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1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50篇
海洋学   225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11.
<正>顺层方解石脉是页岩油储层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构造,虽然它的体量不大,但是携带的地质信息很多,近年来颇受重视,取得了很多成果(何文渊等,2022,2023;杨勇等,2023)。近期大庆油田在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获得了页岩油的资源量可达15.1 Gt,已引起广泛关注,但还有一些地质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地影响了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因此,对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的基础地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2.
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收缩裂隙广泛发育(湖)海陆过渡相中,其成因机制对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也是震积岩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调研国内外收缩裂隙的相关研究,系统总结了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收缩裂隙主要发育在(湖)海陆过渡相粉砂岩与黏土岩互层的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中,通常发育在粉砂岩层的底面,向下逐渐尖灭于下部黏土岩层,呈肠状、脉状或蠕虫状的粉砂质充填,其层面形态可分为纺锤形裂隙、不规则裂隙、多边形裂隙等多种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收缩裂隙的成因包括与盐度变化相关的合气作用、地震作用、风暴作用、微生物席破裂作用等。收缩裂隙对沉积环境、事件性沉积、高频(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根据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及其组合可以指示沉积相带,根据收缩裂隙的发育特征及其伴生现象可以指示地震、风暴、重力流等事件性沉积;微生物成因的收缩裂隙具有沉积物暴露的指示作用,能够指示不同级次的(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及古(湖)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13.
硅藻群落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是自然河流水质变化的指示生物。为了解黄龙风景区藻席及藻席嗜冷硅藻群落结构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对景区内8个典型景点进行水样和藻席的采集并分析。结果表明,黄龙风景区藻席是以钙华作为基底,丝状藻作为骨架,栖息着大量硅藻的高寒岩溶微生态系统,共鉴定出25属72种硅藻,其中优势种13种,以桥弯藻属(Cymbella)为主。通过冗余分析发现,水温(F=2.8,P=0.02)和溶解硅(F=2.3,P=0.04)是影响黄龙风景区藻席嗜冷硅藻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TN是潜在驱动因子。硅藻可以为高寒岩溶区地表水监测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建立完整的硅藻物种数据库,有利于区域水质监测。  相似文献   
114.
白莹  罗平  徐旺林  王珊  龚骥遥 《沉积学报》2021,39(4):873-885
北京西郊下苇甸地区下寒武统昌平组底部含燧石角砾白云岩之上发育的一套豹斑灰岩,实为发育在高能环境下的凝块石灰岩,宏观形态上可包括斑状凝块石、带状凝块石和网状凝块石3种,其成因多与厚微生物席相关,且分别具有不同的微观结构。露头实测和镜下观察结果表明凝块石的初始沉积组分受控于沉积大/微环境,且三者的互动决定了凝块石的最终沉积特征。该套沉积成因的凝块石,其白云质凝块不局限于潜穴,且潜穴内部见大量保存完好微生物结构和疑似球状原生白云石,因此这种白云质凝块很可能与微生物白云石化密切相关,并以此区别于局限于生物遗迹位置,且内部充填物为粉细晶白云石的成岩成因的豹斑灰岩。  相似文献   
115.
对大陆架及沿岸地区现代硅藻生态组划分、近百年来陆架海和沿海以及第四纪时期的陆架地区硅藻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着重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陆架地区水动力较强、沉积环境复杂,海洋硅藻的保存问题是研究陆架地区的重要限制因子,硅藻的保存主要受到破碎和溶蚀作用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与生物标记物和分子研究进行学科交叉结合。同时,硅藻古生态研究中大量转换函数的应用也存在较多问题,包括假设的硅藻组合对关键环境因子的线性响应、关键环境因子以及其他环境变量对硅藻组合的影响不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等。因此,在未来转换函数的应用中需要更加谨慎,结合多指标综合分析的方法,以期获得较为可信的环境重建结果。  相似文献   
116.
