分配规律研究仍相对薄弱。本文选择基性硅酸盐样品与实验用Na2SO4按质量比1∶1制成混合实验样品粉末,并添加少量H3BO3作为助熔剂,通过马弗炉加热至1 200℃,使粉末完全熔融,并在1 200℃恒温12 h后在马弗炉中快速冷却至常温。对加温-冷却后的样品进行详细的岩矿相、SEM/EDS和不同相态的原位LA-ICP-MS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 200℃的条件下,硫酸盐与基性硅酸盐熔体可以大比例混溶,且降温会造成两者的不混溶,在不混溶过程中Na、Ca、K、REEs等趋向于进入硫酸盐熔体。不混溶形成的硫酸盐熔体中,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残余硅酸盐熔体,但轻重稀土元素没有明显的分异。不混溶硅酸盐熔...  相似文献   
276.
277.
Subtropical sediment cores(QA09-1 and QA12-9) from the coastal zone of Qi'ao Island in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rates of sulfate reduction and their response to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 changes. The depth distribution of the sulfate reduction rates was measured from whole-core incubations with radioactive tracer 35SO42-, and peaks of 181.19 nmol/(cm3·d) and 107.49 nmol/(cm3·d) were exhibited at stations QA09-1 and QA12-9, respectively. The profiles of the pore water methane and sulfate concentr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occurred in the study area, which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the sulfate reduction rate at the base of the sulfate-reducing zone. Meanwhile, the sulfate concentration was not a major limiting factor for controlling the rates of sulfate reduction. In addition, the incubation of the sediment slurries in a block with a temperature gradient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the sulfate reduction reaction was 36℃. The Arrhenius plot was linear from the lowest temperature to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and the activation energy was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range of previously reported value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regime of marine environments probably selected for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 with the best-suited physiology for the respectiv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78.
长江口盐沼硫酸盐还原菌的分布特征与环境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庆强  唐媛  杨艳  谢冰  吕宝一 《沉积学报》2012,30(6):1088-1098
选择长江口崇明东滩两类植被区(互花米草、土著植被)纵向剖面,根据不同高程部位柱样土壤和植被根际硫酸盐还原菌(SRB)与异养菌的数量,颗粒有机碳(POC)含量与δ13C值,孔隙水Cl-/SO2-   4摩尔比等,研究盐沼SRB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机制。自高潮滩向光滩,柱样氧含量降低,SO2-   4含量增加,导致SRB含量增加,SRB在有机质矿化中的作用增强。高潮滩柱样不同深度层位的异养菌数量明显大于中潮滩和光滩柱样的相应层位,这与由陆向海柱样氧含量及POC含量降低有关。SRB对植被根际环境的变化较敏感,芦苇根际最有利于SRB生长,藨草根际次之;互花米草根际不利于SRB生长,根系分泌物可能对SRB有抑制作用。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导致不同纵向剖面相同高程部位柱样之间微生物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同一纵向剖面不同高程部位柱样之间在土壤氧含量与SO2-   4含量方面的不同,导致这些柱样微生物数量存在差异。盐沼柱样孔隙水Cl-/SO2-4摩尔比总体偏低,多小于19.33,指示有非海源SO2- 4加入。非海源SO2-4的加入掩盖了硫酸盐还原作用对SO2-4的消耗,增加了利用孔隙水Cl-/SO2-4摩尔比定量研究盐沼硫酸盐还原作用强度的难度。柱样中SRB越多,Cl-/SO2-4摩尔比就越大,硫酸盐还原作用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279.
准确评价原油裂解程度对研究原油稳定性和预测油气的相态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原油裂解程度通常用金刚烷含量来表征,然而气洗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等次生作用可能会造成原油中金刚烷含量增加,从而难以准确评价其含量.本研究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进行分析,发现TSR初期对金刚烷含量影响不大,但会使成熟度参数乙基单...  相似文献   
280.
使用新版RegCM2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澳大利亚CSIROR21L9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在C02加倍情况下引人人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气候效应,进行了其对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气候效应,对地面气温为降温作用,其中在冬半年和在南方更明显;对降水的影响为全国各月平均降水将以减少为主,年平均降水变化的基本特点为在中国东部以减少为主,西部以增加为主。但无论温度还是降水变化的数值都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