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55篇
海洋学   226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CLSM技术应用于化石硅藻微构造的尝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次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系统(Confocal Laser Scanaing Microsystem)的新方法对西藏化石硅藻进行了微构造的尝试研究,通过对标本不同层面的系列扫描和三维重组立体图像的观察,揭示了采自西藏阿里地区和山南地区湖相沉积剖面的化石硅藻的微构造及形态特征,发现了某些对硅藻分类、示相特征的新标识,并在CLSM技术的应用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2.
The abundance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viable diatom resting stage cells in sedi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in 2006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abundance of viable resting stages was enumerated with the most probable number (MPN) technique. Overall, 25 diatom species (including varieties) belonging to 16 genera were detected. Viable resting stage cells were common, on the order of 103 to 106 cells/g dry mass. The abundant taxa included Skeletonema marina, S. dohrnii, Chaetoceros curvisetus and Thalassiosira spp., with Skeletonema accounting for 83.3% of the cell.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10, 15, 20, 25℃), salinity (20, 25, 30, 35 psu) and light intensity (0, 300, 4 000, 8 000 lux) on the germination of resting stages in sediment samples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ight intensity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germination of diatom resting stage cells (p <0.01) and that diatoms could not germinate in darkness.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had no noticeable effects on the germination.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abundant diatom resting cells in sedi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which could serve as a "seed bank" in the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success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initiation of algal blooms.  相似文献   
33.
34.
腾冲硅藻土层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百福 《云南地质》1994,13(3):312-323
腾冲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境内硅藻土矿(层)共划分了五个孢粉组合带:单缝孢-(松、铁杉、云杉粉)-栎粉(栗、桤木、桦粉)孢粉组合带(Ⅰ)。时代:上新世。单缝孢-松科-栎孢粉组合带(Ⅱ)。时代:早更新世早期。松科-栎-禾本科、蒿孢粉组合带(Ⅲ)。时代:中更新世。单缝孢-松科-栎-禾本科、莎草科孢粉组合带(Ⅳ)。时代:晚更新世。单缝孢-栎、桤木-莎草科、禾本科(含羞草)孢粉组合带(Ⅴ)。时代:全新世。  相似文献   
35.
昆明草海晚更新世硅藻植物群及其环境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草海2号孔硅藻植物群生态演化及沉积特征的研究,将草海晚更新世划分为十个硅藻带和五个环境演化段落,说明5万年以来草海经历了由河流三角洲—中深湖滨—浅湖—沼泽的发展过程,在距今4.4万年时,滇池湖达到高潮,以后一直湖退,其中距今2.8万年左右由于河口砂坝的发展而形成海埂,使草海与滇池相对隔离而进入一个独立发展阶段,并加快了草海沼泽化进程。从气候上看,5万年以来,草海也经历了凉—暖—凉—温的两次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36.
作者研究了北京十三陵雾迷山组微体植物化石,认为这些微体植物均具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性以适应不同的微环境,构成不同的生物群落,包括藻席群落和非藻席群落。两种群落的份子保存为化石时有时相互混合,共同构成一个微化石组合。识别和区分同一组合不同群落份子对恢复其生活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南海北部陆坡ODP 1144站位第四纪硅藻及其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家英 《地质论评》2002,48(5):542-551
中国南海北部陆坡ODP 1144站位硅藻植物群的研究,建立了西太平洋边缘海一个新的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硅藻生物地层图式,根据硅藻化石中具有指示意义的硅藻种的分布和生态变化(暖水种和冷水种),划分了8个硅藻组合带,其硅藻组合带分别在不同的高低海面环境下形成的,根据ODP1144站位氧同位素(OIS)测定结果,8个硅藻组合带与OIS 1-8期相对应。1、3、5、7硅藻组合带相当于OIS1、3、5、7期,间冰期是以热带和亚热带硅藻占优势,其中冷期出现大量的沿岸硅藻为特征,反映高海平面温暖的气候条件;2、4、6、8硅藻组合带相当于OIS2、4、6、8期,冰期是以亚热带,热带和出现较多冷水硅藻为特征,反映低海平面较冷气候条件,硅藻丰度值的变化与冰期和间冰期有关,可以证实间冰期时期高的海平面和较低的生物生产力以及冰期时低的海平面和高的生物生产力,而生物生产力的变化又与沉积时期沿岸流或上升流的强弱及水团活动有密切关系,进而揭示该区古海洋环境的演化与季风强弱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38.
利用一种新的多变量分析工具——典型对应分析(CCA), 有效地揭示了青藏高原45个湖泊表层沉积硅藻种群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12个水环境指标中, 水深, 电导率(conductivity), Cl-, Mg2+, K+和pH值能够用于硅藻数据的解释, 具有独立解释的显著性(p<0.05). CCA前两个轴(l1=0.34, l2 = 0.27)捕捉了16.1%的硅藻数据信息, 解释57.4%的硅藻与环境指标关系, 多余环境变量和异常样品的删除并没有对硅藻数据的解释造成多大的影响. 分析表明, 水深和盐度是影响青藏高原硅藻分布的两个重要的环境要素梯度, 水深梯度主要与轴1相关, 矿化度, Cl-, Mg2+和K+则与前两个轴均相关, 代表了盐度变化的方向. 硅藻-环境模式的确定, 为硅藻-环境指标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9.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沟纹藻属(LiriogrammaKolbe)在我国是1个新记录的属。该属最先由Kolbe(1954)在西太平洋赤道区(2°52'S,89°50'W,水深3225m)的柱状样沉积物中找到1种,订名L.petterssonii。之后,又在1955年从大西洋(0°7'N,18°12'E;0°8'N,16°19'E)和太平洋(6°44'N,129°28'W;2°52'S,89°5'W)的柱状样沉积物中找到另1种,订名L.hustedtii。笔者在南海第四纪的一个柱状样,距今约120ka(晚更新世)至11ka(全新世)的沉积物里找到了迄今该属已记录的2个种。此外,还记录了新组合的种:Liriogrammasarcophagu(Wallich)nov.comb.  相似文献   
40.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三种丝状蓝藻间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婷  宋立荣 《湖泊科学》2006,18(2):150-156
研究了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和三种丝状蓝藻(水华束丝藻、水华鱼腥藻及土生席藻)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铜绿微囊藻细胞滤出液对水华束丝藻、水华鱼腥藻及土生席藻生长的影响;②水华束丝藻、水华鱼腥藻及土生席藻细胞滤出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滤出液浓度为60%(滤出液与BG11的体积比为3:2)时,铜绿微囊藻细胞滤出液对水华束丝藻、水华鱼腥藻的生长有显著促进效果,尤其对水华束丝藻的作用更加明显;对土生席藻的生长却起着微弱的抑制作用,仅表现于100%细胞滤出液中.对铜绿微囊藻而言,土生席藻细胞滤出液对其的生长起着显著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而水华束丝藻、水华鱼腥藻仅在100%细胞滤出液中才表现出微弱的抑制作用.为验证营养盐浓度差异是否影响滤出液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无机营养盐(NO3-N、NH4^+-N、PO4-P)干扰的消除试验.结果表明,无机营养盐((NO3-N、NH4^+-N、PO4-P)的改变并不影响滤出液的作用效果,从而我们推测水华蓝藻之间存在着化感作用.本研究为解释自然水体中藻类种群演替的原因,深入认识水华蓝藻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