白云岩成因机理一直是地质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微生物诱导沉淀白云石模式是对"白云岩问题"的重要补充.一方面,微生物作用能显著改善邻近水体化学条件,形成利于白云石沉淀的微环境;另一方面,微生物及代谢产物为白云石沉淀提供成核位点.两者共同克服低温白云石沉淀的动力学障碍.但对于古老地层而言,判识白云石是否为微生物成因具有难度,目...  相似文献   
117.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浩来呼热古湖泊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友义  王永  姚培毅 《地质通报》2010,29(6):891-900
利用位于中国北方季风尾闾区的浩来呼热古湖泊沉积物中的硅藻化石重建了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历史。根据硅藻组合的变化,可将浩来呼热古湖泊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阶段Ⅰ(12.1~11.5cal ka BP),气候以寒冷为主;阶段Ⅱ(11.5~8.6cal ka BP),温度有所回升,但存在一定的冷暖波动;阶段Ⅲ(8.6~6.7cal ka BP),气候仍相对偏凉,且比较干燥;阶段Ⅳ(6.7~5.8cal ka BP),气候开始转温;阶段Ⅴ(5.8~2.9cal ka BP),气候温暖偏湿,为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阶段Ⅵ(2.9~0.2cal ka BP),气候趋于凉干,湖水也越来越浅,最终在0.2cal ka BP前后干涸消失。  相似文献   
118.
在青海湖不同盐度的四孔近代沉积物岩芯(Q-16A,QH,QE和QG)(图1)抽提物支链和环烷烃组分中检出了非常丰富的C20,C25和C30高度支链类异戊二烯烯烃(highlybranchedisoprenoidalkenes),简称HBI烯烃。这是在我国近代湖泊沉积物发现这类化合物的首次详细报导。由于C20,C25和C30HBI烯烃比正构烷烃具有较强的抵抗生物降解的能力(RobsonandRowland,1988b),因此,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近代环境中,如湖泊、海洋和高盐环境的近代沉积物中(RowlandandRobson,1990)。并且,具有1~6个双键的C20,C25和C30烯烃经常是现代沉积物中丰富的烃类。最近在印度洋现代沉积物中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具有7个双键的C35HBI烯烃(Hoefsetal,1995)。全饱和的C20(I,附图)、C25(Ⅱ,附图)和C30(Ⅲ,附图)HBI烷烃已通过标样的合成确切地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在青海湖QG孔(尕海,咸水)和QE孔(耳海,淡水)抽提物中发现了C20单烯(1号峰,图2a)。C25烯烃(2号峰,图2a、2b)和C30烯烃(主要是3号和8号峰,图2a、2b)存在于所有四孔沉积物中。  相似文献   
119.
乌江渡水库中溶解性硅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003年10月-2004年9月期间每月一次采集了乌江干流上乌江渡水库大坝前开阔水域中的表层水;并于2003年10月、2004年4月和7月在同一采样点采集了分层水样及其底部的柱状沉积物。分别测定了其中溶解性硅(DSi)和叶绿素a(Chl-a)的浓度,同时还现场测定了水体中的温度(T),溶解氧(DO)和pH值。结果表明:乌江渡水库表层水中DSi的浓度范围为0.53~3.96 mg/L,平均值为1.74 mg/L;但沉积物孔隙水中DSi浓度大约是上覆水体中DSi浓度的7倍。分层期间,水体中DSi浓度在垂直方向上随水深增加而升高,而孔隙水中DSi浓度随沉积深度先增加后降低。同时还发现乌江渡水库中DSi与叶绿素a之间存在较好的反相关关系,这表明该水库中DSi的含量和分布可能主要受到浮游植物尤其是硅藻的生物活动调节。  相似文献   
120.
香港西博寮海峡WB7孔的第四纪沉积及硅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家英  严维枢 《地质论评》1997,43(6):616-630
香港西搏寮海峡WB7孔第四纪沉积物中共有硅藻54属,186个分类单位,该硅藻生物群以沿岸潮间带和近岸浅海种为主,伴有热性,暖热性浮游硅藻。依据硅藻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丰度及百分比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可划分出6个硅藻组合带。并明显反映该沉积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特征,其中第5,6,带相当于全新世,其余4个带均属更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